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6日,第一屆湖南國際煙花節,數萬發煙花射向天空。在這滿天花雨裡,花炮節的十大子活動同時開啟……2015年11月5-7日,第十二屆中國(瀏陽)國際花炮文化節,瀏陽花炮將再次絢爛於世。
編者按:1991年3月6日,第一屆湖南國際煙花節,數萬發煙花射向天空。在這滿天花雨裡,花炮節的十大子活動同時開啟……2015年11月5-7日,第十二屆中國(瀏陽)國際花炮文化節,瀏陽花炮將再次絢爛於世。
25年來,瀏陽,這座位於湘東一隅的美麗山城不僅僅憑著一首歌享譽神州大地,同時也憑藉著瀏陽花炮那璀璨而絢麗的身影聞名四方。為此,本刊將陸續採訪與花炮節有關的種種人與事,一起分享這25年來一個節會的歡樂表情和一座城市的成長之悅。
花炮周刊記者歐陽穩江
「你要說這花炮節啊,從1991年第一屆帶著村民一起推銷農產品開始到1998年第四屆親身參與體驗辦節會的不易……一屆一屆下來,關於它的故事,怕是兩天都說不完呢。」李建軍,市總工會主席,作為第一位採訪對象,收納著大量與花炮節有關的記憶。
而在他講述的故事裡,花炮節的花炮一年比一年好看,焰火燃放技術一年比一年精湛,辦節會的經驗一年比一年成熟,但是在他收納的記憶裡,更多見證著的卻是這座城市的歡樂以及這座城市的成長。
最回味農民銅管樂團助興
「OK!中國宮燈。」300發禮花彈直射天空,隨著一陣陣爆炸聲響,天空中神話般出現100多盞紅豔豔的宮燈,懸掛於玉宇瓊樓。漫天花雨,光耀照人,引得觀看的外賓驚呼不已。
這便是第一屆湖南國際煙花節的現場,1991年3月份舉辦,也是花炮節的最初雛形。此時,李建軍在大圍山任職,主要負責宣傳工作。
開幕式,花炮藝術遊行,大型焰火晚會,花炮文藝晚會,歌舞表演和傳統花鼓戲演出,組織參觀遊覽文廟、文家市紀念館與株樹橋水電站等,花炮彩燈和燈謎晚會,瀏陽名優特產展銷,煙花爆竹看樣訂貨會,閉幕式和文藝表演……節會期間舉辦的10大子活動漸次拉開了第一屆花炮節的帷幕。
統一著裝,穿著由大圍山布鞋廠贊助的的布鞋,李建軍帶領著一支30餘人的農民銅管樂隊參加了花炮藝術遊行,吸引了無數的眼球,「文化館也有專業的表演隊伍,可能第一次看到這樣整齊的農民樂團,新鮮。許多人一路追著看,那架勢堪比當今的明星出場。」
最速度趕建的神農山莊
時光移到了1998年,第四屆中國瀏陽國際花炮節決定在10月20日舉行。時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李建軍第一次被抽調至花炮節組委會。
「1998年那一屆,花炮節正式更名為瀏陽國際花炮節,不再局限於經濟層面,開始以宣傳瀏陽花炮產業形象和城市形象為主。」在不少人的記憶中,這才是花炮節真正意義上的蝶變:節會規模大,焰火燃放很有突破。
燃放第一次啟用電子點火,第一使用節會徽標……在李建軍的記憶裡,籌備花炮節的大半年時間裡,組委會的辦公室幾乎每晚都是燈火通明。那麼多個「第一次」的背後,卻是默默無聞的付出與奉獻——
「印象最深的是,當屆邀請的來賓較多。瀏陽城裡的賓館酒店全部被預訂後,仍有數百位外地客商的住宿個大問題。沒有辦法,組委會只能『順帶』督建當時在建的神農山莊。如果不催不督促,神農山莊按照當時的進度年底都未必能營業。要速度還要質量,急趕慢趕,神農山莊最終在花炮節前夕順利開門營業,算是解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人太多,臨街的飯店餐館幾乎都沒有東西可點了。」花炮節開幕式結束後,急得「滿嘴是泡」的李建軍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小吃店,卻只要到了僅剩的幾個餃子。而那幾個餃子的滋味,卻是至今都還回味悠長。
最激動首次啟用觀禮臺
2003年10月29-31日,瀏陽撤縣建市十周年暨第六屆中國瀏陽國際花炮節文藝焰火晚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彭珮雲女士宣布開幕,只見光焰四射的天梯火炬聳立九天,萬炮齊鳴,天際流光溢彩,黑夜已為七彩所替代,迷人色彩交織出一幅動人心魄的水之國畫。
「參加過好幾屆花炮節了,印象裡這一屆是最激動的。」2003年,已調至政府辦工作的李建軍身兼花炮節組委會綜合協調組組長,全程參與了花炮節的舉辦。之所以對細節記得那麼清楚,李建軍細數了幾個理由:第六屆花炮節首次提出了音樂焰火理念;首次利用舞臺與瀏陽河的焰火噴泉雙重造景;首次由政府一手操辦改為市場參與,成功進行了票務運作……
而最讓人激動的一個大事件便是,花炮節的舞臺從瀏陽河路的周家碼頭邊搬遷至位於關口水佳村瀏陽河畔的觀禮臺。
「前五屆花炮節,開幕式會場都是設在瀏陽河路,在瀏陽河中搭個大舞臺,又在瀏陽河路上搭個大看臺。每次舉辦花炮節,瀏陽河邊的桂花樹就要被移開,花炮節後,再移栽回去。不僅影響交通,而且費時費力,開幕式後又要即刻拆除,造成很大浪費。」李建軍感嘆有了觀禮臺後,在觀禮臺舉辦花炮節這種水火交融的場面應該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壯麗景觀,不僅有利於打造瀏陽河的品牌,更有利於擴大瀏陽花炮的影響。
「不止是我,應該有更多人和我一樣,對首次啟用觀禮臺舉辦花炮節焰火晚會特別激動。」觀禮臺看焰火,瀏陽人的眼福。如今,瀏陽的周末焰火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觀禮臺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