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芳村千年花市越發妖嬈(圖) | ||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10日14:58 金羊網-羊城晚報 |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 ||
文/本報記者 葉德時 周敏 通訊員 黎志榮 圖/本報記者 陳秋明 花地流芳氤氳古今 萬豔同輝香襲中外 金秋麗日,位於芳村區的廣州花卉博覽園內,一組大型的新建築———廣州花卉交易(拍賣)中心,在進入最後的裝飾階段,緊張地迎接下月中旬將在這裡開幕的一次國際性芬芳盛會———「2003中國廣州花卉交易會」。 電焊機的閃閃弧光,裝修工的忙碌身影,種花人的無限感慨,仿如時空交迭,在向記者訴說著一個個關於廣州的「花」的故事、「花」的歷史、「花」的文化、「花」的產業、「花」的希望……在建設文化大省的交響曲中,芳村花市構成了一節「香氣襲人」的樂章。 「廣州為何又稱『花城』?」這個問題恐怕連不少「老廣州」也答不準確。廣州每年春節的花市聞名於世,固然是「花城」的一個註解。其實,「花城」之稱謂,還要遠溯芳村「花地」的歷史。 在廣州花卉博覽園內,記者被告知,腳下的這片土地,歷史上就是花田,與芳村目前還保留著的8000畝花田一樣,泥土深處,幽幽花香已經積聚了上千年。 歷來,許多人只知「花地」而不知「芳村」,就是因為歷史上芳村一直以花聞名,以花傳世。關於芳村人一句豪語「這裡是千年花鄉」,記者搜集了幾種說法:一說為南漢時期,芳村已開始種花,距今1000多年;一說為三國吳永安年間,芳村就開始普遍種植花卉,其時羅馬商船還帶來了素馨花和茉莉花,距今已1700年;一位老人,姓曹,建區後的第一任區委書記,退休後把全部精力放在芳村文史研究上,竟然又將芳村種植花卉的歷史推至2200多年前,他遍翻史料,在著名文學家陸賈的《南越行紀》中找到印證。陸賈在文中提到,當時芳村地區已經大量種植花卉,最多的品種是馥鬱芳香的素馨花和茉莉花,婦女們用彩線穿了花心,戴在頭上,做裝飾。 芳村人種花,更愛花,芳村的文化裡怎麼也少不了那股花香。說地名,芳村有「花渡頭(運花碼頭)」、「流花橋」、「花地」;說人物,芳村有賣花女、穿花女,專業的穿花姑娘守在堤岸上,幫買花的客人,用鮮花穿成花燈、花籃、花蝴蝶、花瓔珞。 芳村有花的風俗:逢年過節,神誕廟會,民間盛行「擺花局」,又叫「鬥花局」。各個園林、花場把自己精心培育的奇花異草統統SHOW出來,供遊人觀賞、評比,優勝者可以獲得燒酒、燒豬之類的獎品。有錢人看中花草,就掏錢買回家去;沒錢的窮人也能觀賞一番,找個樂子。 芳村有花的園林:明清時代,士紳商賈在這裡建造了大批園林別墅,最著名的有所謂八大名園:紉香、留芳、醉觀、群芳、新長春、餘香、評紅、翠林,其中醉觀園遺址至今尚存。 芳村有花的詩畫:芳村群芳爭豔,樓閣齊集,文人雅士薈萃於此,或吟詩,或做畫,成立了諸多詩社、畫苑,留下了諸多詩畫佳作。康有為就在花地的康園寫了不少詩作。 芳村的花不僅傾倒了芳村人,更風靡了整個廣州城。歷史上有個習俗,每年正月初七,也就是人日,一定要到花地賞花。城內的人扶老攜幼,渡江而來,到花氣氤氳、奼紫嫣紅之鄉,盡情遊玩一日。熱鬧的景象不輸於年宵花市。 兩代種花人 眼界大不同 芳村的花出名,芳村的種花人更出名。「盆景高手」蘇倫、「盆景大師」陸學明、「園藝特級技工」梁深、「種蘭好手」區焯仔、「種菊能手」羅彬、「扎菊名家」葉志德,可謂名家輩出,數不勝數。 時代變了,芳村的花卉種植也在變,開始時種花人總是盯著「花卉研究中心」,那裡種什麼,就跟著種什麼;如今種花,花農們盯的是日本、韓國,跟的是世界潮流。從前賣花是挑著擔子到「天光墟」,如今是一車皮一車皮地發往世界各地,賺的是美元,用的是電腦。 在芳村花卉博覽園的「茂林園」,記者遇到了種花世家餘氏父子。由於從單家獨戶分散經營演變到產業化生產銷售,父子兩代人總會在經營上「鬧點分歧」。父親餘滿本是第三代傳人,兒子阿彪是現在餘家生意的掌舵人。 1979年開始,餘滿本就開始向香港出口盆栽,還多次參加過國際性的花卉園藝展覽,拿過不少獎。他說:「如今做生意不像我那個時候了。當年,我出口新加坡兩個貨櫃,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筆生意了。現在,兒子一年至少出十幾個櫃!」「我的想法和老爸不同,」阿彪挺乾脆,開門見山。阿彪高中畢業,能用外語和外國客商談生意。阿彪認為,社會發展了,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增加了,花卉生產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如今,茂林園在芳村花卉博覽園設立了門店,還在清遠、花都各地設立了多個生產基地,從事工業化的批量生產。 面對國際市場,阿彪考慮的是WTO。一方面,擔心市場開放後,荷蘭等國外生產基地的花卉產品大量湧入,另一方面,必須想方設法地對付進口國的貿易壁壘。如今,為了符合進口國的農產品要求,茂林園的一部分出口產品,要把花卉根部的泥土洗乾淨,用藥棉裹起來;還有的必須把培植土全部篩過一遍,再重新種植。 花城名片因芳村而亮麗 芳村區委書記潘瀟向記者透露,在「花博園」大沙河以西,一個130多公頃的「花文化生態旅遊區」正在規劃和開發,很快要建成花城標誌性主題公園。園內除凸顯嶺南花文化的特色外,還將引種世界各國的奇花異卉,廣大市民、遊客屆時可徜徉於荷蘭鬱金香、日本櫻花等一個個不同主題特色的風情園區中。 他說,目前芳村區內擁有的廣州花卉博覽園和嶺南花卉市場,已成為全國六成以上觀葉植物及近三成鮮切花的交易集散地。芳村在造就「花」的商機、財路的同時,還將營建碧水、藍天、綠樹、鮮花的優美生態環境,進一步塑造花城的新形象。 花,是老廣州的一張珍貴名片,如今,時代又為她注入了新的內容、新的活力。在芳村的背後,是以珠三角為主線的一條近百公裡長的花卉長廊。2萬公頃的種植面積,超30億元的年產值,越來越大的專業化生產規模,已成為廣東省農業的一項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同時,來自珠江三角洲和國內的「雲花」(雲南產)、「申花」(上海產)以及馬來西亞、日本、泰國、臺灣、荷蘭、比利時、哥倫比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花卉,也都通過廣州這個花卉集散地分流到全國各地。這張名片確實越來越亮麗了。 在採訪中,還有人向記者表達了一個期盼,就是希望不久的將來,在廣州的白鵝潭畔,又能再現「花艇」的影跡,再見少女們頸項上的花串,甚至「鬥花局」的熱鬧與繁囂。無疑,廣州花產業的新崛起,撩起了人們對花文化更多的追求,而恰恰,後者又是前者最具歷史底蘊的有力承載。 昔日賣花天光墟 今日好大交易城 芳村種花口力,賣花也口力,鼎鼎大名的「天光墟」從明代就開始有了。那時候,在芳村花地的觀音廟,黎明之前,花農們就把切花、盆花和穿制好的各種花飾運來出售。各地花販坐著小艇來採購,運到城內販賣。載著鮮花的小艇,一艘接著一艘,像載著滿船香氣四溢的雲霞,划過寬闊的白鵝潭,駛向江北鬧市。 作為廣州花卉的重要集散地,芳村花市「天光墟」的地址幾經變遷,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逐漸在珠江大橋西側形成。賣花的有芳村花農,也有從南海、順德趕來的,買花的更是各地都有。凌晨兩點多鐘就開市了,天亮時散去。有人說「要知道花卉的價格,到芳村『天光墟』就行了。」 可如今再提起芳村的花卉交易,就遠不是「天光墟」那麼簡單了。僅花卉博覽園2002年的花卉生產銷售產值就達21.5億元,園區內落戶的300多家花卉生產龍頭企業帶動了全省近8萬多畝的花卉生產規模。 芳村人還不滿足,他們的眼睛盯的是荷蘭。全世界70%的鮮花來自荷蘭。位於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每天大約有1400萬朵花以及150萬株植物在此交易,每年成交35兆朵花和37億株植物。芳村人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千年花鄉」打造成「東方阿姆斯特丹」!下月中旬,廣州花卉交易(拍賣)中心就將在這裡實現正式的花卉拍賣交易,「芳村花卉價格」將影響全國的花卉市場。在這個新落成的拍賣中心,每2秒就可以成交一筆交易,預計每年交易額將達20個億。 屆時,會員識別、產品資料、拍賣信息、成交到結算、配送等過程將全部自動化,不僅可以現場拍賣,還可進行遠程拍賣交易。荷蘭、日本及國內的臺灣、北京、上海、雲南等地的客戶,安坐家中,輕點滑鼠,就能完成拍賣了。 據介紹,這個新建成的交易(拍賣)中心,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一個花卉交易(拍賣)中心,規劃佔地33.3公頃,總投資3億元人民幣。 (金陵/編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