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劉振殿人們容易想到《創建新浦天后宮記》碑,這塊1917年(民國六年)的石碑,高2米寬90釐米,「文革」中被人砌成立碑,上書毛澤東語錄,立於新浦公園湖邊。當外敷水泥脫落時,被人發現,這塊盡顯彌足珍貴的石碑,記載了新浦開埠內容,是新浦初期興盛的重要物證,《創建新浦天后宮記》的撰文者便是劉振殿。
劉振殿,字召誠,1881年也就是清光緒七年,生於東海富安,即今天海州區浦南鎮富安村,其父是地理先生,也就是職業風水師。劉振殿弟兄五人,家中長子,幼年聰慧勤奮,好學上進,有文才,善詩詞。清末庠生拔第一名。庠生也即秀才,古時諸州每年舉薦秀才一名,時劉振殿清末庠生拔第一名,也就是學校第一名,可見成績優秀。(市橋人家 原創:馬鑑堯 )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劉振殿27歲,從上海龍門師範學校畢業,龍門師範學校前身為龍門書院,由上海道臺丁日昌創辦,1905廢科舉改為龍門師範學校,現為上海中學。當初學校每年招生176人,其中外地生僅30名,真是競爭激烈中榜不易,學習的科目有:經學、國文、歷史、地理、算學、理化、博物、體操等。
劉振殿返回家鄉時,新浦天后宮已建成7年,這位當地的才子,在新浦從事糧食土產貿易,經營裕太恆商號近10年,已頗有影響,隨著新浦商貿的發展,劉家早年開拓的荒地,地價大增,外來客商紛至沓來。劉振殿看準商機,利用土地與客商合作,由客商投資建房,客商經營交租金,十年後產權歸劉家,這就是劉振殿在新浦擁有百餘間房產的原因。
劉振殿父親去世後,弟兄分家,因家業多為振殿辛勤經營的結果,有人擔心分的是否合理,而劉振殿念手足情分,主持家產平分,此舉博得了族人一致讚許。後凡有族人、鄉親分戶,皆以劉振殿為楷模,遇事都請其幫助排解。
劉氏家族多人在新浦經商,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族人深感應有代表人物,在社會上掛職,維護家族利益。考慮到劉振殿好交際,善言語,民國初年參加同盟會,後又加入國民黨,被推選為東海縣商會副會長,便公推參選省議員。
1918年(民國七年)劉振殿當選為江蘇省議員,在任省議員期間,為地方公益廣為聯絡,以商會名義,與南方城市商會建立關係,訂立長期糧食供銷合約。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推進同行有序正常發展,博得農戶及商家一致好評。在隴海鐵路東端開築之際,提議設立新浦臨時商埠,促進本地農副產品流通。
省財政開徵捲菸稅時,聯合其他議員共同提出反對議案,保護商民利益。還與數十名省議員一道,聯名提案罷免無視民意,強推公債的省長韓國鈞。劉振殿作為東海縣省議員,為地方、蘇省民眾利益仗義執言,勇於發聲,是省議會中活躍一員。
他倡導擴建新浦天后宮,不斷帶頭捐資,深受當地士紳民眾讚許。劉振殿認為新浦開埠20餘年,由荒灘而市鎮,天后宮的創建,標誌著新浦興盛之始,有必要為天后宮立碑傳記,以告後人。遂被推舉撰寫《創建新浦天后宮記》。劉振殿在碑記中撰文道:「新浦據薔薇河下遊南岸,上沿沭河,為運河尾閭,河流所及之,土貨泛而至焉。渤海商船,因是翔集,而交易成然。」「諸父老言,新浦之興自天后宮始。」為維護市鎮商業秩序,他力主籌資成立新浦商民自衛團,購置槍枝訓練團丁,日夜巡邏維持地方治安。
劉振殿的祖先原籍山東沂水,1494年(明弘治七年)遷入東海房山后庄,東海長年洪澇交替,災荒連年,又海盜四起,民不聊生。灶民外逃,鹽田荒涸,因而影響朝廷鹽的稅收,故朝廷強令,各戶抽丁一名,充作灶民熬鹽。先祖劉欽自動報名,替兩位哥哥解憂,落戶富安,充當灶丁,至此劉氏便在富安落戶生根,開始了400餘年的繁衍生息。
當大海東去,富安鹽田變成荒灘,臨洪灘外西艞口,漸成水陸碼頭,帶動前河船運,新浦遂成市鎮。劉氏族人開始棄灶經商,先有族人劉兆垣,在王巷北面築堰建屋,開設同泰行,經營土產。後有劉兆鰲在后街,今建國路小學東側,開永順行。接著劉際運、劉際貢、劉際品等,紛紛來到新浦開行設店,那時新浦是鹽田荒廢,蒿萊遍野的荒灘,所謂商行,也只是木樁築圩,泥牆茅屋,由於劉氏族人的辛勤努力,土產糧行生意,逐漸興旺,到了1875年(光緒元年),振字輩的劉姓一族,己成為新浦商界巨富。
劉振殿性格開朗,思想進步,雖科舉出身,卻熱心新式教育。其他前清秀才,多數對新式教育抱觀望態度,仍從事私塾教育,社會上民眾思想尚待開化,新式教育尚處萌芽狀態。劉振殿身體力行,科舉初廢便考入上海龍門師範學校,並鼓勵弟兄侄兒進入新式學校學習,在科舉初廢時期,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1913年,劉振殿隨族兄一起,捐資擴建新浦天后宮,在大廟東側建廂房5間,創辦新浦第一所小學,即東海縣第二國民小學,吸引民眾子弟接受新式教育。劉振殿辦學的時代,正是封建社會向現代文明轉型時期,思想保守,觀念陳舊,是難以逾越的難關。劉振殿四處遊說,先從家族做起,規模由小開始,初時廟中和尚也不願意,劉振殿耐心勸導,說這也是功德,學生平時上課,大廟節慶日對信眾開放,兩下方便。當然囉,劉振殿還是要額外付些香火錢的,權當作是和尚對學校後勤服務的酬勞。20年代末他又在家鄉富安,倡導創辦了保枌小學。
劉振殿一妻一妾,生子女7人,1907年26歲時,生長子劉一麟。劉一麟繼承了父親勤奮好學的傳統,在就讀於省第十一中學期間,學習認真,作業沒完成,課間從不出去玩,因而成績優異,考入上海同濟大學。富家子弟能夠踏實學習,這與劉振殿平日裡的家教是分不開的。劉振殿從不體罰孩子,平等對待子女,客人來了,孩子可一桌進餐。孩子們的進步,常給予表揚鼓勵,他說,兒童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候,要讓他們做自己高興的事情。
劉一麟在上海讀書期間,每年花費要大洋500塊,當時小學教師最高薪水20塊,一個工頭一年不過60塊。劉振殿是位開明的士紳,支持兒子在學業上的進取,這與一般富人家庭不同,通常的不會拿出這麼多錢,供孩子去外地求學,而是早早地安排學做生意,聚妻生子了。
劉一麟不負父親重望,1932年自費赴德國留學,在德國漢堡熱帶病研究院,研究嗜菌體期間,發現布氏桿菌的噬菌體,寫出論文《關於尋找布氏桿菌的噬菌體和念珠菌的噬菌體》,獲醫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市第一位醫學博士。後擔任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連雲港市副市長。劉薌芸,其丈夫顧東石,民國東海報記者,中共地下工作者,曾為中共新海工委,多次提供有價值的情報。1948年因身份暴露被捕,同年11月份遇害。
日本佔領新浦期間,劉振殿己停止一切社會活動,日偽拉攏做維持會長,其子劉一麟逃難在外,書信勸父拒絕與日偽合作。1947年劉振殿患腦中風,行動不便,長住其子開的益齡醫院,不久便病逝,終年66歲。
劉振殿的一生,正處在新浦初期發展階段,是由鹽田荒灘變為繁榮市鎮的初創時期,大自然的運動變化滄海變成桑田,早期開拓者的辛勤努力,造就了一個新的新浦。劉振殿等早期開發者對新浦的貢獻,奠定了今天新浦的發展基礎。新浦是新的,這個新浦沒有消失,還在以嶄新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市橋人家 原創:馬鑑堯 )
參閱資料:
《舅父劉一麟生前之點點滴滴》馮同華
《緬懷先父劉一麟》劉增
《新浦史話》韓世泳,陝西旅遊出版社。
《申報》1923年1月29日國內要聞.蘇議員請罷韓國鈞。
《申報》1923年11月22日,國內要聞二.海州設立臨時商埠近訊。
《申報》1924年11月23日,本埠新聞.反對代徵捲菸稅之聲浪。
照片除署名外,餘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