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打造...

2020-12-19 北青網

記者正在與「楊憲福技師工作室」帶頭人楊憲福進行交流

「雙師型」和「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培引同施」人才理念,實施「榜樣計劃、翔越計劃、橋梁工程、青苗行動、破壁行動」,以內生成長為主、外部引進為輔,不斷探索適合學校辦學實際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扶持體系和管理體系,並逐步完善,為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不懈努力。

據學校副校長謝義華介紹,在學校「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三百工程」的任務目標,其中一個一百工程是培養百名「雙師雙能型」教師。從學校頂層設計規劃上,「雙師型」教師已經成為教師進一步提升成長的必備條件。

「大師」引領

以「導師項目制」培養技術技能型「高手」

2012年,「陳良首席技師工作室」獲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批准設立,系重慶市首批工作室之一。2015年,升格為「陳良技能專家工作室」,2017年又獲批成為「陳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據陳良教授介紹,工作室成立以來,每年都會挑選30名左右有創新能力的青年教師與優秀學生作為培養對象,以「導師項目制」推動相關技術應用開發。迄今,工作室已完成項目制技術攻關項目22項,申請專利56項,培養出數十名技術技能「高手」。

除此之外,工作室還定期開班培養優秀技能型人才,為學校服務,更為社會服務。截至目前,培訓學員275名,開展技術攻關項目30項,發表技術文章36篇。

除了陳良無線電調試工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外,學校還擁有陳志軍技能大師工作室、楊憲福技師工作室等平臺。它們在雙師教師培養、帶徒傳技、技術攻關、開展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打造「孵化搖籃」

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關鍵是教師在提高理論教學能力的同時,能有合適的企業給老師們提供工作、實踐的機會。為此,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與企業深度合作,建成了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基地採取「學院+企業」模式。在基地建設和教師培養培訓過程中,學院與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緊密合作,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教師提升教育教學理論、提高專業技術素質、提高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培訓任務。

在教師培養培訓過程中,每位參與培訓的教師均配備由企業選派的技術骨幹、項目主管等作為「師傅」,並以研修小組為單位完成相關工作任務。培訓過程以分組教學、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實踐操作為主,真正體現在做中教、做中學。

在培訓內容的設置上,學院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培訓課程,課程與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對接,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按照企業真實的技術和裝備水平設計技能培訓課程,同時編制相應教材,實現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無縫對接。

培訓結束後,合作企業將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對教師進行考核,通過考試、完成工作任務、實踐操作、問題診斷等形式考察教師培訓情況,並根據教師培訓效果不斷改進、加強課程設置、師傅配備。

「走出去」+「帶進來」

提升教師專業實踐技能、技術研發水平

2018年,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修訂出臺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雙師型、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及管理辦法》,鼓勵教師「走出去、帶進來」,到企業、行業去實踐,到生產一線去鍛鍊,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技術研發水平。

每年暑假,學校都會安排教師到專業對口的企業,通過頂崗實踐、合作研發等多種形式,接觸先進的專業生產設備、技術工藝和企業文化,及時了解生產經營現狀和發展趨勢,豐富實踐經驗,強化實踐技能。

教師回來後,在教學中及時反饋現場的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掛職、頂崗實習、中短期專業培訓等多種形式,深入到專業對應的行業企業一線,系統掌握業務技術流程,強化操作技能。

與此同時,學院也接收了來自重慶環聯科技有限公司、重慶鴻捷通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能工巧匠到校承擔教師技能培養、學生實習指導、橫向課題研究等工作,在提高教學技能的同時,指導校內教師技能提升。

教師「走出去」的同時,學校也充分利用校內已有資源進行「雙師型」人才培養。通過科研、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產學結合等方式組織教師參與工作實踐和科技開發活動。同時,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把生產實踐與教學過程緊密地結合。

2018年,學校評選出469名雙師型、180名雙師雙能型教師。有200名教師參與「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培訓,330名教師參加頂崗實踐。有效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提升了教師的技能水平,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學校領軍人才輩出。引進院士1人,有博士和在讀博士81人、教授99人(二級教授3人)。學校自主培養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人員、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傑出獎等領軍人才51人。

責任編輯:周朝(EN002)

相關焦點

  • 打造電商人才「最後一公裡」 豬八戒網聯合重慶財經職業學院建電子...
    原標題:打造電商人才「最後一公裡」 豬八戒網聯合重慶財經職業學院建電子商務雙基地   12月10日,豬八戒網、重慶財經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聯合海爾成立智能學院 校企合作共創生態系統...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校長聶強致辭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重電—海爾智能學院的成立,將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快產業升級,創新學校企業雙主體辦學機制,開展多層次儀式中,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校長聶強展望了「智能學院」未來發展的藍圖。聶強表示,此次深度合作是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積極探索辦學模式、治理結構、教學模式,為培育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匯聚發展新動能的創新之舉。校企雙方將積極圍繞「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社會服務」實施建設,努力成為在智能電子、工業物聯網領域國內有影響力品牌院校。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三位一體」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
    近年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創新「產權介入、效益分享」機制,深化「平臺+實體」職教集團運行模式,建立職教集團、校企聯盟、產業學院「三位一體」產教融合體系,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是突破資源整合瓶頸,打造產學研命運共同體。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出一條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路子
    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不斷延展,形成全鏈條的培養模式:教育主體,青年學生學農愛農的職業養成、農業經營主體職業素質能力提升和農業生產者實際需求有機結合;培養路徑:校地聯合定向委託培養、農民社區學院訂單培育、田間課堂專項培訓;教學場景:以學校為總院,農業示範園區(園中校)為分院、生產基地為教學點的農民社區學院網絡體系。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打造校企融合標杆 培養新時代地鐵工匠
    作為全國首家「地鐵學院」,該院用十載春秋書寫了一份令人驚豔的高質量發展答卷——學院摸索出校企「四個一體化」辦學的全新模式;創造性地把建在校門口的地鐵站打造成學生的綜合實訓基地;打通了學業和就業的壁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連續多年位列全省前三名……
  • 打造校企融合標杆 培養新時代地鐵工匠——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原標題:打造校企融合標杆 培養新時代地鐵工匠——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地鐵學院十周年巡禮專業課程採用雙負責人授課方式,企業教師作為主講授課,學校教師參與課程輔導。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更貼近現場實際,地鐵學院規定在學校實訓場所及企業現場教學的課時數不少於總課時的50%。學校積極引入地鐵優質軟硬體資源,以共建師資團隊為基礎,共同推進實訓資源建設和職業標準體系開發,實現校企資源一體化。
  • 重慶工商大學開展校企合作 共建家居人才供應新渠道
    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殷俊(右)與俏業家裝飾董事長唐維升籤約重慶日報消息,近日,重慶工商大學與重慶俏業家裝飾正式籤署了《共建藝術人才實習實訓實踐基地協議》及《共建藝術碩士聯合培養中心協議》,深入展開校企合作
  • 嘉興技師學院:高標推進產教融合「美麗工程」,全力打造校企合作...
    嘉興技師學院:高標推進產教融合「美麗工程」,全力打造校企合作「嘉興範式」 發布日期:2020-08-31 14:53 信息來源:市教育局瀏覽次數:
  •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
    會上,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外語外貿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學院等學院,分別與廣州翡翠希爾頓酒店、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全優加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等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產教深度融合。據悉,會上還舉行了企業捐贈辦學儀式。南京南戈特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寶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達內時代科技集團、廣東重工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等企業,共計向該校捐贈價值303.9萬元的教學和實驗設備。
  •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舉行成都鐵路局校企合作座談會
    來自成都鐵路局勞衛處、機務處、職教處、重慶機務段、重慶車輛段、重慶電務段、重慶客運段、重慶車站、重慶勞調站、重慶北車務段、成都客運段、重慶職工培訓基地、涪陵車務段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還特別邀請到西南交大教授、長江學者、軌道機車車輛專家李芾與西南交大教授、鐵道通信信號專家王長林,專家們高屋建瓴,圍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交流研討,就服務成都鐵路局人力資源建設發展規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 陝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簡介
    教學大樓 學院本部位於鹹陽市文林路29號,轄設臨潼醫學校區和西安培訓中心,設有煤炭與化工產業學院、建築與測繪工程學院、智能製造與信息工程學院、護理學院、醫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藝術教育中心)、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能鑑定站)等8個二級學院,其中智能製造與信息工程學院是陝西省省級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院
  • 長江職業學院教師袁貴入選全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個人發展案例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4月29日公布首批全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名單,長江職業學院教師袁貴入選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典型案例目的在於通過總結凝練各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好做法、好舉措、好經驗,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供全國職業院校學習借鑑,共同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典型案例遴選工作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委託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具體負責,於2019年5月啟動。
  •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召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啟動會
    2020年6月18日,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在特瑞碩先進位造培訓中心召開了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啟動會。重慶建築技師學院校長程翠華、重慶現代職業技師學院副校長蔡順林、重慶道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兵、重慶金皇后新能源汽車製造有限公司金庭安等兄弟院校和行業企業領導、專家出席會議,全體校領導、相關二級學院院長、教師代表參加會議,校長助理胡江東主持會議。
  •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牽手企業 校企合作譜新篇
    5月16日,重慶保利高爾夫球會有限公司與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正式籤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學院董事長李燦、院長趙月望、黨委書記彭超以及重慶保利高爾夫球會總經理李國山、副總經理黃丕金等共同出席了籤約儀式。    據了解,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和重慶保利高爾夫球會有限公司企業擬將共同培養具有高職專科文憑,從事現代高爾夫運動管理和高爾夫產業相關領域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並能勝任高爾夫相關產業的運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今後雙方將在訂單式合作辦學、企業員工培訓、學生實習就業、共建實訓基地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同時,這也意味著校企雙方進入了合作共贏的高爾夫教育新模式。
  • 聚焦|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與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籤署合作...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9日20時10分訊(張華)9月18日,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職業教育聯盟在萬州區舉行。萬達開地區及毗鄰地區中高職院校24所、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企業12個共計36家理事單位相關人員參加聯盟成立大會。
  • 產教融合 提質培優——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全力打造職業教育創新...
    原標題:產教融合 提質培優——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全力打造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新高地在山東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大背景下,東營區教育部門堅持政企雙元辦學、校企一體化辦學,以東營區職業中專為載體,探索創建了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共建共贏的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走出了一條「政企共建、校企一體、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改革創新之路
  • 重慶海聯職業技術學院15人關注
    2013年5月學院得到重慶市政府大力支持,已徵地300畝建設新校區,學院新校區位於中國重慶兩江新區航空產業園。作為園區的高端配套人才培養基地,致力於打造一所集航空、科研、飛行、服務、管理、製造為一體的職業學院,培養航空產業的實用人才,航空服務業的頂級管理服務人才以及通用航空飛行專業人才。
  • 濟南職業學院怎麼樣-濟南職業學院高考錄取分數線-中公教育院校庫
    濟南職業學院是由濟南市政府舉辦的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是山東省示範高職院校,國家級骨幹高職院校,第一批山東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工程立項建設單位。學校成立於2004年,由原濟南教育學院、濟南機械職工大學、濟南職工科技大學三所成人高校合併組建。學校有66年的高等教育辦學史和20年的高職教育辦學史,培養畢業生10餘萬人。
  • 恆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協同創新 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恆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十餘年的深度合作就是這一指導思想最好的闡釋,校企互相依賴、互相成就,成為利益和命運的共同體,為區域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公司與學校先後共建了省級企業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制定行業企業標準、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目前承擔各類研發項目18項,金額總計7312.16萬元,引領了國家乙烯副產物綜合利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公司目前是國內品種最全、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C5、C9石油樹脂生產企業之一,石油樹脂產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寧波市製造業「單項冠軍」。
  •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重慶貓山櫻博園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籤署...
    6月24日,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重慶貓山櫻博園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在江津區蔡家鎮貓山櫻博園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校企雙方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將圍繞人才交流和培養、企業營銷和推廣、科技研究和項目開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