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時,河南汝南縣曾有一處森林密布、溪流縱橫的地方,周圍建立了很多村莊,人們生活安居樂業。
但好景不長,到元朝時這裡已變成皇宮貴族的遊獵場,再後來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直到上世紀50年代,為了治理水患,造福一方,當地政府在此興修水利,宿鴨湖水庫也因此誕生。
宿鴨湖水庫,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內,這座水庫始建於1958年,水庫大壩長約35.29公裡,高約58米,總庫容量達16億立方米,是中國人工修建的亞洲面積最大、堤壩最長的平原水庫。
也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養殖、旅遊等多項目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有"人造洞庭"之美譽。宿鴨湖水庫239平方公裡的蓄水面積,更是讓它相當於38個西湖的面積,極為壯觀。
如文章最前面提到的,這裡本不是一座水庫,而是一個地勢低洼,地廣人稀,河流縱橫、十年幾澇的荒地。
到1958年,當地政府為了興利除害,在1958年召集五個縣城的11萬民工,在當時水利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經過4個月的日夜奮戰,挖湖底,築堤壩,疏通河道,開鑿灌渠,修建水閘,修建了既能蓄洪、又能灌溉的大型平原水庫,也是全國最大的平原人工湖。
直到1989年重修後,宿鴨湖水面開闊,景色宜人,湖畔名勝眾多,像仙女橋、壺仙觀、白馬將軍廟等眾多景點,再加上湖畔西側約5萬多畝的森林公園,真正將宿鴨湖建設成一座湖光山色,亭臺樓榭,名勝古蹟於一體的景觀地,吸引了無數觀光客。
尤其是環湖的數萬畝楊柳疊翠,兩岸萬畝蘆葦蕩漾,野鴨成群,水鳥遍地,在現實中呈現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美景觀,給人以「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之感。
遼闊的湖水,秀麗的環境,不僅為宿鴨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觀光客,更為它創造了美麗富饒的生態環境和閒雲野鶴。
尤其到每年夏秋時節,水天一色、雲蒸霞蔚、碧波蕩漾的湖水上棲息著上千隻白鷺和數百隻大大小小的天鵝,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白鸛、朱鸛,它們在湖中嬉戲遊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除了富有觀賞性的天鵝白鷺,還有能滿足人們口腹之慾的遊魚大蝦。湖中養殖著大量鯉魚、草魚、河蚌等生物,每年出產的魚達30多種,水產極為豐富。
尤其是河蚌,因為宿鴨湖是蓄水性湖泊,上遊河流衝刷的淤泥在這裡沉積,形成了適合河蚌生存的優良環境。 因此這裡的河蚌個頭肥大,味道鮮美,富含多種營養,可以煮,蒸,燉,炒,無論怎麼做都可以將吃到味道鮮美的河蚌。
宿鴨湖雖是一個人工湖,但在當地人的修建維護下,使得這個平地起而起的湖,楊柳拂岸,魚翔淺底,雁鷗成行,景色美不勝收。而且為了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觀光,宿鴨湖南端的劉大橋增設遊艇,可以讓前來遊玩的旅客進湖內遊玩、觀光,滿足人們徜徉波濤的願望。(圖片來源於攜程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