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世界的語言。
以藝術之名,過去的10天,泉州與來自40多個國家的夥伴一起,叩響了文化共生、民心相通的大門。超百萬人次觀眾參與盛會,國內外80多家媒體460多名記者見證盛況……踐行著十八屆五中全會「共享發展」的理念,昔日「梯航萬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再度編織起一條合作交流、互聯互通的文化絲路,催生出多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
——海絲精神,在這裡延續。亞洲藝術節首次牽手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開啟了全球第一個以海絲命名的藝術公園(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成立了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中央同時批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以此為平臺載體,「一帶一路」的文化認同進一步深化,泉州以海絲起點的擔當,再次打通了一條跨越大洲、活力奔湧的經貿文化大動脈。
——亞洲價值,在這裡提煉。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文藝工作者,穿越大洋大陸,共赴這場藝術相輝、思想交融的盛會。他們從跨文化交流中探尋共同的文化價值,達成了《泉州共識》,邁出了「維護世界文化藝術多樣性和建設共生共榮亞洲文化生態」的堅實一步。
——文都內涵,在這裡深化。以藝術節為橋梁,亞歐文化之都城市首次相聚,並分享了文化之都建設中的經驗與思考,表達了共同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望。作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和牽頭城市,泉州發出了建立「文化之都」城市聯盟的《泉州倡議》,助推文都交流合作邁向更高層次,有力服務了國家文化外交大局。
——文化引領,在這裡凸顯。文化帶動古城復興,助推業態更新,引領新區發展,形成了「古城—古港—新區—全域聯動」的格局。在給城市帶來巨大生機和能量的同時,文化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百姓生活,提升著民眾的精神生活品質,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油然而生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豪。
「舞臺」+「講臺」
盛況空前的亞洲狂歡
當開放包容的海洋精神,遭遇不分國界的藝術盛會,會碰撞出怎樣的驚豔火花?
展演盛況空前、論壇規模最大、媒體空前聚焦……泉州將歷屆亞藝節的「規定動作」演繹到極致,跨越國界的美,隨處可見。
這種跨越國界的美,在不設邊界的舞臺上綻放。
沒有主持串聯,不設舞臺邊界,開幕式晚會大幕開啟的那一刻,意味著這是一場多元文明交融互鑑的藝術盛宴。90分鐘的視聽盛宴,迴蕩著蒙古馬頭琴的豪放悠揚,流淌著越南竹排琴的叮咚聲響,蘊含著孟加拉舞的踢踏之韻,盛放著日本「破天荒」的恣意狂放……
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後臺。
紅色長耳的「魔鬼」,俏皮地上下打量,衣袂飄飄的「仙女」頷首應和……這一幕,發生在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的舞臺角落。來自荷蘭木偶劇團和揚州木偶研究院的兩個木偶在後臺「邂逅」,它們背後的操縱者,兩位素不相識的演員,則默契地相視一笑……
這不是定格於片刻的畫面,而是一幅連綿的畫卷。類似這樣會心的笑容、默契的配合,在整個藝術節期間隨處可見。比利時現代舞的鏗鏘韻律,應和著泉州廣場舞的草根節拍;首次開啟的歐亞城際交流裝置,讓泉州與德國柏林微笑地打了個照面;「佛自故鄉來」唐卡藝術展,講述著文明傳遞的軌跡;國際藝術美食節,激活了人類共通的味蕾……藝術之美,超越了國籍的界限,突破了語言的藩籬,將彼此的心燈點亮。
這種跨越國界的美,在共通的情感體驗中流淌。
「我發現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母親,在餵孩子的時候,她的嘴巴都會下意識地張開。這樣一個細節,就體現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基礎……」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上,道出了文藝交流的真諦。
隨著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第三屆「文化的力量」論壇、國際文化之都TED論壇等活動的展開,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這場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盛會中滿載而歸。他們探尋共同的文化價值,共商文化合作共贏之機。昔日的絲路起點,再度成為各國文化取長補短、互學共鑑的始發站。正如《泉州共識》所言,維護世界文化藝術多樣性和建設共生共榮亞洲文化生態的願望,在這裡冉冉升起。
這種跨越國界的美,通過媒體,傳揚到世界各地更為廣闊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