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日本,除了去各種歷史景點遊覽,神社寺廟祈福,動漫聖地巡禮,免稅店血拼,還有就是走街串巷尋找帶給你冬夜溫暖的「深夜食堂」了吧。
壽司
長崎蛋糕
天婦羅
梅子茶泡飯
看到辣麼多好吃的,民那桑是不是食指大動了呢?
且慢!
在你大快朵頤之前有沒有想起平時看的動漫日劇裡,故事裡的人物吃飯前雙手合十說的那句「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啦)呢?
這時候不妨入鄉隨俗說一句對日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的「いただきます」後再開動吧!
「いただきます」中的「いただく」是吃供奉神明的食物時,從地位輩分比自己高的那一方獲得東西時以及作為「食べる」(吃)「もらう」(得到)的自謙語而被使用的。後來,人們在開始吃飯前說「いただきます」並且作為一種寒暄語保留下來成為習慣。
開飯前說的「いただきます」主要有兩層意思。
一個是感謝參與準備與製作這頓飯的人。
食物自己不會跑到飯桌上。食材變成食物不僅要感謝大自然的恩惠,還有種植食材,捕獲食材的人。還有加工食物的人,搬運的人,將食材陳列到超市貨架上的人。家裡人把商店裡的食材買回家精心烹調成可口食物,這麼多參與了這頓飯的人都值得感謝。
還有一個是對食材的感謝。感謝了人還有就是感謝被我們吃下去的食材,不僅是魚呀肉呀,蔬菜作為植物也是擁有生命的。正因為食材用自己的生命延長了我們的生命,所以要感謝它們的恩情。
然而,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在外面吃飯時認為,我吃我自己付過錢的東西幹嘛還要感謝別人啊;還有單身汪覺得一個人吃飯夠丟臉的了還要說「いただきます」好丟人啊,於是乎就不在飯前說 「いただきます」,飯後說一句 「ごちそうさま」(多謝款待)了。本來這些寒暄語是對食材以及準備與製作食物的人的感謝,但拋棄了這一傳統的部分人各有各的想法,那麼日本人對於不說「いただきます」持什麼態度呢?跟蛋餅一起去看看日本網友的留言。
四十幾歲的網友在網上這樣留言道:
「小孩子都能全部說了,大人還好意思不說嗎?食材是幫助我們延長生命的東西,應該感謝它們。那些認為在外面吃飯我付過錢就行了的人,我想說我不是要求你們勉強裝好人,而是這樣每天對小事物的感謝之情日積月累,能夠讓人的表情,面容,行為等變得更加溫和友善吧。有些大人真該好好反省。」
一位和侄子侄女一起生活的三十幾歲網友是這樣表態的:
「因為和侄子侄女生活在一起,所以平時會盡我所能成為他們的榜樣。無論是他們看著我的時候還是我一個人的時候都會做一個榜樣應該做的事。一個人外出吃飯或者感到害羞的時候也會雙手合十說一句我開動了。」
一位六十幾歲的爺爺留言:
「規矩的重要性!要想孩子不成為那種連基本寒暄都不會,住在不打掃的髒屋子裡丟人的孩子,規矩十分重要!」
看來大多日本人對於不說「いただきます」這些寒暄語的人是持質疑、反對態度的。還有評論員就此種現象寫了一篇題為《不說「我開動了」和「多謝款待」的時代?》的文章。
她指出如果大人漸漸不說飯前飯後的寒暄語的話,那麼孩子肯定會受大人的影響也不說我開動了之類的話。
提出要做好小孩子的就餐禮儀教育那麼首先要給為人父母的大人們好好上上這堂課。
「我開動了「、」多謝款待」是多麼美麗的語言啊!就這樣因為大人開始不說而逐漸導致傳承的斷裂,那是多麼的可惜!
文章作者對這种放棄日本自身就餐禮儀的現象十分痛心,就如同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等美好的東西出現傳承斷裂一樣。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每一個民族都有義務保存好並繼續傳承民族文明當中的精華,這樣世界民族之林才會顯得多樣而精彩。我們才能在去旅遊的時候感受到文化衝擊帶來的差異並思考,而不是大家逐漸變得一樣,如同千城一面的中國現代城市化。
今日話題:大家有什麼童年時覺得美好的東西但現在卻再也找不到了的經歷嗎?編編說一個,小時候和藹可親的剃頭阿姨,現在全是讓你辦卡的理髮店,都是Tony啊,Jimmy啊。
日語學習交流微信號:JP_Akira
學日語的アキラ
日語學習問題或課程諮詢可以找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