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周泉作品
大洋網訊 今日小寒,就要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臘月了。
看農曆日期,今年小寒的交節時間是十一月二十二日,而去年小寒的交節時間是十二月十二日,兩年小寒的農曆日期相差足足20日。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2020年多了一個閏月(閏四月)。但按公曆日期,每年小寒的到來都比較準時,一般是1月5日或6日。如今年是1月5日,去年是1月6日。不僅小寒,其他節氣在公曆上的日期也是相對固定的,前後相差僅一兩天。
小寒的含義,是相對於大寒而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十二月上半月為小寒,下半月為大寒,按古人對小寒和大寒的解釋,大寒要比小寒冷。
真的是這樣嗎?不一定。
理論上,我國最冷的時間應該是冬至。而實際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原因是此時地表尚有「餘熱」,這些熱量釋放出來,可以抵消部分寒冷。
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北移,給北半球的熱量會逐漸增多。到小寒和大寒時,太陽直射點已經北移有一段距離了,理論上也應該升溫了。
但由於地表所儲存的熱量全部或部分釋放完畢,即使白晝不斷增強,太陽的光和熱略有增加,卻依然處於「入不敷出」的階段,於是臘月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小寒和大寒都是臘月的節氣,那麼,到底是小寒冷還是大寒冷?哪個節氣更冷,不能一概而論。因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的氣候差異也大。
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是每年公曆的1月中旬,正好在小寒節氣的15天內,所以小寒比大寒冷。
但對於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是1月下旬,而大寒節氣一般從1月20日左右開始,即從1月下旬開始,因此大寒比小寒更冷。
北方地區小寒更冷,是因地表「餘熱」相對較少,至小寒時已釋放殆盡,而此時仍是晝短夜長,冷空氣強勁,使溫度降至最低。至大寒太陽光熱略增,所以溫度也略有提升。
北方農諺說:「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證明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南方氣溫受「餘熱」影響較大
而南方地區地表相對較熱,其「餘熱」至小寒節氣尚未釋放完畢,故溫度未降至最低。至大寒則地表「餘熱」散盡,天寒地凍,此時比小寒略多一點的太陽光熱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氣溫也就降至最低了。
民間的「數九」習俗,也反映了這種氣候差異。「數九」是從冬至日開始,以每九天為一個時段往後數。第一個九天稱為「一九」或「頭九」,接著是「二九」「三九」「四九」……一直數到「九九」,共81天,數完叫「出九」,意味著冬去春來。
小寒一般是在「二九」到「三九」的時段,北方民諺云:「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
大寒一般在「四九」到「五九」時段,南方民諺云:「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
「九九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正常來說,「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時段,但也有反常之時。
如前幾天還在「二九」時段,尚未到小寒,全國就迎來了一次「斷崖式」降溫,內蒙古、黑龍江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零下40℃以下的極寒天氣。連南方兩廣地區的人們,也嘗到了凍成狗的滋味。
而進入小寒後,寒潮來襲是大概率事件,大家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準備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鍾葵(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