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醫藥股連續破發的潛在邏輯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雪球

最近港股醫藥股IPO的賺錢效應大不如前,IPO熱度明顯下降,這既和外部大環境有關,也和創新藥行業自身的小環境有關。

1、醫保降價

下半年,國內PD-1藥物納入醫保價格很不樂觀,由此傳導至投資方面,國內創新藥企的估值體系有可能重塑:適應症眾多的PD-1藥物銷售尚且如此,其他能有幾個藥物敢說自己的市場比PD-1還要大?

中美醫藥的支付體系不同,不能盲目參照美國同類藥物企業的估值,尤其是不能選擇同類藥企中估值最高的那個作為參考,同一靶點的藥物,僅美國上市公司中,往往就有好幾家在做,彼此之間市值差異也很大。

其實,納入醫保或集採本身不可怕,可怕是創新藥在過去幾年的成長環境,To VC的後遺症開始顯現:很多熱門藥物都是做給投資人看的,什麼藥物估值高,就做什麼藥物,導致賽道擁擠,為集採創造條件。

也許明年年底回頭看,能趕在今年破發上市也是一種福報

2、市場環境

今年COVID-19的爆發,在疫苗的推動下,醫藥板塊得到了資本市場的空前重視,資金也是瘋狂湧入該板塊,在熱度上,明顯可以看出上半年的熱度比下半年更高,而隨著疫苗的逐步推出,醫藥板塊會逐漸回歸其常態,市場會以更加平和的態度看待醫藥板塊,就像電影導演懷念一擲千金的煤老闆,財經媒體懷念宣傳經費高的P2P公司一樣,特殊時期會讓一個行業獲得資本的青睞。

3、研發生態日趨惡劣

(1)自主研發賽道擁擠

目前,國內創新藥企有100多個PD-1在研,30個多個CAR-T在研,還有多家單抗、雙抗、ADC藥物在研,靶點上差異化程度較小,針對的適應症較為集中。

部分創新藥企打出中美雙報的噱頭,試圖將海外市場納入自身的估值體系,但大多數情況下,國內的創新藥物在海外不僅在創新成色上不足,而且即使有競爭力的產品問世,也難以在海外開展銷售,大部分的美國創新藥企的市值頂點往往是藥物獲批前後,隨著商業化的開展,大部分創新藥企的市值會逐漸走低,原因就是商業化成功比研發成功還難

還有一些創新藥企打出技術平臺的牌子,一般情況下,一家公司最好只有一個技術平臺,最好不超過兩個,平臺多了,一方面花費也大,另一方面技術實力也不太可能支撐這麼多平臺。即使只有一個平臺,那也要看看這個平臺的實際能力:如果長期沒能孵化出一款數據亮眼的late stage藥物,那麼平臺價值也要打折扣,母以子貴,平臺以藥物獲得估值溢價,那些只有早期藥物的平臺,還是不要計入估值吧。

(2)License-in的故事不再好講

在進口新藥獲批時間縮短的情況下,國內藥廠的FastFollow-On(快速跟隨)模式日漸乏力,不少藥企選擇降低自研比例,從歐美企業License-in創新藥管線。

License-in模式更像是一場輕資產運作的資本盛宴:VC出錢,引入海外在研藥物的中華區權益,然後交給藥明康德等國內CRO研發,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跟著藥物的海外研發進度,開展下一輪融資,為IPO鋪路。當然,去各地產業園拿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但是License-in的模式說多了,小散也能看出這是海外藥企的國內代理人,理論上在海外大藥企工作過的海歸華人都能這麼幹,離自主研發的路子還有很遠,最近和鉑醫藥、嘉和生物等新股的破發也是反映了市場的覺醒。

除了市場的覺醒,License-in模式本身也受到了諸多威脅:

A、License-in 的成本日趨上漲。去歐美找管線的買家多了,價格上漲是必然的趨勢。

B、License-in的管線質量不高。最好的那批管線都是500強大藥企的菜,一般會直接把藥物或公司買下來,國內即使強如貝達藥業,也只能從AGEN(市值6.8億美元)CRVS(市值1.12億美元)引入管線。

C、Joint Venture模式。國內市場對創新藥的熱情,華爾街的大佬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與其讓代理人做License-in,不如自己直接下場做Joint Venture,像Perceptive、RTW等投資機構,直接從歐美拿到質量較高的late stage藥物的中華區權益,在國內新設一家公司,融一輪crossover round之後,就準備去IPO(具體詳見Joint Venture:外資機構投資中國創新藥市場的新模式),你看,論賺錢,華爾街從來都是更快、更強,更貪。JV模式的流行,進一步降低了License-in獲得優質管線的概率。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們依然看好國內的創新藥行業:

(1)創新藥環境進一步優化

下遊集採,IPO破發,會讓創新藥企逐漸回歸藥物的本質,對於國內創新藥的大環境而言是利好,那些真正做創新藥的企業,反而會迎來更好的機遇。

同時,那些把路走歪的創新藥企也不必悲觀,畢竟這麼多資金砸下去,總會有藥物成功,只是成功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初預想的方式,或許能揭示出一個新的發展模式

(2)傳統藥企迎來轉型機會

過往情況下,傳統藥企下設的創新藥企,往往只是個擺設,既缺資金,又缺活力。但在近些年仿製藥標準提升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一些有志於轉型做創新藥的傳統藥企,在集合研發、銷售、生產等系統性優勢的基礎上,反而可能會迎來崛起的機會。

(3)細分領域的熱度輪動是常態

由於創新藥行業的技術流派眾多,細分領域的輪動現象非常明顯,像2018年的CAR-T,2019年的基因療法,今年的CD47、RNA、ADC等輪番成為投資熱點,這就需要投資人對各類技術優劣有深度判斷,跟風投資的成本是最貴的

作者:美股滾雪球連結:https://xueqiu.com/4779222867/165654860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相關焦點

  • 2020盤點:生物醫藥AH股十大「破發」公司
    2020盤點:生物醫藥AH股十大「破發」公司來源:藥智網|粽哥2025「破發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在梳理2020年AH股市場生物醫藥行業十大破發公司中,我們發現H股市場的醫藥新股破發非常多,且細分行業主要集中在製藥領域。這類醫藥研發公司,破發的共性則通常集中在研發管線不夠豐富,或者研發進度太前端(如臨床前階段、Ⅰ期等)。
  • 生物製藥公司和鉑醫藥上市破發 收盤錄得10%的跌幅
    原標題:港股IPO|生物製藥公司和鉑醫藥上市破發,收盤錄得10%的跌幅
  • 【港股打新】-加科思-B-生物醫藥板塊
    接下來還是保守一點,我認為虧損的醫藥股還沒有走出陰霾。 01 新股概況 ,京東健康的熱度讓和鉑醫藥-B這個票只維持了不到半小時就破發了,市場這麼火熱都救不了?
  • 港股打新流程及賺錢邏輯
    港股上市門檻較低,因此一些高價值公司會選擇在香港上市,例如:小米,閱文集團等。二、港股打新賺錢的邏輯是什麼?港股打新實際上是一種低風險的套利,賺取的是新股上市的溢價,一般暗盤或首日賣出。港股打新,雖然存在破發的風險,但長遠來說,我們是可以通過有選擇性的打新來避免虧損的。三、港股打新的流程1、開戶有港股券商帳戶才能參與港股打新,港股通帳戶不可以。
  • 港股節後首周連續下跌 A股走勢取決於自己的判斷
    港股節後首周三個交易日連續下跌,累計跌幅5.86%。  1月31日,恒生指數高開1.17%,但隨後卻震蕩下行,盤面沽壓仍在,午後翻綠。截至收盤,恒生指數報收26312.63點,跌幅0.52%。主板成交1030.2億港元,相較前兩日明顯縮量。
  • 映客破發港股「僧多粥少」 鬥魚臨時轉舵赴美IPO
    今年,獨角獸上市熱情洶湧,以至於排隊的公司太多,港交所的鑼都不夠用了,而獨角獸上市後處境艱難,尚德機構、小米、獵聘網等公司先後破發。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有消息稱,原計劃赴港上市的遊戲直播平臺鬥魚,轉身投奔納斯達克。7月24日,鬥魚官方在面對《證券日報》記者求證時表示,暫無回應。
  • 「綠鞋」護航精選層個股仍破發,老股拋壓問題待解
    雖有「綠鞋」機制短暫助力,精選層個股仍難摘「破發」標籤,老股拋售壓力沉重,買盤力量卻嚴重不足。11月25日,諾思蘭德(430047.OC)報收5.97元/股,跌0.83%。該公司24日掛牌精選層,發行價6.02元/股,當天早盤一度衝高至6.62元/股,但後繼乏力,臨近收盤時就跌破發行價。
  • 長線投資醫藥股已成共識,先聲藥業或是下一個績優股
    導語:如今,長線看好並投資醫藥股已成為大家普遍達成的共識 如今,
  • 【港股通微課堂】專家乾貨揭秘選股邏輯 後市看好五大板塊
    俄羅斯資金大規模投資中國,日本降息渡邊太太借款買賣港股等等國際金融變化都對香港市場有直接影響。問:港股通的選股邏輯?答:1、流動性保持在一定比例;2、企業基本面不太壞;3、是否被市場低估;4、後續預期高度。5、與A股只能做多不一樣,港股本身就是個雙向市場,低吸高拋是港股波動的最明顯特點。
  • 和鉑醫藥-B最新總市值為84.62億港元
    港股公司和鉑醫藥-B(02142.HK)今日港股上市。早盤,和鉑醫藥以11.94港元低開,盤中震蕩逐漸上行,尾盤突發暴跌,最終破發收盤,最終報收於11.02港元,較發行價12.38港元下跌約11%,最新總市值為84.62億港元。
  • 打新建議丨18隻港股新股在招股 這5大金剛終極申購策略值得一看
    數了一下,在7月10日這天上市的有8隻股,其中歐康維視、思摩爾、永泰生物-B(06978)、正榮物業(06958)這四隻熱門股都是在這一天上市,你猜大資金會去抬哪一個,都抬肯定不現實,資金是有限的,按邏輯講肯定是抬輕鬆的,那麼市值小的要佔便宜,不知道這個邏輯對不對,上市見分曉。永泰生物-B(06978)目前孖展70倍,最終大概率超購200倍。
  • 6隻新股扎堆破發!打新不再躺賺?有人戲稱「中10籤虧6萬」
    9月10日,創業板下跌1.6%,鋒尚文化股價也繼續下跌,截至收盤,報收128元/股,相較發行價下跌7.26%。這只是近期新股破發的一個縮影。截至9月10日收盤,今年上市的股票中,已有6隻跌破發行價,均為今年8月及9月上市的新股。
  • 破發次新股一覽
    去年以來共有228隻新股上市,以最新收盤價相對發行價計算,16隻個股股價目前處於破發狀態。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顯示,去年以來共有228隻新股上市,其中,在滬市上市的有106隻,深市中小板上市的有43隻,創業板上市的有79隻。
  • 「最貴新股」破發市值蒸發709億 步長製藥上市一年發生了什麼?
    曾頂著「最貴新股」光環的步長製藥(603858.SH)在上市一年後跌破發行價,成為自去年實行IPO新規以來首隻破發的個股。12月5日,步長製藥盤中以51.35元/股創下該股上市以來最低交易價格,相較於55.88元/股的發行價折價近8.11%;當日收盤報51.54元/股,下跌1.11%。這家公司市值為351億元,相對於高峰時的1060億元蒸發了709億元。
  • 白馬股遭遇4千億暴跌,為何股神林園說醫藥股還有百倍增長空間?
    來源:私募排排網上周是MSCI第三波擴容落地,但並未帶動A股上行,市場依舊延續震蕩下跌趨勢,連續兩周均是食品飲料、醫藥板塊領跌,前期滯漲的行業表現較為強勢。並且在核心資產的破位下行影響下,上證指數不僅跌破2900點,更是創下九月來新低。
  • 68%過會率、香港成最熱市場……2018年醫藥企業這樣上市
    在醫藥領域,截止12月26日,健康界統計到,2018年A股市場共有25家醫藥公司接受IPO審核,8家未通過,過會率68%。與此同時,2018年共有32家醫藥公司發布招股書,其中16家未審核。康寧醫院: 1月23日,有望成為 "A 股精神病院第一股 " 的康寧醫院首次公開發售 A 股的申請被否,這也意味著康寧醫院布局 "A+H" 的願望落空。公開信息顯示,發審委對康寧醫院 A 股 IPO 提出 " 五問 ",其中,康寧醫院的管理輸出模式顯然是重中之重。
  • 2020年港股打新攻略-入門篇(建議收藏)
    今天我們聊一個風險和收益並存的打新項目——港股打新。為什麼現在說這個事呢?因為下周三有個公認的明星股——諾誠健華要開始打新了。 諾誠健華是施一公概念股,而且是最近超火爆的生物醫藥股,保薦人是摩根史坦利和高盛,各種明星投資機構加持,募資額高中籤率高,可以算是今年不能錯過的大肉。 去年底的熱門醫藥股康寧傑瑞、瀚森製藥等首日都取得了超過30%的收益,打過港股新股的應該都懂這個機會。
  • 六千億藥明系三號種子來勢洶洶 竟成今年首家首日破發的冠B醫藥企業?
    來源:新康界今日,藥明巨諾-B(2126.HK)於港股掛牌上市,發行價23.8港元/股,開盤後一度衝高漲8.19%,隨後回落,今日收盤價22.00港元/股,較發行價下跌7.56%,成為今年首家在上市首日即破發的冠「B」醫藥生物企業。
  • 華泰國際帶你看市場,港股打新應該怎麼做?
    從京東網易回港二次上市起,港股打新的熱度持續不減。而農夫山泉下周將開啟認購的消息,更是讓投資者們躍躍欲試。股市永遠是起起伏伏,有人歡喜有人愁。每天打開股票軟體,都是對心理素質的極大考驗。老股的羊毛不好薅,但新股總要給點機會。為了營造上市後股票上漲的好勢頭,新股定價總會多少有一些折讓,慷慨的給市場留些肉吃,吝嗇的也要給市場留點湯喝,這時候,打新就成了投資者為數不多的套利機會。但港股打新可不能閉眼打。
  • 港股早盤窄幅震蕩恆指漲0.8% 醫藥股強勢維亞生物漲超10%
    騰訊證券6月30日訊,在醫藥、消費板塊助推下,港股早盤震蕩上行,截至發稿恆指漲逾0.8%報24490點。 藍籌股方面,中國移動(00941.HK)漲1.7%報52.7港元;長江基建集團(01038.HK)漲1.4%報40.3港元;中信股份(00267.HK)漲1.2%報7.37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