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尤其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禮」。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生活中,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懂得怎樣稱呼人。
雖然我們說姓名就是一個符號。但是,不同的民族由於文化傳統不一樣,在稱呼對方時,所體現出的接受性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在西方國家,我們直接稱呼對方的姓名是常見的現象,對方也不會有不舒適的感覺,而在中國卻會給人一種沒有禮貌的感覺。
在過去,「字輩」是我國取名的傳統特色,見名知為兄弟,而世系分明,比如,著名海寧查氏家族「字輩」為:「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海寧查氏字輩按照這個順序世襲始用,金庸原名查良鏞,「良」字輩。那麼。海寧查氏名字中含「忠」字的,一定是金庸的長輩,含「傳」字的一定屬於他的晚輩,以此類推,這都是很有講究的。
由於時代的變遷,雖然現在稱呼人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講究,但是年輕人還是應該會稱呼人。
一、姓名稱謂
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稱謂全姓名,即直呼其姓和名。全姓名稱謂一般用於正式、鄭重場合。如:開會點名「李連杰」、「張繼偉」等。這樣有一種莊嚴感、嚴肅感。如果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一般不會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尤其是對方年齡比你長,地位身份比你尊的情況下,如果稱呼對方全名,就明顯不禮貌。
2、省去姓氏,稱謂名字。
如直呼其名字稱對方名字「小麗」、「思琪」等,這樣省去姓氏的稱呼顯得既禮貌又親切。不過,這種稱謂方式只限於熟悉的人之間,如果關係不熟,尤其對方是初次見面的女同志,這樣稱呼就有點唐突。
3、姓氏前後加修飾稱謂
一是在姓之前加一修飾字。如「老王」、「小劉」、「大陳」;二是在姓之後加後綴,如:「劉姐」「張哥」「李老弟」,這種稱呼親切、真摯。一般用於在一起工作、勞動和生活中相互比較熟悉的同志之間。
二、稱謂親屬
親屬稱謂是對有親緣關係的人的稱呼,中國在親屬稱謂上尤為講究,古人稱謂一般都很是文雅,如姻兄、姻妹、令堂、愚兄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親屬稱謂上已沒有那麼多講究,使用親屬稱謂時,一般都稱自己與親屬的關係,十分簡潔明了,如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甚至嶽父、嶽母、姻兄都稱作爸、媽、哥、妹等。稱別人的親屬時和對別人稱自己的親屬時也簡單地稱作您爹、您媽、我哥、我弟等。當然,出於禮貌,在書面語言上仍然可以沿襲傳統的稱謂方法。
三、稱謂職務
職務稱謂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稱呼其姓名、字號,以表尊敬、愛戴,如 「杜工部」、「王右丞」等。
現在人們用職務稱謂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有三種形式:
1、直接稱職務,如「李局長」、「張科」、「劉總」、「趙院長」、「李書記」等。
2、用專業技術職務稱呼,如「李教授」、「張工」、「劉醫師」。即使對方沒有相應職稱,根據所在單位性質,用高級職稱的方式稱呼對方,對方心裡也會很是舒服,比如,大學老師統稱「教授」,工程技術人員統稱「某某工」。
3、職業尊稱,即用其從事的職業工作當作稱謂,如「李老師」、「趙大夫」、「劉會計」、「武警官」。如果對方職業不明顯,或者不好稱呼,就可以直接稱對方為「老闆」。
四、性別稱呼
一般約定俗成地按性別的不同分別稱呼為「小姐」、「女士」、「先生」。當然,由於漢語的多義性,對女性最好不要稱「小姐」,最穩妥的是都稱作「女士」。如果對方還沒有成年,稱作「某某小朋友」對方是比較受聽的。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稱呼,也可以直接稱對方「同志」,不過,這種情況多見於年齡較大的人。
五、網絡稱謂
進入網絡社會後,人們在網上進行社交時,就像過去人們給自己取「字」、「號」一樣,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取一個網名以便於交流時使用,無論年齡地位都可相互之間直呼網名。不過,要注意,網名不是真名,純粹屬於娛樂,最好不要用在正式場合。
做人,首先得學會稱呼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否則,會給對方留下沒有禮貌,甚至沒有修養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