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長篇通訊《莽莽成昆出大山》,講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設、守護成昆鐵路,再築新成昆的故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築路、守路、通路、新路,跨越半世紀,老一輩的創舉與新一代的奮鬥,在祖國的大西南交相輝映。作為新老成昆鐵路建設的主力軍,中國中鐵隧道局、中國中鐵二院等單位幾代建設者的感人故事在文中得到了生動描述。
同日,《人民日報》第16版刊登《「展現出中企的良好形象」》一文,專題報導了中國中鐵資源集團在蒙古國全資控股的新鑫公司烏蘭礦實現達產達標,並在疫情防控期間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2月10日《人民日報》第15版刊登的《冬奧,讓生活更精彩》一文,講述了在中國中鐵建工集團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工作的「90後」夫妻王普與崔立欣為建好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項目而努力奮鬥的故事。
12月13日央視《新聞聯播》節目,報導了中國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北京豐臺站建設情況。
莽莽成昆出大山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4日一版
(以下內容為文章節選)
時光滑過鋼軌,思緒飛向遠方。每次乘坐成昆列車穿行在深谷峻岭間,李恆就會想起那個激動難抑的時刻——兩年多前,他和同事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很快就有了回音。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四川涼山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後,在成都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談到全社會扶貧合力時,總書記提到李恆等人的來信,在講述信中主要內容後說:「他們的來信,讓我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擔當和忠誠,讀了很是欣慰。」
▲中國中鐵隧道局青年黨員寫給總書記的信
這封發自大涼山深處建設工地上的信,由「90後」李恆執筆,中鐵隧道局集團其他19名青年黨員鄭重籤上自己的名字。
他們在信中敘往事:50多年前,他們很多人的父親或爺爺,參建成昆鐵路難度最大的沙馬拉達隧道,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以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豪邁氣概,把天塹變成通途,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
他們在信中訴衷腸:今天,他們接過先輩的旗幟,承建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決心傳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中國中鐵隧道局小相嶺隧道項目青年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
歷史鑄成這樣一個事實:成昆鐵路,不僅僅是一條鐵路。
1970年7月1日,成昆線建成通車,半年後交付運營,被聯合國譽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50歲的老成昆與正修建的新成昆,老一輩的創舉與新一代的奮鬥,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跨越半世紀,在祖國的大西南,交相輝映。
搭乘成昆列車,走進時光隧道,點點亮光在前方。
▲成昆鐵路穿山越嶺
築路,築成一部史詩
飛馳的成昆列車上,人們猶如在一幅壯美山水畫中穿行:成都平原,翠綠滿目;大渡河畔,峭壁飛瀑;群山疊嶂迎面來,峰迴路繞「過山車」……
1952年草測,1958年動工,歷時12年建成的成昆線,由成都至昆明,行經四川盆地、橫斷山脈、雲貴高原。
「當年,東線、中線、西線分別踏勘草測,國家最終選定西線方案——地質條件極複雜、最險峻。」86歲的中鐵二院原總工程師李澤民說。
▲成昆鐵路勘測
成昆為何走西線?李澤民介紹,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靠近即將建設的攀枝花鋼鐵基地,二是途經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三是經過紅軍長徵走過的地方。
而西線被外國專家斷定為「築路禁區」——幾乎出現了暗河、泥石流等所有地質災害現象,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段達500多公裡,被稱為「露天地質博物館」。
▲野外勘測
「站起來的中國人,不會被困難挑戰嚇退!」滿頭銀髮的李澤民挺直腰杆說,「『上山到頂,下溝到底』——當時提出這樣的勘測理念,就是要摸清西線的底細。」
在人跡罕至的千山萬壑間,「仰望上方青天一線,俯瞰下方萬丈深淵。每個人都得像個『大』字,攀在峭壁上,一步一步移動,有時腰間拴上繩索,吊在懸崖半空測量……」回望勘測成昆線的歲月,李澤民臉上雲淡風輕。
野外勘測,常年在外。「那次從峨眉回到成都探親,孩子不見了,妻子不見了,鄰居同事也不見了——2000多人的院機關,空空蕩蕩。」李澤民吃驚不小。
▲成昆鐵路建設者在懸崖峭壁上施工
一打聽,方知為響應毛主席「成昆線要快修」的號召,3天之內,全體職工「下樓出院」,「機關移一線,現場搞設計。把孩子送回老家後,妻子駐紮一線。」
為跨越地質地形障礙,成昆線架設橋梁991座,開鑿隧道427座,橋隧長度佔線路總長四成多。代表當時我國鐵路建設最高水平的成昆鐵路,18項技術和工程創中國之最,13項創世界之最。李澤民感慨:「在當年技術條件下,成昆鐵路建成是當之無愧的人間奇蹟!」
是誰在「禁區」創奇蹟?是誰讓天塹變通途?是誰使藍圖成現實?是幾十萬築路軍民——他們用青春、汗水和熱血,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為萬古江山畫新圖!
▲一線天大橋
走近成昆鐵路建設者,他們引述最多的一句話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頭髮已半白的哲學教授蔡方鹿,對挖隧道的工序門兒清:打眼—放炮—除渣—倒料。這位四川師範大學首席教授,當年是鐵道兵,專業工種是爆破。在成昆鐵路建設工地上,他親手點的炮不下5000個。
修隧道,最怕塌方。蔡方鹿入伍第二年,金沙隧道大塌方,塌方的掌子面越塌越大,最後塌成通天洞,山上的樹木都塌進了隧道。
「8班上山,爬到通天洞,堵住塌方口,與隧道搶險部隊裡應外合。」時任代理班長的蔡方鹿接到命令。
「從山腳到通天洞,高100多米,坡度70多度,空手爬上去都累得氣喘籲籲。」從山腳爬上去,蔡方鹿看到塌方口呈漏鬥形,足有一個籃球場大。「我們硬是在無路可走的陡峭山坡上,不分晝夜把水泥、沙石背上山,攪拌成混凝土,灌注到塌方口,終於覆蓋住下塌的山體,止住塌方。」
▲成昆鐵路最長隧洞——沙木拉達隧道
在金沙隧道一次施工中,蔡方鹿的右腳心,被一根150毫米長的大釘子扎穿了,血流如注。「衛生員當時嚇得不敢拔,我就自己拔,拔出來就昏了過去。」戰友把蔡方鹿背下工地治療,醫生要求他靜養半個月,「我只休息了一星期,就一瘸一拐上了工地。」
修成昆鐵路時,機械數量少,基本靠人力。「一桿風槍,一把鐵鍬,一輛推車,就是當時打隧道的工具。」蔡方鹿說。「那時我們都唱『為了祖國修鐵路,越是艱苦越幸福』,有一百分的力氣,要發揮一百二十分的幹勁。」
當了5年鐵道兵的蔡方鹿,退伍後先上大學,後研究哲學。除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沒成行,他已連續11年帶領學生行走成昆線,追溯成昆精神,緬懷犧牲烈士。
孫劍明,新中國的同齡人,鐵道兵5師25團5營22連戰士。在九道拐隧道制立模板時,大塌方發生,他和兩名戰友被砸在巨石下犧牲。這時,距成昆線通車只有兩個多月。
部隊處理後事的領導來到成都,問孫劍明的父親有什麼要求。這位痛失幼子的老紅軍強忍悲痛說:「當兵就要有犧牲的準備……」
老人繼而對外孫女段海燕說:「咱們家第三代當兵的就是你了。」於是,時年16歲的段海燕加入為祖國修鐵路的行列。
成昆鐵路全線1100公裡,約36萬軍民參建,2000多人犧牲。「成昆鐵路平均每公裡大約有兩名築路者犧牲,沿線建有22座烈士陵園。」蔡方鹿說。(人民日報記者 王一彪 孔祥武 王明峰 黃福特)
▲成昆鐵路
新路,見證青春接力
如果說成昆鐵路是一方精神高地,彝語意為「開滿索瑪花山谷」的沙馬拉達,則堪稱高地上的高峰——長6379米的沙馬拉達隧道,居成昆鐵路最高點,被稱為「成昆之巔」。這條當年全國最長的隧道,耗時8年打通,136位建設者為此獻出生命。
30公裡外,新成昆線小相嶺隧道正向深處掘進。「當年我們就勘測過這條隧道,無奈當時技術水平達不到,只能繞遠修建成昆線。」李澤民追憶。
▲中國中鐵隧道局承建的小相嶺隧道橫洞入口
全長21.775千米的小相嶺隧道,新成昆線第一長隧,是全線點控制性工程,屬一級高風險隧道,由中鐵隧道局成昆鐵路峨米段項目部承建。這個項目部很多人的父親或爺爺,當年參建過沙馬拉達隧道。
項目部黨工委書記汪躍華,是位「70後」,其父就是沙馬拉達隧道建設者,後來還出國援建過坦贊鐵路。
參加鐵路建設25年,汪躍華轉戰山西、貴州等省份,頭一次回家鄉四川施工,恰是為父親當年參建過的老成昆修新線,「這不僅是緣分,更是一份傳承和責任。」
自4年前小相嶺隧道動工,「90後」鄭冬冬一直奮戰在這裡。從市政工程工地,轉戰到大涼山腹地修隧道,工作、生活環境大變,他有過不適應。去年有一個去城區施工的機會時,他卻選擇了繼續堅守——這裡有他爺爺鄭守禮的青春足跡,老人也是沙馬拉達隧道建設者。
▲2017年3月,中國中鐵隧道局在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舉辦「重返沙木拉達」活動
想念孫子的鄭守禮,3年前重返故地,那是他第一次搭乘成昆列車。半個世紀前,成昆鐵路修好後,尚未通車時,鄭守禮便被調去修枝柳鐵路。
在沙馬拉達烈士陵園,鄭守禮反覆觸摸著戰友的墓碑,熱淚縱橫。
「我們戰成昆時,施工主要靠肩挑背扛,連工作服、雨靴都是三班制共用,你上班你穿,你下班他穿。」撫今追昔,鄭守禮叮囑孫子:「現在條件好了,你們更得好好幹。」
如今施工條件今非昔比:勘測用上無人機,鑽孔有三臂全電腦鑿巖臺車……「但掘進隧道,無論機械設備多先進,衝在最前面的往往還是人。」鄭冬冬深有感觸。
▲中國中鐵隧道局小相嶺隧道工程掌子面
小相嶺隧道洞裡大量湧水的那段時間,作為項目部調度主任的鄭冬冬,和年輕的同事們,幾乎泡在水裡工作,一幹就是10多個小時,為節省時間,連午飯也在洞裡解決。「爭分奪秒,只為早日打通。」項目部工程部部長邰鶴說,「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就要幹最難的,交最好的。」
「零缺陷、零失誤、零安全事故」,則是「90後」質檢工程師何亞濤堅持的建設質量標準,「我們要向大涼山交一份合格答卷,為後期運營打好基礎。」
正向前掘進的小相嶺隧道深處,粉塵撲面,氣味刺鼻,暗河在腳下湧流,鑿巖機械「突突突」的高分貝,震蕩耳膜……常年工作於此的鄭冬冬,沉澱下自己的思考:「當一個青年選擇將青春與國家連在一起,生命才有精神坐標。」
「展示出中企的良好形象」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4日16版
近日,中國中鐵資源集團在蒙古國全資控股的新鑫公司烏蘭礦實現達產達標,今年累計採、選礦量均超90萬噸。蒙古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長達蘭古爾班表示,中鐵資源新鑫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間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展現出中企的良好形象」。
烏蘭礦位於蒙古國東方省,是該國唯一通過井下開採的多金屬鉛鋅礦。中鐵資源集團新鑫公司從2010年開始投產,今年克服重重困難,實現達產達標。
▲烏蘭礦廠房
面對疫情挑戰,中鐵資源新鑫公司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公司副總經理潘持卿介紹,公司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蒙古國「發展之路」戰略對接,致力於促進中蒙互利共贏,並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做好礦區環境保護和生態綠化工作,打造「綠色礦山」。截至11月底,新鑫公司累計在蒙古國投資10億元人民幣,向當地政府繳稅4.53億元,為當地提供了1000餘個長期就業崗位。
公司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巴特呼說:「自公司2010年投產以來,我就在這裡工作,見證了公司的成長。公司注重蒙方員工的技能培訓工作,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鍛鍊機會和晉昇平臺,員工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不久前,蒙古國TV2電視臺來到烏蘭礦採訪。電視臺臺長恩赫包勒德表示,礦區管理和綠化工作令人印象深刻,「我對中企的規範化管理表示讚賞,明年希望在草原更美的季節再來參觀」。(霍文 何徵東)
冬奧,讓生活更精彩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0日第15版
在走向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日子裡,在一項項可見可感的變化中,我們的生活正因冬奧籌辦工作的推進而變得更加精彩
運動健兒備戰緊張有序、全民健身景象熱火朝天、新建改建場館陸續完工……在走向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日子裡,在一項項可見可感的變化中,我們的生活正因冬奧籌辦工作的推進而變得更加精彩。
有人迎來個人職業的轉型。製冰師劉博強原是首鋼的一名普通工人,20多年裡幹過軋鋼工、維檢工、焊工。2017年,單位組織製冰和掃冰培訓,他第一個報了名。為了學製冰,劉博強每天在體育館裡待上十幾個小時,背起40多斤的「打點」壺,在場館外的馬路上來回練習賽道製冰「打點」技術,兩個月裡走了近150公裡。參與冬奧籌辦就像穿過一扇大門,43歲的劉博強迎來了新的生活。
有人對運動產生新的感悟。北京小夥邢亮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北京首都機場航空安保有限公司的員工,另一個是北京冬奧組委滑雪戰隊第二縱隊的隊長。滑雪戰隊是北京冬奧組委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和培養的專業人才隊伍,雪季開展集訓教學活動、服務於全國性的滑雪賽事,對成員的滑雪技能有很高要求。邢亮本就酷愛滑雪,常會尋訪「高手」切磋,如今滑雪技藝更有用武之地。
▲中國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
有人收穫攜手奮鬥的青春。「90後」夫妻王普與崔立欣同在中鐵建工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工作,妻子崔立欣在預算部工作,丈夫王普在施工一線勘探測量。夫妻倆投身於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的建設,300多天在山上,常被戶外紫外線曬脫皮……在他們看來,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奮鬥,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
冬奧會帶來了什麼?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又很相像,那就是平實忙碌的工作中又平添更多火熱的勁頭兒——望向2022年,我們都感受到愈加濃烈的冬奧氣氛,都在為冬奧會籌辦貢獻一份力量,都在用奮鬥奔向更美好的生活。(史哲)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 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
▲12月1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聚焦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重點報導了中國中鐵建工承建的豐臺站工程並採訪了項目總工程師許慧。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工程,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之間的豐臺站正進行緊張的改擴建施工。豐臺站是全國首例高速、普速重疊布置的雙層車場鐵路站房,建成後,將形成高鐵和普速列車上下垂直並行、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樞紐。
信息來源丨人民日報、央視
供稿單位丨中鐵隧道局、中鐵建工、中鐵二院、中鐵資源
本期編輯丨邵軍體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頭版頭條點讚英雄鐵路,新聞聯播聚焦重點工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