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為劍,寫天寫地寫華年;落棋為子,點兵點將點江山。
01
「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11年前,這句話爆火於全國上下各個角落,單單憑藉這一句話下定決心辭職,義無反顧前往西藏「洗滌靈魂」的人,不在少數。
一句話,創造了一個神話。
然而,鮮有人知,寫下這句話的女孩,竟然花了83塊錢,硬生生來了場說走就走的窮遊,走完整條川藏路,只用了83塊錢。
一個女孩,創造了第二個神話。
這女孩,名為張小硯。
時光如白駒過隙,現如今,11年時光已過,她現狀如何?
02
張小硯生於江西農村,是個「離經叛道」的孩子,高中沒念完就輟學了。
輟學並非是因為成績不好,反而在校時常常考年級第一,家裡也不是窮得上不起學,更沒有重病的老母親要照顧。
她輟學的理由,很簡單——覺得學校學的東西沒意思。
那個時代的農村,女孩能上學,已然是一件幸事,父母能支持,則是前世修來的福分,可張小硯偏偏要逆其道而行之。
父親在家裡,日夜勸她,好好讀書,她不聽;母親在一旁聽著,勃然大怒,對她動了手,她還是不聽。
最終,二老徹底無奈了,便遂了她的願,給她買了張船票,送往孤身一人前往城裡打拼。
這一年,張小硯15歲。
沒有學歷,面試官壓根不願給她一個面試的機會,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只能端盤子,擺地攤,幹銷售……
每過半年,她就會換一個城市,換一份工作,極不穩定。
你以為她會被殘酷的現實狠狠打醒,幡然醒悟,學歷這塊敲門磚真的太重要了?
事實證明,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孩,不僅沒有灰溜溜地逃回家裡,反而越挫越勇,在網上搜集各個公司的信息,以各種藉口直接找到老闆。
就這樣,聊一聊,磨一磨,還真就讓她搞定了工作,並且不止一次。
張小硯在北京待的時間最久,做過攝影師,廣告人,兒童雜誌編輯,影視美術指導……
同事們得知,這女孩沒有學歷,沒有人脈,竟能出現在這個辦公室裡,與一眾高學歷的人平起平坐,只覺得匪夷所思。
轉機發生在08年,這一年,張小硯來到了四川,這一年,恰巧發生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汶川大地震。
天府之城,一夜之間,萬物傾塌,煙塵滾滾,哀嚎遍野,哭泣如斯,宛如人間地獄。
這是張小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面對死亡,看著跪在廢墟上一個個哭得撕心裂肺的人,她滿目悲戚,噙著眼淚,拼盡全力在災區建了7所帳篷學校和一所簡易幼兒園。
儘管簡陋,卻撐起了一位又一位孩子破碎的童年。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個先來。」
這是「劫後逃生」的張小硯,刻進骨子裡的一句話,觸及靈魂深處。
09年,她欲回到災區探訪學校,卻因橋斷繞道回了成都,又因路段塌方,再繞道,逐漸越走越遠,到了雅魯藏布江,心想:
來都來了,順道去西藏吧,地圖上不過一紮遠,應該挺近。
沒有計劃,沒多少錢,從雅魯藏布江到西藏,再從西藏到成都,十分兇險,九死一生。
就這樣,一個神話,誕生了。
03
到達西藏時,張小硯全身上下,只剩下兩塊錢,看到路邊有人磕頭乞討,索性將最後兩塊錢給了乞討者,將自己清零,重新開始。
正如她所說:
我是追求自由的亡命之徒。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過不了沒錢的生活,張小硯也一樣,於是,身無分文的她,去了寺院,借了喇叭,坐在街邊,給路過的人說書,說的繪聲繪色。
好心人給她丟下錢財,她數了數,一共114塊8毛。
捧著這些錢,她拍了拍身上的塵土,準備憑藉著這114塊8毛,從西藏返回成都。
不管是來西藏時,還是從西藏離開時,都沒有任何不堪發生,不曾一次「解開衣扣」,背上行囊,一步又一步地走在川藏線上。
她的窮遊,不是白吃白喝,和如今極具貶義的「窮遊」不同。
碰見有司機願意捎帶一段路程,她就幫貨車司機搬運貨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碰見藏族人了,就和他們打一場球,贏得一碗泡麵或者一瓶水;
碰見喇嘛了,就主動上去幫他們背柴,換得一個大餅吃。
最終,在帳篷裡度過了70多個夜晚的張小硯,順利抵達成都,此時,身上還剩下31塊錢。
也就是說,從西藏到成都,70多天的日程,她只用了83元,並且未曾一次「解開衣扣」。
10年,她將經歷寫成書,造成了現象級的傳播,一舉爆火,沒有留戀凡塵俗世,悄悄買了船票,隱居桃花源,種稻釀酒。
為了尋得最可口的泉水,她搬至廬山腳下的桃花源,對面的山頭,就是陶淵明的家。
後來,央視攝影組不惜千裡迢迢前來採訪她,被她直接拒絕,原因讓整個劇組哭笑不得。
她說:
回去吧,下次,帶了下酒菜再來。
這是她親手創造的桃花源,桃花源下,有張小桌,這是她的一扇窗,每天會聚集著五湖四海的人,將外面的世界帶至她面前。
這便是她的江湖,全世界都無可替代。
曾有讀者問我:
那些披著洗滌心靈的外衣,自願解開衣扣窮遊的年輕人,到底圖什麼?
她們,不是圖什麼,而是在自欺欺人,所謂窮遊,只是一個偽精緻的騙局。
我有個朋友,去過西藏,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
「網上鋪天蓋地說西藏搭車特別容易,其實啊,那只是針對女孩而言,特別是美女,都知道是圖什麼,我一男的,站在路邊一天也攔不到一輛車。」
網上也有個熱門提問:
去西藏有意義嗎?旅行有意義嗎?
說實話,沒有任何意義,做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才是最大的意義。
《旅行的藝術》裡有這麼一句話:
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於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
如果可以將遊山玩水的心境帶入自己的居所,那麼,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亞於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經過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叢林。
你瞧,並非一定要苦行萬裡,才能尋得生命的意義。
食用的五穀雜糧,乘坐的擁擠地鐵,看過的人生百態,嘗過的酸甜苦辣,哪一個不比遠方擁有更大的學問和智慧?
與其在能力不夠時,天天喊著「詩和遠方」,不如先提升自己,內心充實的人,哪兒都有詩,哪兒都有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