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列國,我做不到,但週遊列省,我做到了。全國34個省市區,包括臺灣、香港、澳門,我都去過。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是很高雅的事情,而旅行是可以和讀書平起平坐的。讀書是靜態的旅行,旅行是動態的讀書,二者是一分為二,合而為一的。
愛讀書是好事,但是不聯繫實際,不走向社會,只能是讀死書,讀書死。邁開雙腿,山南海北走一走,你會發現,世界上許多事情,和書上寫的不太一樣。走一走回來再讀書,你又會發現對書上寫的東西有了新的理解。
俗話說「見多識廣」。走路多了,自然就長見識。旅行可以鞏固老知識,接受新事物,激發靈感,啟發思路,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有所見必有所得,所見所聞形諸於文字,即所謂遊記。遊記要有感而發,不要為賦新詩強說愁。
最近出去旅遊,隨手做了些記錄。遊記算不上,勉強名之曰旅行隨記吧。
如果你對旅遊也感興趣,如果我去過的這些地方你沒有去過,如果你因工作所累暫時不能成行,那麼,請跟我來。
滄海一樹
—遊廬山西海
廬山西海,水清如鏡,魚翔淺底,波浪不興。一座座綠色小島點綴其間,如詩如畫,似夢似幻,好一派人間仙境!
萬頃碧波之間,有一株獨立楓樹,高約數丈,追波逐流,隨風起舞,宛如水中仙子,婀娜多姿。
此處原系一座山峰。上世紀五十年代興建水庫,築壩蓄水,這座山峰全部淹沒,只剩山頂一棵楓樹。此樹雖然浸於水中,但是深深植根於山石,幾十年來歷盡風雨滄桑,依舊枝盛葉茂,欣欣向榮,成為湖中一處獨特景觀。
此樹本無名。不知牛年馬月,一位粗通詩書的遊客乘舟至此,讚嘆不已,徘徊不前。此樹近看高大碩壯,站在岸邊遠遠望去,猶如草芥一般。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生在世,不過是滄海一粟,匆匆過客。須存謹小慎微之心,莫做自高自大之事。
遂取滄海一粟之意,為本樹取名「滄海一樹」。此名至今未經官方認可,但經導遊和遊客口口相傳,在廬山西海已是名聲大振。
歷史在這裡敘說
—登潼關城樓
潼關北靠黃河,南依秦嶺,西連華山,東接函谷關,居豫陝晉三省交點,是西安、洛陽兩座帝都的東西門戶,古詩云「一關鎖兩京」。
由於獨特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發生了二十多次戰爭。曹操破馬超,安祿山佔洛陽,黃巢進西安,主要戰鬥都發生在這裡。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欲佔據潼關,中國守軍頑強抵抗,潼關巍然屹立。日本鬼子佔領東條山後,隔河炮擊潼關。當時一位農家老漢,每聽到一聲炮響,就往碗裡放一粒黃豆,後來碗換成了盆,盆又換成缸。抗戰勝利後,把豆子倒出來數一數,共有一萬四千八百粒。
這位農家老漢沒有文化,也不懂歷史。但是他用最原始、最樸素、最客觀的方法記錄和詮釋歷史。
這件事在歷史書裡沒有記載,通過口口相傳,當地老百姓家喻戶曉。歷史不僅是歷史學家筆下寫的,也是老百姓口中說的。老百姓口中所說,往往是歷史學家筆下所無。
潼關城下保留了一處民居遺址,依稀可見斑斑點點的歷史痕跡。遺址上有一棵孤立大樹,默默地敘述著那段屈辱與悲壯……
敬畏之心不可無
—遊潼關古城
驅車往潼關,在縣城入口處,只見楊震的巨幅雕塑巍然屹立。到了潼關才知道,原來場震是潼關人。
楊震,東漢人,人稱關西夫子,四知先生。他在出任太守時,縣令王密夜懷十金求見,楊震拒不接受。王密說,夜深人靜,無人知道,收下何妨?楊震義正辭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人知曉?王密灰溜溜地走了。
人是要有點敬畏之心的,俗話說,天不可欺,離地三尺有神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人做壞事時,想想這些俗話,想想四知先生,能不赫然而止乎?
潼關不塑孔子,不塑老子,卻塑楊子。這固然是因為楊震是當地人,但更深一層是表達了民眾對實現風清氣正清明社會朗朗乾坤的嚮往和期盼。
同行者有人問我,一般雕塑都是座北朝南,而楊震卻是座西向東,有深意乎?我答曰,楊震面東而立,朝陽一出,霞光四射,浩浩蕩蕩,無偏無私,這不正是楊震精神嗎!同行者稱是。
關健是後門為誰開
—遊開封府
「開後門」絕對是個貶義詞。意思是利用不正當關係,謀取不正當利益。拉關係、走後門,成為不正之風的典型代名詞。
今天參觀開封府,才知道「開後門」的本意並非如此。
包拯任開封府尹時,清正廉潔,鐵面無私,老百姓稱他「包青天」。由於前來喊冤的百姓很多,包拯常常是五加二白加黑,加班加點。但是機關大門到時候就要關閉,有的百姓就在大門外排隊等候,有的甚至等一個通宵。
為了方便群眾,包拯命令把後門打開,夜不閉戶,有人喊冤即刻升堂,馬上就辦。所以有些案子是連夜審理,民間有日斷陽夜斷陰之說。據說開後門就是包拯的創新。
如此看來,開後門的本意是為百姓打開方便之門,是打通密切聯繫群眾的渠道。後來才逐漸演變走向反面。有許多東西剛出現的時侯本來是好的,慢慢就變壞了。
開後門並不可怕,關鍵看為誰而開。包拯開後門,老百姓不但不反對,還舉雙手擁護。
慢慢享受,享受慢
一遊石臺慢莊
石臺縣深山老林裡有一個村莊,叫慢莊。
慢莊的山婉娫起伏,慢莊的水緩緩徜徉,慢莊的樹濃鬱茂密,慢莊的路曲折迴環,慢莊的房屋亦諧亦莊……
這一切,給人一種慢吞吞、懶洋洋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慢莊的人宅心仁厚,與事不爭,鄰裡和睦,民風淳樸。
慢莊的設計者創意獨特,他不主張快,而是主張慢。
聖人語,欲速則不達。俗話雲,不怕慢,只怕站。土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
慢,不是消極,不是懶惰,不是無所作為。慢的實質是尊重自然規律,注重發展過程。講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慢,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人生智慧。
慢,是一種享受。慢慢享受,享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