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丁雪山
四川在消息(李忠東 記者 寇敏芳)稻城一帶最早是一片海洋,後來山地「佔領」海洋,把海水「趕」到了如今的黑海和地中海……
這是「稻城縣地質遺蹟詳細調查示範項目」中的調查成果之一。近日,記者從省地礦局物探隊獲悉,經過2年多的詳細調查,該局已完成稻城縣7323平方公裡範圍的地質遺蹟普查,對22處重要地質遺蹟集中區進行了詳細調查。
通過調查,地質工作者幫我們翻開稻城這本神秘的「地球之書」,從這裡我們看到了地球神奇的演變過程。
花崗巖修建的民居
稻城曾經歷火山噴發和巖漿侵入,巖石如今用來蓋房子
從稻城的巖石,可以了解稻城曾經2億年前,曾處於海洋環境。稻城從5億多年前的震旦系巖石到2億年前的三疊系巖石都有分布。而分布最廣的是2億年前的三疊系砂巖和板巖,最古老的巖石是分布在稻城南部恰期一帶的變質火山巖,距今5億年左右。通過這些巖石我們知道,稻城的大多數時間都處於海洋環境,這個海就是古特提斯海。後來特提斯洋萎縮,曾經是海洋的地區逐漸上升為高峻的山系,局部殘留了一些內海,如今天的黑海、地中海就是古特提斯海的殘留。
而稻城亞丁景區洛絨牛場一帶火山巖的發現,則證明這裡曾經有過多次火山噴發。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火山碎屑巖仍保留在稻城的亞丁景區,成為這些火山噴發事件的最好證明。而稻城中部和北部,則大量發現花崗巖,這種巖石是由地殼深處的巖漿侵入地表而形成,稻城縣許多漂亮的居民建築就是用這種巖石修砌。
調查巖石情況
稻城冰川「剮蹭」地表,留下「千湖石山」恍如天外星球
大約在2億多年前,稻城結束了海洋的歷史,隆升為陸地。並且伴隨碰撞造山的開始,由於受到擠壓,這裡巖層普遍發生彎曲與變形。亞丁景區大量褶皺、斷層記錄了這個過程。
大約在200萬年左右開始,稻城伴隨青藏高原進入快速隆升,海拔極速升高,稻城南部包括亞丁三座雪山在內的極高山就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
而這一時期,地球進入冰川時代,變得異常寒冷,地球表面大多數地區被冰川所覆蓋。這一時期,稻城地區也發生冰川活動,在北部海子山一帶形成了青藏高原規模最大的冰帽冰川——稻城冰帽。
海子山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和稻城交界處,總面積約3287平方千米,稻城海子山古冰帽面積約124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300—4700米。區域因冰川作用發育了大量古冰川遺蹟,其中古冰鬥、冰蝕巖盆發育區現已成為了星羅棋布的高原海子,數量高達1145處,其規模密度極為罕見。稻城海子山古冰帽是青藏高原東緣規模最大的古冰帽體遺蹟,在中國乃至世界都較為少見,在國際、國內地學界和冰川學界均有很高的知名度,是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天然博物館。
現代冰川
而在南部,則冰川則圍繞山體,象八爪魚一樣,從山頂的向四周漫延,形成許多樹枝狀的山谷冰川。
大約在2萬年左右,隨著冰期的結束,地球溫度慢慢升高,冰川逐漸後退,最終龜縮到山體頂部極小範圍。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亞丁現代冰川。
稻城的現代冰川集中分布於南部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以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為中心,總面積22.75平方千米。冰川類型主要為懸谷冰川,小巧玲瓏,敏感而脆弱。
冰期結束,地球溫度升高,冰川慢慢退卻,僅少數保留在山頂。但冰川運動時對地貌的改造和冰川作用留下的痕跡卻永不磨滅的留在這裡。形成稻城最為壯觀的古冰川遺蹟。它們是古冰川的過去式,通過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冰川的活動以及地球氣候的變化等信息。
如稻城冰帽冰川所留下稻城古冰帽,分布於稻城縣與理塘縣交界的海子山。古冰帽面積約124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300—4700米。主要遺蹟類型有冰蝕巖窩、巖盆、冰蝕窪地、角峰、古冰鬥、冰川槽谷、冰磧壟崗,終磧堤、側磧堤、羊背石、冰川漂礫等,這些都是古冰帽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蝕與冰磧地貌。其中,數以億計的花崗巖漂礫(石海)和1145多個冰蝕巖盆(湖泊),鋪滿整個山原區,形成嘆為觀止的「千湖石山」的奇異景觀,恍如天外星球。
冰川湖泊
而在亞丁景區,則分布大量的冰川湖泊,如牛奶海、五色海、珍珠海等;冰川運動形成的U形寬谷,則沿山脈呈放射狀分布,分布於3500-5000米以上的區域,谷底發育冰川侵蝕、堆積地貌,谷內河曲蜿蜒,碧草如毯,森林濃鬱,成為稻城自然美景的匯萃地,令人沉醉不已。
地殼的抬升,河流的下切,冰川融水的侵蝕,還在稻城南部形成眾多的峽谷群。從亞丁到瀘沽湖的公路,我們便可領略這些深邃而逼仄的峽谷。
擁查卡溫泉
稻城溫泉發育廣泛,溫泉水曾用來燙豬毛、衝廁所
稻城的溫泉,主要沿構造運動形成的斷裂裂隙帶分布,形成群落,在稻城縣內出露達20多處。溫泉大多分布在金珠鎮、赤土鄉、日瓦鄉等地,主要的有茹布查卡溫泉、茶花溫泉、各瓦溫泉、仲堆溫泉、勇查卡溫泉等。最為著名的當數距稻城縣城僅3公裡的茹布查卡溫泉,其水溫高,流量大。
前幾年當地老鄉常用溫泉用燙豬毛。而在10多年前,稻城縣的自來水,便取自此溫泉,也就是說當時稻城縣居民衝廁所的都是溫泉水。
如今,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溫泉已經得到了很好利用,可以為遠道而來的遊客洗去一路風塵。(完)(圖片由省地礦局物探隊提供)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繫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採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