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2 11:59圖文來源:南京日報微信
40年,正青春。
1979年10月,在原屬南京市文聯的文學內刊《南京文藝》基礎上,《青春》正式創刊。創刊號的陣容可謂強大,陳白塵、羅蓀、夏陽、從維熙、顧爾譚、鄧友梅等老一輩作家紛紛致辭,為《青春》拉起「這是青年作者的領地,是青年作者馳騁的戰場」的文學旗幟。也是這一期,王蒙開始在《青春》連載談藝隨筆《當你拿起筆……》。作為全國知名的純文學期刊之一,《青春》曾被譽為文學期刊「四小名旦」,單期發行量曾突破65萬份,在文學界影響深遠,地位舉足輕重。
40年過去,《青春》從一本單一的文學雜誌,演化成一個集眾多文學載體和文學行動於一體的文學品牌。在近日舉行的《青春》創刊40周年活動上,一個個和文學、和青春有關的故事從記憶深處流淌。《青春》父子檔更是文壇佳話,一家兩代人都為一本文學刊物奉獻過青春和智慧,這在文學期刊版圖內恐怕是不多見的。
1
這本雜誌在葉兆言家的餐桌上「誕生」
10月15日下午5點50分,著名作家葉兆言乘坐高鐵從北京回到南京,一出站就被《青春》雜誌主編李檣拖往《青春》創刊40周年分場活動的講座現場。
葉兆言
40年前,正是在葉兆言家的餐桌上,《青春》「誕生」了。「當時作為《青春》最重要策劃人和創辦人的方之先生,幾乎天天晚上跑到葉家,跟葉兆言的父親葉至誠先生討論,到底要把《青春》辦成一份什麼樣的刊物。於是,就有了現在《青春》的辦刊方針:青年寫、青年讀,為無名者鋪路,扶持文學新人。」李檣說。
時隔40年,葉兆言仍清晰記得那時方之經常出現在自己的家裡,「在餐桌上皺著眉頭跟我父親商量應該怎麼創辦這本刊物。」葉兆言的最初寫作也與此有關,「父親本來不贊成我寫作,但是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誘惑我,說你們年輕人應該寫小說,你的那個故事完全可以寫成一個短篇。就這樣,我稀裡糊塗地走到了文學道路上。」
葉兆言在《青春》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舅舅村上的陳世美》(載於《青春》1980年第2期)。5年之後,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發表在《青春》上。「我寫的小說,幾乎都給過《青春》,因此我也喜歡開玩笑,說《青春》是退我稿子最多的編輯部。」
在《青春》創刊40周年之際,葉兆言寫了一篇《記憶中的〈青春〉》,文中說:「我的文青時代,一直都是和《青春》緊密聯繫的。對我來說,那本《青春》就是文學,就是文壇。說沒有《青春》就沒有自己,有點討好,有點矯情,也不完全實事求是,但是如果沒有那段與《青春》共同度過的美好青春歲月,沒有大家在一起玩文學的青澀經歷,我很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
2
韓家爺兒仨都曾為《青春》「打工」
方之、李潮、韓東是爺兒仨,都曾經或正在《青春》工作。方之原名韓建國,李潮是方之的大兒子,隨母親姓,韓東是方家老二。爺兒仨都是優秀的作家,詩人。
方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第3期《北京文學》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內奸》,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被譯成多國文字。方之是創辦《青春》的功臣,南京大學教授丁帆曾經撰文寫道:「有人稱頌方之把『他最後的精力花在南京《青春》雜誌的創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盡了,他要把手裡的火炬交給後面的年輕人,他要創辦一個發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是的,《青春》成為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培養了大量的年輕作家,這功績是歷史牢記住的。」
遺憾的是,方之還沒看到《青春》的創刊號便因病去世了,時年49歲,正是一個作家最好的時期。「方之先生是一位才華卓越的作家,可是為了《青春》,他放棄了寫作,並且倒在了創辦《青春》的崗位上。《青春》的誕生,是我們尊敬的文學前輩用生命換來的,這麼說,似乎並不為過。」李檣說。
李潮在《青春》當編輯,只是他沒待多久,就趕著下海潮南下打拼去了。在葉兆言心裡,他「算是我文壇上的引路人」。
韓東早已是蜚聲海內外的文學大家。去年底,他開始在《青春》負責「韓東讀詩」欄目,成為詩歌愛好者每個月都在期待的欄目。
3
丁捷父子既是讀者又是作者
都是從中學起訂閱《青春》,都是《青春》的讀者和作者,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和他的兒子丁中冶與這本文學雜誌有著不解之緣。
丁捷和丁中治父子。
「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天無意中在郵局發現《青春》,覺得很好看,從此成為忠實讀者。」丁捷從14歲開始就大量創作和發表文學作品,《青春》成為他的主要投稿雜誌之一。後來丁捷主攻長篇小說,《依偎》《亢奮》等,獲得了多項國際國內獎勵。「留給年輕人的園地很寶貴,我們這些老傢伙不能搶『陣地』。」丁捷笑著說,他「轉型」成了《青春》的文學顧問,給青年文學人才上課,參與《青春》的各種活動,繼續為《青春》貢獻力量。
在丁中冶的成長過程中,《青春》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對兒子的閱讀,我建議他在讀經典文學的同時,了解一下當下的文學,給他推薦了《青春》。他看了之後很喜歡,語言的形式、傳播的內容都符合他們這個年齡的喜好。」丁中冶在南京外國語學校上學時就開始給《青春》投稿,今年,他與這本伴隨他成長的文學雜誌結下了更深厚的緣分——成為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籤約作家。
在南京市委宣傳部的牽頭下,由南京市文聯、南京出版傳媒集團聯合實施,《青春》雜誌社和南京市作協具體執行,面向海內外推出「青春文學人才計劃」。21歲的丁中冶是兩屆「青春文學人才計劃」21位籤約作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的「留學生三部曲」2017年完成第一部,接下來兩部正在創作中,引起眾多評論家的關注。
名家講述
名家講述 「我們的青春」
邱華棟:文學種子由《青春》種在了心裡
邱華棟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邱華棟專程趕到南京參加《青春》創刊40周年活動。他算是《青春》很早的一批讀者,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十三四歲的他一天碰巧在家鄉新疆的一所郵局買到《青春》雜誌。「我當時一讀大驚失色,此前我讀的都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是文學記憶中的東西,歷史中的東西。但是讀到《青春》以後,我突然發現當代作家能寫當代人的事,這對我是一個巨大的震撼。在天山腳下,文學種子就由《青春》種在了我的心裡,一下就萌發了寫作的願望,這麼一晃,也寫了35年。」
範小青:對年輕作者起到推動作用
範小青
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回顧了自己的青春寫作和與《青春》的淵源:「38年前,我的短篇小說《上弦月》發表在《青春》1981年第2期,非常幸運,第一次投稿就用了,這個對我鼓勵非常大,因為我當時還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當時在校大學生發表文學作品的不太多。在《青春》上發表作品,對我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她說,《青春》有大胸懷,積極地鼓勵年輕作者,給年輕作者提供理想的創作環境與交流平臺。「其實不光是我,現在文壇上成名的一批作家,剛走上文學之路的時候,幾乎都在《青春》發表過作品。很多人都是在《青春》這本老牌文學刊物的陪伴下成長起來。從這個意義而言,《青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趙本夫:這是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
趙本夫
在著名作家趙本夫看來,《青春》不僅僅是一本文學雜誌,更是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一座城市稱為文化城市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積累、文化儲備,文學、影視、話劇、攝影、書法、美術等都需要。但是對文化的創新和進步來說,文學是母體,是一切藝術的源頭,所以我覺得如果沒有《青春》,沒有南京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這個城市的文化是暗淡的,是支撐不起來的,所以《青春》尤其顯得重要。」網際網路時代,文學雜誌辦刊越發艱難,趙本夫也很關心《青春》的發展,認為《青春》值得珍惜和發揚光大,期待這本雜誌能展現出一種新的青春風貌。
周梅森:從礦工變成雜誌編輯
周梅森
作家周梅森滿懷感慨地回憶,「我前一天還在煤礦下井,第二天便提著一個柳條箱來到了南京。」在進入《青春》編輯部之前,他是徐州煤礦的一名礦工,進入《青春》就如同進入了「我的大學」,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在《青春》編輯部裡,我一邊當編輯,一邊學習,讀了很多的書。可以說,我能有今天,與那5年的學習是分不開的。」他表示,「《青春》是伴隨著中國文學發展的步伐一起成長的。也許《青春》曾經迷茫過,曾經困頓過,但是,非常欣喜的是,當年輕一代的編輯走上崗位以後,我發現了《青春》近年來的變化,我覺得又找到了當年那份文學的激情,我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輕人的雜誌,年輕人的文學,《青春》必將永葆青春。」
內容來源:紫金山觀察記者 邢虹
編輯:紫金山觀察編輯 楊凡;南京日報新媒體編輯 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