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文化昌隆的一個朝代,這個時期的陶瓷文化湧現了「宋代五大窯」工藝,直到今日還是蜚聲海內外,令人驚嘆。而詩詞文化更是風靡,雖不能說宋代的詩詞名家們呈現井噴地橫空出世,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卻大多出自這個時期,可見宋朝文化的蓬勃鼎盛。
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流傳至今的詩作家喻戶曉,深受文學愛好者的喜歡,而令人稱道的,卻是他樂天曠達的性格,讓痴迷他詩詞的讀者由衷的敬仰和佩服,激發出更多的想了解這位偉大詩詞大家生平事跡的願望。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也是從偶爾收集到的,整理加工,供諸位看官品讀。
那年蘇軾在江北瓜州一帶就任,府邸恰巧與好友佛印所在的金山寺隔著江水遙遙相望,要知蘇軾向來對佛學明理也是頗有研究,平常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和佛印談經論道,那日登高望遠,感受著江風習習,突然想到了佛印這位老友,心中有感,提筆就寫下了一首五言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軾一氣呵成寫下,自己有拿起來端詳了好多遍,越發覺得喜不勝收,忙叫來書童,讓他帶著詩作過江去金山寺給佛印禪師印證,自己則獨自一人在望江樓上獨酌獨飲,好不得已。
等到佛印好奇地接過手稿攤開,不覺一陣好笑,他是金山寺的住持,佛法高深,怎能看不出來蘇軾這自賣自誇的深層含義?先來看看這「稽首」兩個字,自然就是跪拜行禮的意思,「天中天」連同後半句豪光萬丈的比喻,若不是指西天如來,那也是說佛光普照的一方佛陀。
而「八風」在佛家思想裡也是有出處的,《大智度論》就曾有說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能鼓動物情。」
這八種人間狀態或者情感,寫盡了人的一生興衰榮辱,普通人遇到好的事情,如功名利祿、如為人稱讚都會有情不自禁的快樂;而遭遇毀謗、嘲諷譏笑,則怒髮衝冠或憂傷悲戚,人的情感往往為事務所牽絆,喜怒哀樂只是人之常情。蘇東坡卻說有這麼一個人,面臨「八風」而紋絲不動,儼然活脫脫一尊佛法無邊的佛陀模樣。
這首詩表面雖然是讚嘆佛陀,但卻是蘇軾自持佛法已經超凡入聖的自吹自擂,世間「八風」任吹不動,心如磐石,儼然要成佛的跡象。
佛印心裡好笑,稍稍一想,便在手稿的背面,提筆寫下了一個字,然後讓書童帶回去。書童不明白這兩個人打的是什麼啞謎,稀裡糊塗的回去了。等到蘇軾滿懷希冀地打開一看,卻見紙上赫然一個大大的「屁」字擺在那裡,寫的歪歪斜斜,像是故意嘲笑他一樣。
蘇軾心頭火起,拽著書童風風火火就過江去找佛印理論,卻不想遠遠地船還沒靠岸,就見佛印老早就在江邊等候,蘇軾料想事有蹊蹺,好不容易等到船靠岸,還沒開口追問,卻聽佛印呵呵大笑,道:「不是說了『八風吹不動』,怎麼一個「屁」就把施主打過江來了?」
蘇軾一愣神,登時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來。原來佛印正是用了「屁」字譏諷他,破了他的「八風吹不動」,這啪啪啪的打臉,讓蘇軾老臉通紅。
後世這才有了「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