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我們在超市買的盤子、碗放在油煙下燻烤,時日久了,色彩會不會接近於下面兩圖中的瓷器。
初見這兩件瓷器,小編就聯想到了小的時候外婆家裡灶臺上常放著一個類似的碗,一點圖案沒有,微微泛黃,但本質上卻有著天差地別。
在瓷器鑑定領域,大家都知道一件事,「白釉瓷器最難鑑定」,對於沒有深厚功底的人來說,準確鑑定出永樂甜白瓷幾乎沒有可能,除非你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但對於一般的博物館來說,根本就沒有幾件,除非你在故宮博物院工作。
好啦,廢話不多說,先來介紹一下永樂甜白釉瓷器。
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政局穩定,綜合國力強大,制瓷業在此朝獲得了極大發展,永樂三年,三寶太監鄭和開始遠洋航海,先後七次下南洋,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大名鼎鼎的青花瓷,彩料就是來自於中東的蘇勃泥青,然而青花瓷之所以走上歷史巔峰,首先還得需要一個素白無暇、晶瑩如玉的「底子」。
那麼說這個素白的「底子」就是甜白釉嗎?
這樣說只能對一半,可以這樣說:「最好的青花瓷底子接近甜白釉,但甜白釉絕不能用來給青花瓷做底子!」
大家明白了嗎?
甜白釉作為一種瓷器,與青花瓷是不同的兩個種類,青花瓷是在胎體上罩一層無色的透明釉;而甜白釉是在胎體上罩一層乳濁釉,但很多甜白釉瓷器胎體很薄,類似脫胎,致使二者非常接近,那種胎質非常好的青花瓷,看上去確實與接近脫胎的甜白釉幾乎沒有本質區別。
但是,甜白釉絕不是用來給青花瓷當陪襯的,它們被製造出來的第一秒就註定了顯赫的身世,一般的永樂甜白釉按用途可分兩類,一類是宮廷日用器、另一類則是宮廷祭器,因此別看上面圖中的盤子、碗看起來很平常,其價值可能讓你大跌眼鏡,如果您拿一件真品永樂甜白瓷去鑑定, 很可能會被告知價值無法衡量,建議送交博物館。
永樂甜白釉在裝飾手法上,有光素無刻與印紋樣兩種,這樣的手法讓我們聯想到,「永樂甜白瓷與元代青瓷之間可能存在傳承關係」,而這種釉色的出現也不是永樂本朝,向上追溯到洪武、元代,乃至宋代北方的定窯、邢窯,或許都存在一定的傳承。
通過上面兩張圖,我們更為確信這種傳承關係,只能夠這樣說,永樂甜白釉是白瓷在明代極大發展的產物,但要想把它們從浩如煙海的白瓷中區分出來,是不容易的,即便斷定為老物件,也不一定就是永樂本朝,在明代嘉靖朝就出現了仿製永樂瓷成風的情況。
但也絕非無跡可尋,永樂甜白瓷還是有很多獨有特點的,這些點都對,就可以做基礎判斷,再結合釉色、包漿等外觀感覺,就能做最終判斷。
永樂甜白瓷的外觀感受?
外觀特點:白中略泛黃、小角度急促轉折處略泛青,開片細碎,但不易察覺,局部黃黑色痕跡,通體素白,幾乎沒有「棕眼」。
直觀感受:白得很「靜」,很柔和,釉面很厚,但乳濁狀明顯,經歲月打磨、沉澱,接近奶白色,包漿瑩潤,寶光四溢。
永樂甜白瓷的特點?
1、釉層肥腴,類似白糖,所以叫甜白釉(或甜白瓷),一般通體素白,幾乎沒有褐色的斑點。
2、胎體普遍較薄(尤其小器),迎光透視,胎釉呈現分紅色,幾乎脫胎,顯青亮色的一版是清代仿品。
3、器物的轉折處常有積釉現象,呈現出的是一種清淡的瑕青色,其它地方釉層細潤、平整。
4、器足底部漏胎,胎釉結合線非常工整,應該是經過了精細的修足過程。
5、大型琢器接胎不明顯,幾乎不可見。
綜上,如果將上述兩點都掌握了,知道特點、有了感覺,那麼在一堆現代瓷器中發現一件永樂甜白釉,也並非沒有可能,但現實不可能出現這種機會,要知道在清末到民國這段時間,西方列強的文化販子們幾乎將我們優質的明代瓷器洗劫一空,有多大機率會被我們在民間看到一件呢?我想,機率是微乎其微。
所以,朋友們得調整好心態了,搞收藏玩的是心情,絕不應該是迫切的追逐,小編從來沒有想過收藏一件永樂甜白釉瓷器,但從對明代其它瓷器的學習中掌握甜白瓷的基本特徵,提升審美情趣,也是很有意義的。大家說,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