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鐵是擁擠的
每個人都行色匆匆
急著奔赴下一站的路程
而地鐵間的設計和意義
在早晚高峰的奔波中被忽視
...
最熟悉最日常的地方
也有這你不曾注意到的美景
北京哪站地鐵是最美地鐵?
2號線上的壁畫到底在講什麼?
地鐵站裡有哪些設計常被人們忽略?
推薦北京7個超美的車站
帶你看看不一樣的北京地鐵
北京地鐵(Beijing Subway)的第一條線路於1971年1月15日正式開通運營,使北京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城市。
截至2019年12月,北京市軌道交通路網運營線路達23條、總裡程699.3公裡、車站405座(包括換乘站62座)。
01
珠市口站
8號線 | 全國十大最美地鐵站
北京地鐵珠市口站,曾入選全國十大最美地鐵站。位處前門大街與珠市口東大街交匯處,因此也被稱為"地下中軸線"。站內以"門中觀軸"為設計理念,通過各種門的造型,體現了北京古城中軸線門多的特點。
8號線牆上藝術作品《流金歲月》,運用金線構圖的表現手法,呈現北京舊城時的生活狀態,類似紙質的線條使畫面有種"浮雕感"。
在7號線上的珠市口站,牆壁上也放置一副作品《盛世繁景》,用抽象裝飾的線條分割畫面,一個人一街景,生活的熙攘和人文積澱,都在此體現。
02
西直門站
2號線 | 走100步才能看完的壁畫
北京地鐵二號線沿原北京城池內城而建,線路東、西、北段的走向與北京二環路重合,因此老北京人對它很有感情,而西直門站作為二號線外環起止站,也是最為繁忙的車站之一。
2號線西直門地鐵站的《燕山長城圖》和《長江東去圖》兩幅壁畫氣勢恢宏,設計者張仃被稱為20世紀中國的"大美術家",從頭到尾需要走100步才能夠看完。
這也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批地鐵壁畫作品。濃縮了地上北京歷史文化和現代風貌。除了傳統的壁畫,一旁的升降臺,復古的淺綠色石磚,時光在這裡仿佛真的靜止。
03
北海北站
6號線 | 60多種石材拼成的地下北海風景
6號線是穿越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最多、範圍最廣的一條線路,也是地鐵壁畫設計的重點線路。其中的北海北站,把北海公園裡的綠色飛椽融進了地鐵站中,顏色沉穩卻又與現代化的設備彼此相應,視覺上很舒服。
6號線的壁畫著重體現了北京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並榮獲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銀獎以及第三屆全國壁畫大展的大獎。
北海北站的《北海攬勝》,採用了義大利、伊朗、西班牙、阿富汗等十幾個國家的60多種石材,壁畫五彩繽紛,將地面上的北海風光繪於牆上。
04
南鑼鼓巷站
8號線 | 少有人注意的北京老物件
南鑼鼓巷幾乎是每個來到北京的人,都會去的一條街,在這一站也處處顯著設計者的用心,站內由青黑色的石磚壘砌牆面,牆壁上展示著南鑼鼓巷的牌樓,而刷卡處被設計成房梁樣式,仔細看,上面還寫著"胡同"二字。
8號線南鑼鼓巷的裝置藝術《北京記憶》,設計者用3000多塊橙色的琉璃單元體組成老北京的人物和場景剪影。每個琉璃塊中鑲進徵集來的北京老物件兒:舊時的照片、現已少見的一分錢紙幣、曾經的糧票、小時候吃過的無花果...
多少次從這裡匆匆路過,卻很少能觀察到其中的設計和用心,了解這些屬於北京和北京人的故事。
05
雍和宮站
5號線 | 把藏佛教風格融進設計的車站
雍和宮地鐵站始建於1971年,當然完工時間要晚很多。站內立柱採用正紅色,因為加了層護欄,所以比一般站臺要高些,地下非常敞亮。
地鐵站大部分保留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築特色,5號線的站臺處設計了三排正紅色大柱子,搭配了漢白玉雕花護欄,傳統風格構造出了滿滿的東方神韻。而站內的巨幅鍍金壁畫金碧輝煌,同雍和宮的藏傳佛教文化相應。
06
東四十條站
2號線 | 傳說中的"幽靈站臺"
東四十條是有"幽靈站臺"美名的網紅車站,這站原是規劃中2號線和3號線的換乘站,2號線早已開通,但3號線至今尚在建設當中,而東四十條站從1984年建站之初,就已經預留了換乘通道,因此得名。
廳內米黃色圓柱,紫紅色水磨石地面,圓環狀的獨特吊頂,帶著2號線老線路獨特的味道。
該站臺東側牆面上是長62米的《華廈雄風》巨型陶板壁畫;西側是長70米大型陶瓷鑲嵌壁畫《走向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中間寫著"乘客止步"的通道下面,就是預留的3號線站臺,雖然久未使用,也可窺見地下濃濃的七八十年代中國國產工業和建築內飾設計的風格。
東四十條站的站臺規模宏大,曾因此登上198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的榜單,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地下建築。
07
奧林匹克公園站
8號線 | 模擬水形態的現代站臺
奧林匹克公園站在8號線,站臺吊頂以藍色金屬材料和燈具模仿水的自然形狀,與地面附近水立方遙相呼應。車站屏蔽門印滿了各種海洋動物的圖案。
乾淨的藍色搭配白色,清爽而現代化的裝飾,當年為服務奧運而建的線路,同十幾年前一樣,沒有變化。
對於北京地鐵
我們苦於早晚高峰的擁擠
依賴於它的方便快捷
伴隨著我們不斷成長
也伴隨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
///
去必經的站臺
我們知道終點在哪
卻總忽略沿途的風景
希望下一次再乘坐地鐵時
對它多一份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