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將於10月4日至10日受邀出訪俄羅斯,更將首次踏足西伯利亞地區,為當地觀眾獻藝四場。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了中樂團作為「香港文化大使」的歷史與責任。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香港中樂團將於10月4日至10日受邀出訪俄羅斯,更將首次踏足西伯利亞地區,為當地觀眾獻藝四場。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了中樂團作為「香港文化大使」的歷史與責任。中新社發 譚達明 攝
中新社香港9月30日電 題:西伯利亞奏響絲竹音韻 香港中樂團遠播軟實力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手指輕盈地撥動,阮和琵琶齊奏弦樂長音,氣息經簫轉化為柔和悠長的旋律。停頓、留白,空靈、靜謐——「江雪」,取義「獨釣寒江雪」,《風採》第二樂章。
「西洋音樂中很難找到這種感覺。」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向記者講解了曲中滲透的中國文人氣質。在上環市政大廈內一排練廳,隨著閻惠昌舞動指揮棒,80多位演奏家各司其職,吹、拉、彈、打,餘音繞梁,對比樓下停車場、街市、飯館的熙熙攘攘,仿佛兩個世界。
被譽為「香港文化大使」的香港中樂團,將於10月4日至10日受邀出訪俄羅斯,更將首次踏足西伯利亞地區,為當地觀眾獻藝四場。閻惠昌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訪演曲目既有文雅的《月兒高》和《風採》,也有粗獷的《黑土歌》;不僅有現代的《精?氣?神》,還有古代的《大得勝》;最後是與觀眾同樂的《黃河暢想》。「希望在俄國觀眾和愛樂者心中,打下香港中樂團的印記,打下中國民族管弦樂的印記。」
臨近出訪,中樂團仍在細細推敲每一小節、每個音符。閻惠昌說,樂團每周要練習27個小時,包括演出在內。記者對如此高密度的排練表示驚訝,閻惠昌則指指排練廳一塊牌匾,一字一頓地念出:「追求音樂至高境界,成為香港人引以為榮的世界級樂團」,這是香港中樂團2001年公司化之後提出的使命宣言。
「雖然現在還沒達到『世界級』,但我們在大中華區算有名氣了。」閻惠昌的話有點過謙。「民族音樂翹楚」、「執牛耳者」,這都是同業對香港中樂團的評價。中樂團在樂器改革上的成就亦為人所矚目,自行研製的環保胡琴系列獲國家「文化部創新獎」,至今已被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的多個樂團和公營機構部分或全套引用,有業內人盛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此次赴俄羅斯演出,香港中樂團將主題命名為「環保之聲」,因特別設置新排位,突出以人造皮取代蟒蛇皮的環保胡琴。
俄羅斯聽眾對藝術的尊重,香港中樂團曾「領教」過。2007年,樂團一個小組曾隨特區政府訪問團首次到俄羅斯舉辦「香港周」活動,為香港開拓俄羅斯市場探路,是為「破冰之旅」。聖彼得堡一家電視臺對中樂團所帶的每件樂器作了詳細介紹。演出反應熱烈,需要一輪獨奏、小組合奏的加演,觀眾才肯作罷。
作為香港軟實力的重要載體,香港中樂團是不折不扣的「大使」。據粗略統計,1997年至今,樂團累計出訪50多次,足跡遍及亞、澳、歐、美各大洲。2002年,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閻惠昌合共返場八次,加奏三曲;2009年,在被視為世界頂級音樂殿堂之一的美國卡內基音樂廳,中樂團的演奏贏得全場起立鼓掌(Standing Ovation)的至高榮譽。
閻惠昌對2004年的歐洲親善演出記憶猶新,那次,時任特首的曾蔭權為中樂團鄭重冠以「香港文化大使」頭銜。
不過,閻惠昌說:「中樂團不僅是香港的大使,也要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大使,這是我們的文化自覺。」
閻惠昌是「文革」後中國內地培養的唯一民樂指揮,曾橫跨兩岸、香港及新加坡執指揮棒。1997年,他初來乍到,感慨香港的殖民地歷史,令中樂發展長期受到窒礙,因此,他掌舵下的香港中樂團,衝出國際的同時,亦深耕本土。「對自身傳統有深刻認識,跟外族文化對話時才有立場,不然就像浮萍,沒有根。」這位蜚聲國際的指揮家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