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登記離婚達310.4萬對,比去年同期多出20.5萬對。從2003年起,離婚率已經連續15年上漲。
從小時候起,就接觸過很多離婚相關的事情,從大人們口中常聽到「XX家離婚啦,雙方都不要孩子,只能送到奶奶家」「XX家二女兒離婚了,再婚都不好意思辦婚禮」「XX離婚了,聽說是因為她老公家暴」……這樣的字眼聽得太多,如果將我的大腦比喻成一個搜尋引擎,那「離婚」想必是排名前十的quary。
聽得多了,便開始做聚類分析。我發現了幾個規律:
說到離婚這個事件,後面跟著的往往是負面信息。諸如「孩子撫養爭執」「房屋財產分割」「小三被暴打」,這種現象簡單一想也可以理解,畢竟離婚本身是婚姻關係破裂,不是一種積極的趨勢。說到離婚這個時間,被談論更多的往往是其中「女性」一方。諸如「女子離婚二婚又遇渣男」「女子不願離婚想委曲求全」「女子離婚在娘家抬不起頭」更為奇怪的是,上述談論多發生在女性口中,發生尖銳評論的也往往是女性「都找了兩三個還是過不下去,這個女人肯定不檢點」「孩子肯定得跟媽啊,不要孩子她還算當媽的?」我有一個英年早婚,又不幸婚姻破裂的朋友,常跟我抱怨到上述三條我已經總結出的規律。「看吧,在離婚這種消極事件中,女性會承擔更多的消極後果。可怕的是這個消極後果還往往是其他女性強加給她的。」
朋友是個非常好看的女孩,名牌大學畢業,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在家人的安排下,莫名其妙地早早訂婚,又在無意中發現自己的未婚夫在籌備婚禮期間和婚慶公司的司儀不清不楚。
「偶像劇都不敢拍你這麼狗血了」,我有時會情緒失控,特別想替她抽渣男一個耳光。朋友平時看起來雲淡風輕,自從遇到這件事也多次無法控制。凌晨三點打視頻電話給我,臉上掛著眼淚說「我覺得我沒做錯什麼,為什麼他要這樣?我的人生是不是完蛋了?」
怎麼會這麼想呢?兩個人的事情,失敗告終,失敗的後果怎麼能由一個人承擔呢?可惜,大部分女性不這麼想,他們痛失自我,悔恨自己遇人不淑,然後將失敗的原因都歸咎到自己身上。
大可不必如此,針對離婚這件事情,所有的人尤其是女性更要擺正心態,合理歸因。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些人早早相遇,在中途逐漸發展到熾熱,最後卻道不同而分道揚鑣;有些人在旅途快要結束時相遇,卻直到最後的旅程都是可以信賴的人。
離婚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國家對於婚姻關係的保護,本質是想更有利於婚姻中兩方各自發展的。我們一定要合理認識到離婚的作用和性質,不要將婚姻的終結看作是自己人生的誤點。
「慶幸你們沒有孩子」,我總這樣勸說我的朋友。能夠在傷害範圍還可控時將損失降到最小,才是一個高知女性在婚姻破裂時應該做出的選擇。「那些有孩子的人呢?你會怎麼勸說她們?她們的人生怎麼辦?」我的朋友反應很快,對我的話語漏洞圍追堵截。
「孩子們有孩子們的人生,原生家庭是指人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但是更重要的是指成長的家庭。如果出生在一個破裂的、不幸的原生家庭,那不如儘快止損,將自己和孩子置於一個新的、和睦的成長的家庭。」我說這話有我的道理,二十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不和睦的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危害遠比缺損的家庭要大。
「如果是我面臨這樣的選擇:針對離婚的根本問題必須要解決,過錯方需要承擔應有的後果」,我開始跟朋友模擬我的想法。「如果是家暴,一定要留好證據,及時報警,在這過程中千萬避免自己受傷。」家暴是我最不能容忍的家庭問題,也是我身處這樣的環境時一定會促使我決絕離婚的原因。每次聊到離婚話題,我總會和身邊的人強化一下這個觀點。
「之後呢?離婚之後該怎麼辦?」我朋友窮追不捨。「之後只有一件事——不要怪自己。」坦然接受現實,堅強、獨立,反省自己但是不要責怪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事業、新的另一半、未來的無限可能,要向前看不要總回憶。
這不是一個情人節適合討論的話題,但我們都該思考過才對,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