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大熔爐到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留給歐洲的是落後與野蠻形象,其實這裡也曾是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撕裂與統一博弈背後,隱含著巴爾幹猛虎們難言的倔犟與血淚。
2020年伊始,一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巴爾幹小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面對國內薄弱的醫療衛生設施,先求助歐盟而不得,遂滿眼含淚向我國發出了求助。
我國不但第一時間回應伸出援手,而且武契奇愛民情懷也深深打動我國民內心,一時間塞爾維亞爆上我國熱搜。
7月7日,塞爾維亞又突發暴亂,再次將公眾視線引向那個弱小卻骨子裡透著倔犟的美麗國度。
塞爾維亞的前世
2000年前,歐洲維斯杜拉河畔居住著斯拉夫人,後因生活所迫,斯拉夫人遷移至不同地方,東斯拉夫人就是今日俄羅斯與烏克蘭先祖,西斯拉夫人則是波蘭與捷克的先祖,而南斯拉夫人則成為塞爾維亞及其鄰國先祖。
南斯拉夫人所居巴爾幹半島多山地交通不便,遂分散何處的南斯拉夫人甚少聯絡,形成許多分支,各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宗教,再也不是大一統的南斯拉夫民族,也形成了許多小國。
更何況巴爾幹半島北靠歐洲大陸,其餘三面環海,位於亞非歐三洲接壤的十字路口,是兵家必爭之地,歐洲列強輪番侵入,塞爾維亞先後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奧匈帝國手中流轉。
1914年6月28日,隨著一聲槍響,在塞拉耶佛視察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暗殺,此事成為奧匈帝國與德國進攻塞爾維亞的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結束後,塞爾維亞與從奧匈帝國脫離出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組成聯合王國,可是三國雖同屬斯拉夫民族,可宗教信仰不同,克、斯兩國信仰天主教,塞爾維亞則信仰東正教,三國根本無法融合。
不過這倒是符合歐美國家對欲控制巴爾幹半島的需求,但是二戰結束後,克羅埃西亞硬漢狄托卻奇蹟般將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赫、黑山以及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六國硬攏在一起,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國。
狄托扛過槍、坐過牢,帶領前南共產黨抗擊納粹,其行事風格卻頗有納粹畫風,敢於蘇聯叫板,奉行不結盟運動。
狄托帶領南斯拉夫獨立於蘇聯之外,經濟發展良好,使六個加盟共和國甘願臣服其腳下。
狄托憑個人魅力掌控著南斯拉夫,因社會主義體制,被西方國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卻又奈何他不得。
狄托鐵腕治國,卻也面臨沒有主體民族,民族宗教繁雜的矛盾。
狄托為平衡各加盟國之間的矛盾,賦其更多自治權,同時打壓佔比43%的塞爾維亞人,並將塞爾維亞人遷居分散到各國,相應造成了各加盟國民族矛盾,這也為日後南斯拉夫解體以及遷延多年的戰爭打下伏筆。
南斯拉夫解體的悲壯
1980年,狄托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國家凝聚力,西方國家趁機文化滲透加速了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國撕裂。1990年前蘇聯解體,隨之東歐巨變,南斯拉夫解體。斯洛維尼亞是前南斯拉夫較富裕國家,早在狄托去世後,就醞釀伺機獨立。
1990年12月,斯洛維尼亞公投,1991年6月,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
南斯拉夫派兵阻擋,可惜山高皇帝遠兼實力不濟,短短十天就敗下陣來,默許了斯洛維尼亞獨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十日革命」。
緊隨斯洛維尼亞之後獨立的就是克羅埃西亞,不過克羅埃西亞獨立可沒有斯洛維尼亞那麼順利。
因歷史原因,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素有愁怨。昔日塞爾維亞強盛時極力壓榨克羅埃西亞,可風水輪流轉,二戰時克羅埃西亞投向德國反身虐殺大量塞爾維亞人,兩族關係有些像印度與巴基斯坦那般仇深似海。
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其境內塞族人奮起反對,挑起了克羅埃西亞戰爭,塞爾維亞也派兵阻止克族獨立。
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995年,以塞族失敗告終,雖然克羅埃西亞戰爭未造成太大人員傷亡,卻使20萬塞族難民逃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境內克族人比重上升至90%,塞族人則降到了5%以內。
巴爾幹半島戰爭連綿不斷,波赫境內有波士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以及塞爾維亞人,可想而知波赫欲獨立,三族會打怎樣的羅圈仗。
1992年波赫戰爭爆發,塞族人初始佔優,不但佔領近六成土地,而且圍困了波赫首都塞拉耶佛近4年時間,如今塞拉耶佛城外還有許多等待排除的雷區。
戰爭轉機就在1994年,塞爾維亞炮彈炸死幾十名塞拉耶佛平民,聯合國正式邀請北約出兵幹預。1995年,北約聯手波士尼亞人以及克族武裝,打敗塞爾維亞,結束了波赫戰爭。
不過波赫戰爭並未解決種族邊界問題,其境內沒有一個主體民族國家,至今還分為波赫聯邦、波赫塞族共和國以及 布爾奇科特區。其中波赫聯邦算主體,卻也起不到主導地位,各族間戰爭隨時都有爆發可能。
波赫戰爭期間造成了20萬人死亡,近200萬人流離失所,塞拉耶佛城外陵墓密密麻麻,這也為時任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日後被美國扣上戰爭罪行打下伏筆。
塞爾維亞淪落孤島結局其實早在1991年3月,米洛舍維奇眼見各加盟國獨立無法阻止,遂宣布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結束,塞爾維亞與宗教文化相近的黑山組成南聯盟。
可是米洛舍維奇不想放棄散落各國的塞族百姓,由此指揮發動了克羅埃西亞戰爭與波赫戰爭,其理念也被美國詬病為「大塞爾維亞主義」。
波赫戰爭結束後,前南斯拉夫已一分為五,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馬其頓以及南聯盟。可是西方國家對此仍不滿意,只想將南斯拉夫分裂的越小越好。
1998年,南聯盟境內科索沃自治省要求獨立,科索沃雖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卻是塞族發源地。可想而知塞爾維亞人怎容科索沃獨立?遂發兵阻止科索沃獨立。
1999年美國主導的北約,借科索沃之事,自3月24日至6月10日,連續轟炸塞爾維亞78天。
也許我們還記得那年5月8日,美國轟炸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了許杏虎等3位烈士犧牲。雖然美國後來宣稱誤炸,可誰又相信美國精準的鑽地飛彈會跑偏呢?
也許就從那一刻起,我國與塞爾維亞人的友誼已緊緊困在一起。
科索沃戰爭以塞爾維亞妥協,科索沃形成實際獨立告終。南聯盟連年徵戰,早已凋敝困頓,可美國仍不想放過米洛舍維奇,通過「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了塞爾維亞反對派7000萬美元資金以推翻米洛舍維奇,甚至就連青年學生刷標語的紅漆與不乾膠都由美國提供。
2000年,米洛舍維奇大選失敗失去總統之位。2001年,南聯盟政府在美國強迫下逮捕了米洛舍維奇,並將其引渡到海牙國際法院。米洛舍維奇被冠以戰爭罪、反人類罪和種族屠殺罪在內的60多項罪行。如此重壓壓垮了米洛舍維奇的身體。
2006年,米洛舍維奇因心肌梗塞病逝於海牙國際法院拘禁地。同年,黑山宣布脫離南聯盟獨立。自此前南斯拉夫已完全解體,一分為六,再加一個實際獨立的科索沃,只是塞爾維亞一直不承認科索沃主權獨立。
塞爾維亞由一個海岸線漫長的國家,縮成了一個內陸國,周圍被親美的舊日盟國包圍,終顯得有些落寞與格格不入。結語前南斯拉夫解體,不單單因為民族宗教矛盾,更有外界西方勢力推波助瀾。
塞爾維亞周圍鄰國或加入北約,或加入歐盟。唯有塞爾維亞難捨骨子裡的倔犟,不忘美國轟炸之仇,堅決拒絕加入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而是更多依賴同為斯拉夫人,語言宗教相同的俄羅斯。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塞爾維亞為國計民生極度渴望加入歐盟,卻因堅決拒絕歐盟提出承認科索沃獨立的條件而不得。我們不能說塞爾維亞加入歐盟對與錯,也許這就是國小無奈的政治妥協罷了。
如今塞爾維亞人已清醒看到歐盟團結皆是虛幻童話,其日後是否還謀求加入歐盟不得而知。
而塞爾維亞近日暴亂,通過逮捕美國黑水公司僱傭軍,似乎又看到昔日美國對付米洛舍維奇的伎倆,相信武契奇會清醒知道誰才是塞爾維亞真正朋友,會帶著塞爾維亞勇敢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