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程璨
爸媽心中也隱藏著一個浪漫寶寶
我早就聽說過兩種理論:一種是送禮物要送對方喜歡的東西,另一種是要送自己喜歡的東西。前者認為對方喜歡才實用,後者覺得自己喜歡才有誠意。無論哪種理論,都是同一個隱含前提,對方喜歡的和自己喜歡的不一樣。
白簡簡
今年過年,我想送爸媽一次雙人郵輪之旅。
我早就聽說過兩種理論:一種是送禮物要送對方喜歡的東西,另一種是要送自己喜歡的東西。前者認為對方喜歡才實用,後者覺得自己喜歡才有誠意。無論哪種理論,都是同一個隱含前提,對方喜歡的和自己喜歡的不一樣。而送爸媽禮物,可能是最糾結的。
有人提醒,給爸媽的禮物,在告訴他們價格時,要去掉一個零再對摺;還有人諄諄教誨,千萬別送那些你覺得好看的卻「華而不實」的東西。而廣告商家也迎合這種心理,送父母的禮物除了滋補品就是保暖內衣,一切都把他們圈在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上。
在這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時代,他們缺那些吃的穿的嗎?他們整天關心你有沒有穿秋褲,那顯然是他們已經早早穿上了。但是,你爸媽有沒有問過你類似「最近生活有意思嗎」這樣的問題?按照這個思路,你是不是該關心下爸媽的生活有沒有意思?
於是,過年給爸媽送禮物,我都奔著好生活的方向走:為了烘託節日氣氛,我送過紅包、對聯、堅果禮盒;為了讓他們緊跟時代步伐,我送過各種電子產品——iPad、藍牙音箱、投屏神器;為了顯示自己是個「文化人」,還送過書,我媽追什麼劇,我就送原著……這些禮物的效果怎麼說呢,都挺好,但總覺得缺點啥。
後來我分析,我都是站在兒女的角度給長輩送禮物,而他們已經很久沒有收到平視角度的禮物了。
去年過年回家前,我在網上預訂了一份五星級酒店的雙人餐,和兩張當天下午的電影票。買好後,我把驗證碼發到我們仨的微信群。按照以往慣例,送他們禮物一般要問我下價格,但出人意料的是,這次他們只關心怎麼用、怎麼去。
等我回到家,他們已經順利完成了消費。以往送爸媽禮物,也就在拆開那天能當幾小時的談資。但這頓飯他們吃得很開心——自從有了我,他們很少兩個人出去吃飯;而電影因為是工作日的白天場,幾乎是包場待遇,神奇的體驗讓他們在整個過年期間——甚至幾個月後都說了又說。
而且,我們幾乎沒有聊電影內容,也沒有談具體吃了什麼,他們饒有興致說的是過程,影廳如何冷,他們如何用雨傘擋風,餐廳隔壁那桌又坐了怎樣兩個年輕人……在他們有了皺紋卻又神採飛揚的臉上,我第一次依稀辨認出當年還年輕的他們。
爸媽,不是生來就是爸媽。他們經歷過和我們一樣懵懂的童年、歡脫的少年、彷徨的青年,然後也沒有培訓,就上崗為人父母。想來我媽在我今天的年紀時,我都要上小學一年級了啊!而我現在整天還喊著自己是個寶寶。
在我略顯模糊的童年記憶中,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周日晚飯後,爸媽會把我放到外婆家,然後倆人去縣城唯一的電影院看電影;小學時,家裡書架上曾經有一本書,是爸爸買回來的,名字叫《一千零一種浪漫》,記錄了各種浪漫的方式,堪稱戀愛版「人間指南」。
後來,當我慢慢長大,電影院拆了,那本書在搬家過程中也遺失了,一同遺失的,還有父母的浪漫生活。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成為優秀的父母,而忽略了自己的個人生活——這可能是很多中國父母的共性。
去年國慶節,我預訂了一次全家福寫真,價格不菲。又出人意料地,我爸還追問了一句,能不能加拍一張他的單人照。我瞬間想起,在家裡久未打開的抽屜裡,深藏著爸媽年輕時候的相冊。我爸熱衷和街邊小轎車合影,喜歡車的他,當時最大的理想是能開拖拉機,完全沒想到後來還能自己買車;我媽則喜歡撐個傘作婉約淑女狀,在河邊橋上留下不少倩影。
到了拍攝那天,我們仨很有儀式感地化妝、換裝、擺pose……爸媽上一次這麼興師動眾地拍照,可能還要追溯到30多年前的結婚照。拍攝過程中,攝影師不斷要我們調整姿勢,經常耐心不足的爸爸居然很配合。
現在,照片的放大版擺在我家客廳,縮小版放在他們的錢包。我爸的單人照,他精心挑選了一個原木色的相框裝起來,擺在臥室床頭柜上。
看,是時候讓爸媽找回自己了。送禮物的時候不妨平視,誰知道呢,也許他們心中,也隱藏著一個寶寶?
做足功課 成為最會送心意的人
有些人送禮物是送自己想送的東西,而我則力求送出對方想得到的,一看到能會心一笑的禮物。
河櫻
「同事要結婚了,我該送什麼禮物?」「過年見丈母娘,送什麼能顯得比較得體大方?」「商務合作夥伴會高興看到哪一類生日禮物?」這類問題時不時會在我的好友聊天群裡出現,每當此時,其他人一定會做一件事:@我的名字,「這個問題問她,她很懂」。
在我的好友圈裡,大家都說,我是「選禮物擔當」。她們覺得,總能送出合對方心意的禮物,總能幫人出謀劃策選對禮物,是我這個人與生俱來的優勢。
我不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有什麼天賦,不過可以說,我是能從選禮物、送禮物這些事上得到快樂的人。相較於收到心儀已久的禮物,看到別人對我送上的心意一臉驚喜的樣子,能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
大概是上大學時候,開始有希望為他人好好挑禮物的意識。當時暑期有出國交流學習項目,快結束的時候,我們一群人都專門挪出半天時間來為朋友們選購伴手禮。我起初也是跟著其他幾個姑娘去旅遊紀念品商店搜羅,但是看著那些印著地名的花花綠綠的模型、餐具、錢包……我腦海裡只浮現出四個字:乏善可陳。
送一些打著旅遊地標的商品,固然能證明我出行在外還想著朋友,但似乎這種伴手禮完全不能體現我個人的感情和心思。因為這樣的禮物換一個人送也是一樣的,追求完美主義的我很固執地認為,若效果一般,那我寧可不送。
當時,我果斷放棄了繼續在旅遊紀念品商店搜羅,而是選擇去精緻的書店、藝術區商店等,尋找貼合每個朋友個人氣質和喜好的禮物。比如,有個大學好友平時在社交網絡上經常提到《小王子》,我就努力尋覓能帶有相關元素的伴手禮。
之後不久,我很幸運在一家書店發現了《小王子》周邊套裝,我請店員用朋友最愛的深藍色包裝紙把禮盒包裹好,袋子上掛著一個紅玫瑰胸針和一個小狐狸掛件——這兩個都是故事中的重要元素;我隨禮物放一起的祝福賀卡,則是印著當地書店照片的明信片,我寫上一句話:「走過千山萬水,還是能遇見你最喜歡的星星。」
朋友收到這份禮物後,特別開心,放在家裡書架上顯眼位置。這也激勵我後面用心對待每個給朋友們選禮物的時刻。
後來,出現網上購物,選購禮物越發便捷起來,省去了很多需要實地考察、「搬運」的時間,但大量店鋪的彼此模仿、複製,也讓我們不易維持禮物的獨特性。「送什麼」成了越來越有挑戰性的遊戲。
通常想選對禮物,其前提和基礎信息必然是對方平時生活中的喜好。在我看來,這種喜好分顯性的和隱性的。顯性的愛好是對方平日裡明確展示出來的對具體事物的偏好,比如某個品牌的化妝品、常買的小玩意兒、工作之餘最愛幹的事情……若「顯性愛好」已足夠明顯,那麼只要你平時還算認真關注對方,選禮物就相對比較輕鬆、直接。
還有一種「隱性愛好」,是對方不說,但你在接觸過程中可以感知到,或者說可以自己「提煉」出來的。例如,我有個朋友會很重視居家生活品質和品位,喜歡把辦公室每個角落都布置得美麗養眼,那麼可以猜到,她在家裡一定也很在意裝飾這件事。
所以在新年臨近的時候,我選擇在一家設計感不錯的文藝網店,入手了一些兼具實用性和美感的小聖誕樹、餐具、燭臺等。朋友收到這份「居家文藝新年禮」,興奮得一整晚都用單反拍照,把一張張美圖發到朋友圈。
收禮物的感受,分為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兩種屬性。後者,無疑會給別人更多意外之喜。有個同行朋友時不時會在群裡感慨最近碼字太多,頸椎受不了。在她生日的時候,我們除了訂蛋糕、鮮花,還給她買了按摩儀和筆記本電腦支架。那個同行朋友說:「感動得熱淚盈眶,你們太懂我了,正缺這個。」
當然,受閱歷限制,也有很多場合的禮物是我個人的「盲區」。周圍結婚的同齡朋友還不算多,此前沒有太多機會在新婚禮物上有所實踐和發揮。在不擅長的地帶,我的思路和方法是好好觀察,「學習先進經驗」。我微信朋友圈裡有經常需要給客戶準備禮品的人群,所以這類人的動態就成了我最好的學習案例,看到他們曬出的不錯的禮物選項,我就默默「抄作業」,然後去網店搜同款,或者在此基礎上產生其他的創意。例如給年輕人的新婚禮物,可以送他們一定愛在家裡擺出來的、外型甜美的工藝品、酒器等,或者能巧妙體現新人共同回憶、興趣的禮物。
無論如何,我的經驗證明,做足功課,你就能成為永遠選對禮物的那個人,通過選禮物這件事,我會覺得,既然有意願送出自己的心意,為何不盡力讓效果最大化呢?有些人送禮物是送自己想送的東西,而我則力求送出對方想得到的,一看到能會心一笑的禮物。
好友寄來第一個祝福:我們都要好好的
大城市裡人太渺小了,禮物和一句祝語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被人惦念和祝願的溫暖,因此不再孤獨。
林英涵
新年剛過,各種閃亮的裝飾還未拆下,轉眼又要迎來春節的鐘聲。畢業後來到深圳工作半年,我還是不太適應這裡的快節奏。城市很大,人潮洶湧,卻行色匆匆,即使並肩而走也是陌生人,仿佛大家都被按了快進鍵,自己身處其中頗有些格格不入。
南方的冬天絲毫不留情面,是魔法攻擊般的陰冷,雨已經下了一整天,水汽無處不在,關節處冷得僵硬。我只好捨棄了便利的小電動,擠地鐵回到租住的小房間,走到樓下剛好收到快遞的提醒——是好友從北京寄來的禮物。
自從畢業後,兩人已經許久沒見,聊天時,她說要給我寄張明信片來,無奈找不到郵票,只能作罷。後來突然說寄來了一套碗,要給我的小家增添煙火氣。拆開裹得壓實的包裝,粉嫩的餐具之上,附有一張紙條,寫著「新年快樂呀,要好好的!」
那一瞬,心裡忽然湧上酸澀,眼淚噼裡啪啦往下掉,連擦都顧不上,就那麼攥著那張紙條,哭得不管不顧。哪怕是工作不如意、報表被駁回,抑或是在偌大的城市裡迷路的時候,我也沒哭過,現在卻為了一張再普通不過的小紙條而哭,甚至那都不是什麼精美的賀卡,就是一張隨手撕下的草稿紙。
禮物只是一種載體,以物載情,背後蘊藏著的情感才最動人。其實最打動我的是那幾個字,瞬間敲擊到心窩裡。自詡為一個浪漫小文青,我總是容易被這種溫馨的小事所打動。微博上看到有人曬冰箱上母親的留言貼,也能感動得淚水漣漣。買禮物並不難,但願意花上一點時間寫張小紙條,更能讓對方感受到心意。
大城市裡人太渺小了,禮物和一句祝語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被人惦念和祝願的溫暖,因此不再孤獨。這段時間,我正在經歷一些起起伏伏,工作中有無數個想崩潰的瞬間,只敢用著「我太南了」表情包偷偷表露心裡話。此時一份小小的禮物,簡薄如一張紙條,載著情誼飛向萬水千山之外,輕聲說:在遠方,至少還有一個我在思念你。
我一下子想起和好友在北京實習的日子,幾個親密無間的小夥伴,租住在五號線沿線的小屋,也曾吵吵鬧鬧,更常暢想未來。第一次實踐所學的躍躍欲試,一起吐槽甲方的奇葩需求,問路時不知東西南北的迷茫,互相加油打氣,分享彼此的喜悅,安慰對方的苦悶……一個個熟悉的細節,回憶起來如此驚喜,像是冬天在火爐旁喝一杯加冰塊的氣泡水,在感受氣泡爆開的瞬間,火爐的熱就撲到身旁。
時間的洪流呼嘯著捲走一百多天,三個多月的帝都生活,像是一場華麗無比的美夢,引人沉溺,不願醒來。如今相隔南北兩地,分別已久,可好友的字跡一下子將我拉回過往,那些美好仍歷歷在目,那並不是一段恍惚的夢境。
年節又快到了,這是新年的第一個祝福。冬天很冷,但也很好,可以哈著白氣去買香氣四溢的炒慄子,可以理直氣壯地賴床蜷縮在被窩裡,一切事物都帶上柔光濾鏡,裹上一層絨毛,夏天和秋天的煩惱也被凍結起來,等著春天的融解。
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寫:「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站在2020年的起點,細細整理過去的故事,封鎖起過去一年的遺憾、煩惱與躊躇,好好說再見,才能更好地啟程,迎接嶄新的開始。
冬夜漸暖,燈火通明,月色尚好。我擦乾眼淚,將那張紙條夾進最愛的書內頁,決定寫一封回信,嘲笑好友該練字了,但更重要的是,新的一年,我們都要好好的呀!
我們的寧靜祥和是他們的幸福閾值
雪域高原,生鮮食品是稀罕物,冷凍肉、家鄉泡菜,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豐厚「年貨大禮包」。
故鯤
步入30歲,我開始喜歡「人生至簡」的道理。任何隆盛的節日,其實都不需要奢侈的禮物,平凡如昨的生活如果能夠慣性鋪延,實在是歲月給予的最好饋贈。
去年春節,我和一群解放軍戰士在海拔3250米的兵營裡度過。
得益於曾在部隊服役的經歷,我知道「過年」對軍人、尤其是高原兵意味著什麼。「臘八」那天,報社領導找到我,徵詢春節赴基層部隊採訪的意向,我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小年過後那天,機場匯合,某部宣傳科科長張軍笑盈盈迎過來,拉著我去辦值機。
「以往可沒啥子行李,今天例外嗬,得託運呢!」
「嗯?」和張軍認識3年了,我知道他經常東奔西跑,習慣輕裝簡行。
「你瞧!」張軍順勢拉開配發的前運包,兩個透明的塑料桶裡五顏六色,「我媳婦醃的泡菜,水蘿蔔、酸豇豆、蓮花白,都資格(四川話意為「正宗」)得很!」
「大過年的,連湯帶水,就給人家送泡菜呀……」我笑道,頓覺眼前的「張老兵」可愛得像個新兵。
張軍告訴我,在高原執行任務的戰士們,最思念的川味就是泡菜,而做泡菜最關鍵的,是這一盅「母水」——買不來、不好做,每家的母水都味道各異,卻能讓官兵的眾口不再難調。「泡菜是川菜的靈魂,我把這家鄉味一送,大家更能『魂魄歸心』,安心穩神、投身任務嘛!」我又在心裡笑,時光流變,屬於軍營的快樂還是那麼簡單易得。
在登機口坐定,張軍和同行的許幹事在幾個氣象類手機App間切換,不住地碎碎念:「今天不知能不能飛哦!」「千萬莫取消嚯……」「往後幾天更惱火。」
大家眼中的雪域天堂,在冬季卻是「可望而不可及」——高原氣象多變,降雪大風總不期而至,飛機能不能起飛,有一半靠運氣,滯留兩三天等飛也是常有的事。
看來,高原有時還真是到不了的遠方!想起去年國慶節,張軍在朋友圈發過突降的初雪讓他被困機場2天,假期「縮水」。
隆冬的高原空港,銀裝朔風。這裡曾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機場,到今天也是離城市最遠的民用機場——「130公裡!」張軍拉開車門那一瞬間,我更希望我們坐的是直升機,以便這趟伴著劇烈頭痛與呼吸不暢的旅程快些結束。
顯然,張軍小許等一眾戰友,早已習慣了這種顛簸與周折,一路上嘻嘻哈哈,暢聊著明晚的「軍營春晚」。
因為只是臨時任務,一排簡易房搭在兩座雄峰之間,就是營區了——這種人跡罕至的地方,「年」該怎麼過?簡直難以想像……正想著,忽然山窩的帳篷裡跳出一個個「兵娃」。
張軍一行帶來的春聯、年畫被戰士們樂呵呵地領回營連;軍需科調撥來的豬牛羊肉、雞鴨魚蛋,戰士們興奮地用手推車來運。「春晚」舞臺正在搭建,小夥子們找出十幾個大木箱,拼搭成五米見方,半米高,配上軍用迷彩網背景牆……這樣的舞臺這樣的年,這樣的營房這樣的兵,質樸而溫馨,簡單而熱烈,讓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暖意融融。
那晚,官兵演出了10個節目,都是他們完成任務之餘,加班加點排練的,隆重的氣氛讓雪夜露天的演出「每一刻都是高潮」。
年夜飯桌上,醬肘子、白斬雞、油燜大蝦,戰士們一搶而空,最受歡迎的當然是張軍帶來的泡菜疙瘩,大家都甘之如飴。雪域高原,生鮮食品是稀罕物,冷凍肉、家鄉泡菜,已經算是豐厚的「年貨大禮包」,頗受年輕人好評。
大年初一,高原特有的暖陽曬出一片春意。站在日頭裡,我和幾個同齡人聊起「年味」。張軍告訴我,百姓過年,部隊過關。在條件有限的地方堅守,軍人幸福的閾值跟普通人完全不同。
對我們來說,出門了航班能正常起降,眼前有家鄉美味享用。在每一個陽光照舊,茶飯如常的日子,都是有人在默默奉獻,負重前行。我們身邊的尋常事,對他們來說都是至尊禮物。戰士的期待,只有家國寧靜與自己的心安。
登機返程前,我把隨身使用的樹脂鑰匙扣取下來送給小許,他開心得很,握在手裡,翻來覆去地擺弄著。
機械錶的故事依舊在新年餐桌上津津樂道
上弦之後,機械錶又開始不厭其煩地滴答滴答舞動起來,秒針一圈圈盤旋,如老樹的年輪,塗抹著時光的悠悠長河。
韋禕
記得前兩年的一個元旦,窗外大雪紛揚,臥室裡點了一盞暖黃色的燈,姥爺夠徵尋我的意見:「過幾天就是你上大學後的第一個春節了,除了壓歲錢,還有什麼想要的新年禮物?」「什麼都可以嗎?」我狡黠一笑,「那就送我您床頭櫃第一個抽屜裡那塊機械手錶吧!」看到姥爺意外的表情,我隨口解釋說:「用習慣了石英表,想試試機械的。」
這塊手錶從小學伊始,便一直躺在姥姥家的床頭柜上,我成長的每一幕場景,都有它的印記。不論是小學一年級偷看家裡的庚辰本《紅樓夢》,還是和表哥們拿著長尺在彈簧床上打架,或是考試失利坐在床邊偷偷哭泣,每次抬起頭,秒針分針都在安靜地獨自舞蹈著。它不似我床頭的鬧鐘,會發出刺耳的聲音,將我從睡夢中驚醒,它時刻保持著緘默與理性。我迫不及待地將它帶往更遠的世界,不想讓它在故鄉的小天地之間蒙塵。
直到春節後的一個午後,姥爺跟我說起了機械錶和他的故事。那是40多年前的一個冬日,他在外面執行任務,辦完了事,公費花光了,馬上就要過春節,回不到部隊,他只能把機械錶賣掉,換取回來的車費。「以前年輕不戀家,春節期間經常有任務回不了家,我就不回。甚至孩子出生,我都沒回去過。」
但這一次不同,姥姥即將帶著孩子們來部隊探親,這是他們第一個團圓年。作為家屬,姥姥這次來了就沒有走,她放棄了自己喜愛的工作和事業,把重心都放在了家人身上。對於姥姥來說,這一選擇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所以她一直叮囑我,以後一定要做個獨立的擁有經濟能力的女性。姥姥對家庭的付出與犧牲,姥爺肯定有比我更深的感觸,才會義無反顧賣掉自己心愛的手錶。自此之後,春節的團圓不再奢侈,家的路途也不再遙遠。機械錶功成身退,漸漸被一家人淡忘在記憶中。
本以為姥爺和機械錶的故事就此結束了。幾年之後,姥爺工作調動,先被派到四川,後調至西安,在一個古玩舊貨市場,姥爺見到一塊和自己賣掉那塊一模一樣的手錶!起初,他以為是同款,翻來覆去仔細辨認,他發現手錶的側面一個熟悉的摔痕……終於確認,是自己的手錶失而復得!
生活的磨礪如同連綿的山脈,當你越過山丘,等待你的只會是更高的山峰。面對失而復得的舊物,過往的一幕幕湧上他的心頭,不禁讓姥爺對過去的十年感慨萬千……上弦之後,機械錶又開始不厭其煩地滴答滴答舞動起來,秒針一圈圈盤旋,如老樹的年輪,塗抹著時光的悠悠長河。
不知道這塊手錶離開姥爺的那些日子,又見證了何人何事何種故事。在我和姥爺之前,它屬於誰,又記錄了誰的生活。「這真是我收到的最有紀念意義的春節禮物!」聽完了機械錶與姥爺的春節故事,我不禁感慨地問:「但是為什麼您捨得將這麼貴重的東西送給我呢?」姥爺只是笑了笑,沒有作答。
現在,那塊機械錶已躺在我的床頭,今年的臘八節已經過去,大家忙著總結過去一年發生的種種,開始預測和期待新的一年。機械錶依舊是新年家庭餐桌上津津樂道的故事。如今的春節,需要趕回家的不再是姥爺,也不再是父母一輩,而是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九零後一輩,長輩與我們的位置互換,成了守望和等待我們的家人。機械錶又開始見證90後新一輩的春節回家之路,見證我的人生故事。
其實,最好的新年禮物不是機械錶本身,也不是它背後記錄的曲折故事,2020年最美好的禮物是家人的溫度,是春節的團圓,是歷史的印記,亦是未來的憧憬。我和機械錶的故事,未完待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