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南京 | 《青春》創刊40年:文壇父子檔的「青春」佳話

2020-12-21 南報網

2019-11-02 11:59圖文來源:南京日報微信

40年,正青春。

1979年10月,在原屬南京市文聯的文學內刊《南京文藝》基礎上,《青春》正式創刊。創刊號的陣容可謂強大,陳白塵、羅蓀、夏陽、從維熙、顧爾譚、鄧友梅等老一輩作家紛紛致辭,為《青春》拉起「這是青年作者的領地,是青年作者馳騁的戰場」的文學旗幟。也是這一期,王蒙開始在《青春》連載談藝隨筆《當你拿起筆……》。作為全國知名的純文學期刊之一,《青春》曾被譽為文學期刊「四小名旦」,單期發行量曾突破65萬份,在文學界影響深遠,地位舉足輕重。

40年過去,《青春》從一本單一的文學雜誌,演化成一個集眾多文學載體和文學行動於一體的文學品牌。在近日舉行的《青春》創刊40周年活動上,一個個和文學、和青春有關的故事從記憶深處流淌。《青春》父子檔更是文壇佳話,一家兩代人都為一本文學刊物奉獻過青春和智慧,這在文學期刊版圖內恐怕是不多見的。

1

這本雜誌在葉兆言家的餐桌上「誕生」

10月15日下午5點50分,著名作家葉兆言乘坐高鐵從北京回到南京,一出站就被《青春》雜誌主編李檣拖往《青春》創刊40周年分場活動的講座現場。

葉兆言

40年前,正是在葉兆言家的餐桌上,《青春》「誕生」了。「當時作為《青春》最重要策劃人和創辦人的方之先生,幾乎天天晚上跑到葉家,跟葉兆言的父親葉至誠先生討論,到底要把《青春》辦成一份什麼樣的刊物。於是,就有了現在《青春》的辦刊方針:青年寫、青年讀,為無名者鋪路,扶持文學新人。」李檣說。

時隔40年,葉兆言仍清晰記得那時方之經常出現在自己的家裡,「在餐桌上皺著眉頭跟我父親商量應該怎麼創辦這本刊物。」葉兆言的最初寫作也與此有關,「父親本來不贊成我寫作,但是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誘惑我,說你們年輕人應該寫小說,你的那個故事完全可以寫成一個短篇。就這樣,我稀裡糊塗地走到了文學道路上。」

葉兆言在《青春》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舅舅村上的陳世美》(載於《青春》1980年第2期)。5年之後,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發表在《青春》上。「我寫的小說,幾乎都給過《青春》,因此我也喜歡開玩笑,說《青春》是退我稿子最多的編輯部。」

在《青春》創刊40周年之際,葉兆言寫了一篇《記憶中的〈青春〉》,文中說:「我的文青時代,一直都是和《青春》緊密聯繫的。對我來說,那本《青春》就是文學,就是文壇。說沒有《青春》就沒有自己,有點討好,有點矯情,也不完全實事求是,但是如果沒有那段與《青春》共同度過的美好青春歲月,沒有大家在一起玩文學的青澀經歷,我很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2

韓家爺兒仨都曾為《青春》「打工」

方之、李潮、韓東是爺兒仨,都曾經或正在《青春》工作。方之原名韓建國,李潮是方之的大兒子,隨母親姓,韓東是方家老二。爺兒仨都是優秀的作家,詩人。

方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第3期《北京文學》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內奸》,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被譯成多國文字。方之是創辦《青春》的功臣,南京大學教授丁帆曾經撰文寫道:「有人稱頌方之把『他最後的精力花在南京《青春》雜誌的創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盡了,他要把手裡的火炬交給後面的年輕人,他要創辦一個發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是的,《青春》成為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培養了大量的年輕作家,這功績是歷史牢記住的。」

遺憾的是,方之還沒看到《青春》的創刊號便因病去世了,時年49歲,正是一個作家最好的時期。「方之先生是一位才華卓越的作家,可是為了《青春》,他放棄了寫作,並且倒在了創辦《青春》的崗位上。《青春》的誕生,是我們尊敬的文學前輩用生命換來的,這麼說,似乎並不為過。」李檣說。

李潮在《青春》當編輯,只是他沒待多久,就趕著下海潮南下打拼去了。在葉兆言心裡,他「算是我文壇上的引路人」。

韓東早已是蜚聲海內外的文學大家。去年底,他開始在《青春》負責「韓東讀詩」欄目,成為詩歌愛好者每個月都在期待的欄目。

3

丁捷父子既是讀者又是作者

都是從中學起訂閱《青春》,都是《青春》的讀者和作者,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和他的兒子丁中冶與這本文學雜誌有著不解之緣。

丁捷和丁中治父子。

「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天無意中在郵局發現《青春》,覺得很好看,從此成為忠實讀者。」丁捷從14歲開始就大量創作和發表文學作品,《青春》成為他的主要投稿雜誌之一。後來丁捷主攻長篇小說,《依偎》《亢奮》等,獲得了多項國際國內獎勵。「留給年輕人的園地很寶貴,我們這些老傢伙不能搶『陣地』。」丁捷笑著說,他「轉型」成了《青春》的文學顧問,給青年文學人才上課,參與《青春》的各種活動,繼續為《青春》貢獻力量。

在丁中冶的成長過程中,《青春》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對兒子的閱讀,我建議他在讀經典文學的同時,了解一下當下的文學,給他推薦了《青春》。他看了之後很喜歡,語言的形式、傳播的內容都符合他們這個年齡的喜好。」丁中冶在南京外國語學校上學時就開始給《青春》投稿,今年,他與這本伴隨他成長的文學雜誌結下了更深厚的緣分——成為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籤約作家。

在南京市委宣傳部的牽頭下,由南京市文聯、南京出版傳媒集團聯合實施,《青春》雜誌社和南京市作協具體執行,面向海內外推出「青春文學人才計劃」。21歲的丁中冶是兩屆「青春文學人才計劃」21位籤約作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的「留學生三部曲」2017年完成第一部,接下來兩部正在創作中,引起眾多評論家的關注。

名家講述

名家講述 「我們的青春」

邱華棟:文學種子由《青春》種在了心裡

邱華棟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邱華棟專程趕到南京參加《青春》創刊40周年活動。他算是《青春》很早的一批讀者,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十三四歲的他一天碰巧在家鄉新疆的一所郵局買到《青春》雜誌。「我當時一讀大驚失色,此前我讀的都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是文學記憶中的東西,歷史中的東西。但是讀到《青春》以後,我突然發現當代作家能寫當代人的事,這對我是一個巨大的震撼。在天山腳下,文學種子就由《青春》種在了我的心裡,一下就萌發了寫作的願望,這麼一晃,也寫了35年。」

範小青:對年輕作者起到推動作用

範小青

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回顧了自己的青春寫作和與《青春》的淵源:「38年前,我的短篇小說《上弦月》發表在《青春》1981年第2期,非常幸運,第一次投稿就用了,這個對我鼓勵非常大,因為我當時還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當時在校大學生發表文學作品的不太多。在《青春》上發表作品,對我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她說,《青春》有大胸懷,積極地鼓勵年輕作者,給年輕作者提供理想的創作環境與交流平臺。「其實不光是我,現在文壇上成名的一批作家,剛走上文學之路的時候,幾乎都在《青春》發表過作品。很多人都是在《青春》這本老牌文學刊物的陪伴下成長起來。從這個意義而言,《青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趙本夫:這是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

趙本夫

在著名作家趙本夫看來,《青春》不僅僅是一本文學雜誌,更是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一座城市稱為文化城市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積累、文化儲備,文學、影視、話劇、攝影、書法、美術等都需要。但是對文化的創新和進步來說,文學是母體,是一切藝術的源頭,所以我覺得如果沒有《青春》,沒有南京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這個城市的文化是暗淡的,是支撐不起來的,所以《青春》尤其顯得重要。」網際網路時代,文學雜誌辦刊越發艱難,趙本夫也很關心《青春》的發展,認為《青春》值得珍惜和發揚光大,期待這本雜誌能展現出一種新的青春風貌。

周梅森:從礦工變成雜誌編輯

周梅森

作家周梅森滿懷感慨地回憶,「我前一天還在煤礦下井,第二天便提著一個柳條箱來到了南京。」在進入《青春》編輯部之前,他是徐州煤礦的一名礦工,進入《青春》就如同進入了「我的大學」,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在《青春》編輯部裡,我一邊當編輯,一邊學習,讀了很多的書。可以說,我能有今天,與那5年的學習是分不開的。」他表示,「《青春》是伴隨著中國文學發展的步伐一起成長的。也許《青春》曾經迷茫過,曾經困頓過,但是,非常欣喜的是,當年輕一代的編輯走上崗位以後,我發現了《青春》近年來的變化,我覺得又找到了當年那份文學的激情,我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輕人的雜誌,年輕人的文學,《青春》必將永葆青春。」

內容來源:紫金山觀察記者 邢虹

編輯:紫金山觀察編輯 楊凡;南京日報新媒體編輯 王燦

相關焦點

  • 南京40年•百姓心聲|南京詩人角:用青春撞響詩歌的八十年代
    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的40年變化,正是改革開放成就的具體展示。這座古城的繁榮興盛,市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等等,都在用事實詮釋著改革的內涵,形成南京這座城市的品格和精神。來,說出你的故事——從即日起至9月底,南京市委宣傳部聯合多家單位組織開展「南京40年•百姓心聲」徵文活動,此次徵文活動面向廣大市民,通過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普通人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和心聲,記錄下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變化與幸福瞬間,充分展示我市經濟社會、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謳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南京40年來的滄桑巨變,激勵人們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 信陽學院外國語學院舉辦「品讀經典頌五四 砥礪奮進致青春」活動
    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積極響應信陽學院讀書節倡議,4月29日下午,信陽學院外國語學院在圖書館102學術報告廳舉辦了「品讀經典頌五四,砥礪奮進致青春」讀書分享會。學校圖書館館長傅瑛、教務處副處長鄧榮娟和校團委、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有關單位負責人應邀出席了本次活動。外國語學院院長羅德喜、黨總支書記胡秀雲與外國語學院200餘名師生觀看了本次讀書分享會。
  • 一代南京人的青春
    近日68歲的新街口工人文化宮正式開始拆除南京人的青春 要和它說再見了 1951年,中山東路54號 南京工人文化宮建成 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伯承元帥親筆題詞「工人之家」這裡從此成為全市廣大職工群眾學習知識對於南京人來講,正洪廣場這家麥當勞太熟悉。在花樣迷路的新街口,跟朋友的接頭暗號總有「萊迪出口對面的麥當勞見!」那些年,你在新街口大戰過的娃娃機,一定少不了工人文化宮的風雲再起。作為南京老牌的遊戲廳,風雲再起是很多人抓娃娃的天堂。許多抓娃娃的大神,就是從這裡起步。金陵工人影城,也有老南京人揮之不去的曾經。
  • 青春作證:「青春詩會」三十屆
    讓我們再次回味當年的一個個熱血賁張的青年詩人的鏡頭,從1980年的夏天開始再次出發吧……  1980年王小妮接到《詩刊》編輯雷霆的一封信,邀請她到北京參加一個詩會。這就是後來震動文壇並影響深遠的首屆「青春詩會」。而無論是對於南方詩人還是對於王小妮、徐敬亞這樣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北京是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的。
  • 一千年才出一個大神家族:父子三人,都是文壇巨星
    張方平雖然與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有矛盾,但還是不計嫌隙,替蘇洵父子寫了一封給歐陽修的推薦信。當時人都知道,歐陽修是文壇最知名的星探,只有他才能夠成全蘇洵父子的文名,讓「三蘇」走紅。蘇洵父子帶著雷簡夫、張方平等貴人的推薦信,進京了。
  • 三島由紀夫:青春的種種問題,都是出自精神和肉體的不平衡
    選文是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三十多歲時的一篇隨筆。空虛中憶起青春,他發現那才是最為倦怠的時刻。青春的迷茫、無所事事的時光、奢侈與富餘而來的乏、浮躁的身體和精神的成長……這是一篇關於倦怠的病理分析,夾雜著些許人性的思辨。饒有意味的是,三島由紀夫並沒有開出萬全的藥方,甚至自己也病了。如果真要說如何緩解,他說那就運動,或者讀書。
  • 「最美的青春·遇見寧」2020南京大學生音樂節總決賽開唱!
    用激情的音樂點亮「愛樂之城」用飛揚的青春綻放「創新名城」11月21日,動感地帶·2020南京大學生音樂節暨揚子江城市群高校音樂選拔賽,帶著青春的樂章,帶著六大賽區的榮耀,帶著對南京深深的祝福,在城市文化地標——南京文化藝術中心上演最精彩的音樂盛宴。
  • 遂平縣廣大青年在抗疫一線展現青春風採
    全面動員,凝聚青春力量共青團遂平縣委在疫情防控一開始,發布了《致全縣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號召全縣青少年朋友積極按照當地黨委政府要求做好疫情防控。主動發聲,發揮青年優勢充分發揮青年人接受信息快、分析能力強的優勢,及時通過團縣委微信公眾號「青春遂平」推送正面權威信息,做好防治知識宣傳和釋疑解惑等工作,帶頭學習科學防疫知識,抵制陳規陋習,不傳謠、不信謠,以青春之聲弘揚青春正能量,累計推送各類權威信息40餘條,宣傳身邊典型20餘個。
  • 《致青春》讀後感:青春是最美的詩行
    一、青春是最美的詩行 青春是最美的詩行,由我們大聲的誦讀 青春是五彩的夢想,靠我們努力去編織 青春是幸福的感受,想要珍惜它已離去 致青春,逝去的流光,留下了回憶。鄭微,這個昔日的「玉面小飛龍」,將怎樣面對生活和青春賜予她的迷霧和抉擇…… 《致青春》 影片是趙薇的首部導演作品,也是其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專業的畢業作品。1998年,趙薇憑出演《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一舉成名。由趙薇導演處女作《致青春》自上映以來票房大熱,目前更已破四億大關,並被央視等主流媒體熱捧為「內地十年來最好的青春片」。
  • 「我的青春故事」報告會暨2020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優秀學子頒獎...
    2020年12月10日晚,「我的青春故事」報告會暨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優秀學子頒獎典禮在科學會堂成功舉辦!出席本場晚會的嘉賓有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院長徐駿,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黨委書記郭隨平,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院長、副書記秦志祥,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院長、副書記、紀委書記姜輝,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院長張亞權還有學校各部門負責人以及優秀校友代表。本次活動由劉格聞、王奕同學主持。
  • 文藝周刊薦讀|「小而美」博物館、國慶檔主旋律大片、青年作家如何...
    有品 讓博物館變文化客廳  9月開學上五年級的果果,為了完成一篇非遺體驗作業,他選擇到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其中執導《奪冠》單元的徐崢和江蘇女排的後起之秀們選擇了南京這座城市,因為中國奧委會的前身,在南京成立;中國第一個體育代表團,在南京集結出發;2014年在南京,舉辦了舉世矚目的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可以說,南京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對體育參與最多、對奧林匹克事業貢獻最大的城市之一。
  • 看南湖花園這些夫妻檔、父子兵...
    看南湖花園這些夫妻檔、父子兵、母女情 2020-04-06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五四運動百年:描寫青春最豪邁的一首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行學組:長沙行學毛主席的這首《沁園春長沙》,真的可說是百讀不厭,在致敬青春歲月的作品裡,獨領風騷。年青的詩人毛澤東,從韶山走出來,向未來走去,用他的如椽巨筆,描繪了這位世界巨人的青春風採,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讀來讓人倍感有萬丈豪情。行學組打破自己的傳統,不敢給這首偉大的詩歌加任何翻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解讀,更都有自己的一份景仰。
  • 「美麗古都,青春文都」—— 邂逅世界文學之都的N種新方式
    、宣傳部長、南京文學之都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陳勇,江蘇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徐昕,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網信辦主任吳曦等領導,和「2020南京文學季」公益合作夥伴民生銀行南京分行、洽洽食品、南京大牌檔、小銀星藝術團等,以及眾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專家學者、企業嘉賓和關心支持南京「文學之都」建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出席並見證了本次盛會。
  • 《致青春》外景地 找尋大銀幕裡的青春
    由趙薇首次執導的大銀幕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於4月26日在全國公映。首映日票房已經超過4500萬,刷新2D電影史華語片首日票房紀錄。可以預見,今後一段時間「致青春」將會是最熱門的話題和流行詞。讓小編帶你去看看青春的發生地,看看那裡是否也有你的影子。    《致青春》外景多在南京、安順完成
  • 午後時光——我為青春讀本書
    了凡四訓午後時光,我為青春讀本書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讀書無疑是「知」的重要來源!記得最近的一次理髮,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是在2020年的1月4日,至今已有五個月沒有理過發了,在上篇的午後時光中也曾提到過,從寒假到春休至今,立夏節氣已過,也有五個月的時光了,由於工作的原因,上網課和讀書充斥在我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確,這五個月自認為還是有一些進步的,例如這五個月的讀書量要和近五年的讀書量持平,要不是特殊時期,我覺得真的很難做到,可能也不會那樣想,
  • 青春正能量節奏感歌曲40首
    以下是正能量加油站為您整理的青春正能量節奏感歌曲40首,您全都聽過嗎?2、《我是一隻小小鳥》任賢齊3、《紅日》李克勤4、《相信自己》零點樂隊5、《青春紀念冊》可米小子6、《青春綻放》陳曉東7、《想唱就唱》張含韻8、《在路上》劉歡
  • 蜻蜓FM上線青春版紅樓夢專輯,蔣勳帶你重溫經典紅樓
    蔣勳:青春 與《紅樓夢》我覺得自己在青少年時代是很叛逆的小孩,喜歡躲在一個角落裡自己讀自己的書,那些書基本上是不準你看的,連《紅樓夢》都不準你看。後來我知道其實我父母不準我讀紅樓,是因為自古有句話叫「少不讀紅樓」。《紅樓夢》大概就在講青春期的事,然後我就躲在棉被裡用手電筒照著《紅樓夢》看。
  • 讓青春不留遺憾 《青春歌謠》以歌聲傳遞夢想的力量
    中國網娛樂11月8日訊 以音樂夢致敬中國夢,以炙熱生命譜寫最美青春。中國首檔校園歌手青春勵志節目《青春歌謠》本周即將在廣東衛視、吉林衛視播出「追夢赤子心」主題節目。現場,中國跳水界傳奇、單人男板第一人何衝向青春學子們分享他堅持夢想22年的故事,並現場指導學子們體驗4組跳水基礎動作。受青春榜樣的影響,學子們紛紛借歌表達自己的青春夢想,抒發報效祖國的美好願景。
  • 讀睡詩詞精讀|綠柳曾穿紫燕,青春不解紅塵
    讀睡詩詞精讀|綠柳曾穿紫燕,青春不解紅塵 2020-09-26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