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18日訊 東方時尚季·第20屆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定於8月29日—9月1日舉辦。
本屆時裝周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承辦,中國服裝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青島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支持,青島西海岸新區文化旅遊局、青島中紡億聯時尚產業投資集團執行,青島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紡織谷發展有限公司、青島秀尚傳媒文化有限公司、北京時尚秀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美卓創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青島秀潤商業運營有限公司、雅設美學生活館、劍橋文理和劍橋藝術青島中心、青島億樹潮流教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青島締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青島沛諾創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山東辛德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時裝周設東方時尚中心主會場和中鐵青島世界博覽城國際會議中心、紡織谷、即墨海凡易美、海信廣場、麗達購物中心、金鼎廣場、證大大拇指廣場、城陽利客來購物廣場等8個分會場,開幕式在中鐵青島世界博覽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本屆時裝周正值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20周年之際,將按照「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城市定位要求,堅持積極構建「一主多輔、多點聯動、全城時尚」的格局,突出「貼近企業、貼近行業、貼近市場」理念,以整合國際時尚產業資源、挖掘青島時尚產業潛力為動力,秉承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未來時裝設計大師的搖籃」「新銳時尚品牌的誕生地」定位,聚焦「新銳力量」主題,通過開展品牌發布、高峰論壇、體驗展銷三大核心板塊內容,打造面向全球的時尚產業開放聚合平臺,聚集產業價值鏈資源,帶動產業落位,引領時尚經濟。
(一)品牌發布。組織20-22場走秀,在5個會場舉行。其中在開幕式會場上由新加坡新銳設計師姚康庭、韓國服裝品牌EXR參加開幕首秀;在主會場由國內外新銳設計師及青島本土設計師品牌進行11場新品發布秀;舉行1場GETWO泳裝大賽壓軸秀;在紡織谷舉行2-4場室外設計師和品牌發布秀;在即墨海凡易美舉行3場童裝選品秀;在城陽利客來舉行1場新品發布秀。
(二)高峰論壇。舉辦「設計賦能商品力」論壇,邀請中外時尚行業領袖、品牌高管、專家學者齊聚青島,探討時尚產業鏈商業邏輯,共同擘畫時尚城市和產業發展新藍圖。連續四天舉辦不同主題的專場沙龍,並將沙龍與演講、藝術、音樂、表演等形式相結合,通過沉浸式會場的沙龍場景,面向B端C端打造有觀眾參與度、行業信息深度和影響力廣度的時尚觀念分享陣地。
(三)體驗展銷。在東方時尚中心舉辦原創設計交易展,拓展時尚外延提高大眾參與度,並舉辦以「軸心時代」為主題的藝術面料特裝展,啟發原創新勢力。在紡織谷舉辦第四屆谷裡國際時尚買手節、原創設計師奧萊中心藝術市集、「國潮當道」服飾文化藝術展、第三屆塗鴉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新潮時尚活動,助力時尚消費。在海信廣場、麗達購物中心、金鼎廣場、證大大拇指廣場、城陽利客來購物廣場舉辦系列促銷活動,促進市民消費。
本屆時裝周按照「統籌推進、多點布局、獨立運作」的原則,整合多方資源,推進時裝周的時尚化、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進一步突破和提升。
貼近市場和企業 打造產業轉型升級新引擎
作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推動國際時尚城建設和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本屆時裝周將緊緊圍繞中央「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戰略部署精神,突出國內市場開拓和自主品牌推廣,放大市場效應,活動範圍涵蓋西海岸新區、市南、市北、即墨、嶗山、城陽6個區市,依次將青島市重要時尚地標、重點產業區域和高端商場進行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同時,根據省委劉家義書記關於推動膠東半島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示,邀請膠東半島四市共同參與,最大限度發揮集聚效應和聯動效應,構建傳統產業創新、時尚發展的平臺,凝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強化商企互動 打造產品立體營銷新模式
本屆時裝周重視商超與企業的互動,發揮時裝周引領時尚消費的拉動效應。活動期間,海信廣場將舉辦品牌獨家快閃展及品牌系列展銷活動;金鼎廣場將舉辦大牌專享折扣和主題市集活動;證大大拇指廣場將舉辦零售外擺和城市夜生活節活動;麗達購物中心將舉辦流行服飾、運動服飾、兒童服裝促銷活動;城陽利客來購物廣場將推出會員分檔消費、滿額贈送現金券的優惠活動。同時,引入「可持續時尚」概念,打造海洋環保主題的公益彩蛋活動,邀請大眾與陳學冬、「山谷少年」一起打造公益服飾,參與公益活動。
加快互聯賦能 推動市場化運作新嘗試
本屆時裝周在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鬆的背景下,落實打造「工業網際網路之都」工作要求,加強線上線下結合辦會,線下在東方時尚中心設置5000平方米原創設計交易展區,將面料作為撬動產業的切入點,連結原創產品供應鏈及面料企業,為品牌展示和產業招商提供窗口;線上依託海凡易美鏈商平臺、美學社群電商平臺及阿里巴巴犀有面料平臺等產業鏈平臺,加強與抖音或淘寶的合作,開展網上直播、網紅帶貨等推銷活動,拓寬傳播渠道,擴大市場影響力。(本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