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則進﹔開,則先﹔通,則達。
1984年,江蘇省南通市被批准為中國首批對位開放的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從此,被譽為「揚子第一窗口」的南通,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四十載,南通歷經江河時代、江海時代、橋港時代,始終追逐「東方大港」的夢想。
四十載,從航政處到港監局再到海事局,名稱三度更迭,南通海事局幹部職工初心不改,築夢不息。
1983年5月24日,第一艘外輪「格陵蘭海」號穩穩靠泊狼山港,南通港向世界打開了大門。
2008年10月28日,「新晨捷」輪拉響汽笛宣示著中國第一個無遮掩人工島——洋口港正式通航,南通港向江海時代又邁出重要一步。
今年7月24日,江蘇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明確推進通州灣海港建設,一個江海聯運、集散全球的江蘇出海新通道的藍圖已然繪就。
在江海大地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中,南通海事局在這片熱土上掄起改革大斧,勇於變革,果敢創新,開啟了優江拓海的「築夢之旅」。
從無到有 以「吃螃蟹」的勇氣為改革開放保障新安全
1983年5月24號,巴拿馬籍「格陵蘭海」號遠洋海輪,從朝鮮清津港裝載1.1萬噸鐵礦靠泊南通狼山港區一號碼頭。這是南通港對外開放以來接靠的第一艘外輪。
「這條船靠港期間,作為港口國監督檢查官員,我參與了登輪檢查。」南通海事局退休職工劉曾福自豪地說。1978年,也就是改革開放正式實施的那一年,劉曾福進入南通航政處工作。「回想起來,當時南通航政處轄區範圍僅僅限於港區內,單位隻有4個人,大家跑現場僅靠幾輛自行車,一線執法隻能憑一雙眼睛,看到哪裡才能管到哪裡,工作條件非常艱苦、監管手段也很有限。對外輪的燃油抽檢更是無從談起。」 劉曾福感慨地說。
何以能夠從無到有?關鍵是響應國家號召,忠誠履行職責,提升海事現代化治理水平。
今年11月8日,一套先進燃油硫含量快速檢測設備、一件執法記錄儀、一身制式防靜電查驗服……南通海事局執法人員張國春和同事對一艘裝載汽油的外籍化學品船進行了燃油抽樣檢測,這是他們今年檢查的第119艘外輪。
「為積極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我們率先建立了船舶燃油檢測室,檢測室可將原先3天以上的燃油含硫量檢測時間縮短到3分鐘,對於海事執法人員擴大檢測覆蓋面,提高執法針對性,改善執法效率有著重要意義。」張國春一邊操作儀器一邊說。
這只是南通海事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成長的一個縮影。如今的南通海事已經擁有238人的執法隊伍,15艘海巡艇,7艘海事躉船,1個監管救助基地……執法裝備的穩步提升,對南通海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創新是引領變革的第一動力。南通海事局致力於智慧海事建設,逐步構建起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視頻監控系統(CCTV)、甚高頻(VHF)、沿江沿海地理信息系統(G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車船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實時氣象信息系統(WIS)以及現代化海巡艇等為融合的24小時全天候立體化監管模式。南通VTS作為長江沿線第一個經升級改造投入運行的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正在向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船舶交通「指揮樞紐」「協調中心」目標邁進。
科技創新為海事監管裝上了「千裡眼」和「順風耳」,在綿延數百公裡的長江南通段,徹底改變了過去隻能靠兩條小艇「開到哪裡,才能管到哪裡」的落後局面。
「變者,天道也」。敢於「破、立」規矩,南通海事局致力於向規則、向水深要「變」效益。
2003年7月,按照江蘇海事局的部署安排,南通海事局在長江南通段推動實行船舶定線制,實施「大船小船分流、避免航路交叉、各自靠右航行及過錯責任」原則,打破了「上水走緩流,下水走主流」的千年航法,終結了海輪不能在長江夜航的歷史,成為內河航運發展新的裡程碑。
為順應國際航運船舶大型化趨勢,2012年8月,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太倉至南通段)工程開工。工程建設期間,南通海事局成立專門保障小組、制定專項方案、加大人力投入、嚴格施工審查,通過有效的監管和優質的服務成功保障了深水航道順利開通。
江海聯運 以「釘釘子」的精神為改革開放開闢新通道
在長江三角洲,集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於一身的,僅有上海和南通。雄心勃勃的南通,視野並不局限在沿江。早在上世紀初,孫中山就提出要將南通建成「東方大港」。
本世紀之初,洋口、呂四港區的開發建設吹響南通向海港進軍的號角。2007年11月,洋口港區人工島建成,黃海大橋開工建設。2008年9月,呂四港區進港航道建成。
在洋口、呂四港區建設過程中,作為最早進駐沿海並唯一實施24小時服務的職能部門,面對灘溝縱橫、漁網密布、浪高風急的原始自然環境,如何科學安全保障港口開發建設成了南通海事局最大的難點。
秉承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信任的海事「四特」精神,南通海事局創新推出「三三制」安全監管舉措,建立五級安全管理體系,實行施工船舶提前申報、施工船舶動態報告等10餘項制度,這些舉措有效保証了轄區安全形勢的穩定和洋口港開發的順利進行。
2008年10月28日,「新晨捷」輪拉響汽笛,中國第一個無遮掩人工島——洋口港正式宣布通航,開啟了江蘇出江入海的新通道,結束了長三角北翼無大型深水海港的歷史。南通港實現華麗轉身,由「江河時代」向「江海時代」大踏步邁進。2014年8月,如東洋口港、啟東港和海門東灶港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至此,南通形成了江海開放的大格局。
在口岸開放之初,南通海事主動走訪宏華海洋、華滋奔騰等碼頭,對安全和防汙染等設施配備、碼頭辦理手續、安全管理制度進行現場指導,同時組織企業學習先進開放經驗。
「南通擁有239公裡的海岸線,238公裡的江岸線,如何實現江海聯運,對南通、對江蘇乃至對整個華東地區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南通海事局通州灣海巡執法大隊隊長胡昇平介紹說。
今年7月,江蘇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明確提出把通州灣建設成為江蘇出海新通道的重大戰略,打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重要組合港。在通州灣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南通海事局致力於打造一支「平時能夠看得出、困難面前站得出、關鍵時刻沖得出」的「通心港灣」執法服務先鋒隊。
「每次駐點檢查在海上一待就是好幾天,經常要睡地鋪、吃方便麵。」先鋒隊員高亞武說到。南通沿海風電項目大多遠離岸邊,先鋒隊員們就創新開展駐點檢查,雖然艱苦,但他們咬牙堅持,從未退縮。在他們的精心保障下,世界最大海上風電場以及中國首個「雙十」(水深-10米以上、距岸10公裡以上)風電場等9個風電場落戶南通沿海,年均發電量32.8億度,節約煤炭約118萬噸。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正悄然惠及南通及周邊百姓的生產生活,風力發電成為南通沿海發展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惠民利國 以「勤務員」的態度為改革開放提供新服務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南通海事局一直走在改革最前沿。
2016年11月、2017年3月,中國籍國內航行海船、內河船舶進出港簽証相繼取消。南通海事局全面深化國家「放管服」改革要求,第一時間落實上級政策,保証簽証取消工作順利執行。「之前從碼頭到窗口交通很不方便,如今我再也不用背著大袋船舶資料、船員証書徒步簽証了,現在用手機就能向海事部門一鍵報告船舶動態,3分鐘搞定。」「集海之盛」輪船長高興地說。
為了給船員提供更優質便利的服務,南通海事勇於自我革命,率先推進執法運行管理模式改革:整合4個部門組建大靜態部門,集中52項、佔全局83%業務量的行政審批事項在一個窗口辦理。以開放務實的姿態,主動融入「網際網路+」,國際航行船舶進口岸申請等10餘個事項已實現「無紙化」受理、集中辦理,其中海船海員証辦理等8個服務事項實現了「不見面審批」。
從蘇通大橋到滬通大橋,「大橋衛士」——南通海事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著南通人心目中那一道最美麗的江中長虹,正在延續著550萬艘次船舶「零碰撞」的奇跡。推動「智慧渡船」建設,完成南通轄區24艘渡船船名亮化工程,年均保障安全渡運出行旅客500萬人次。
改革開放40年來,南通海事局幹部職工始終不忘初心跟黨走,助力南通創造了一個個改革開放發展奇跡。
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南通海事將繼續奮鬥,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開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爭當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的海事系統分支機構排頭兵。(陳福廣 滕永超)
(責編:張鑫、唐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