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撫慰味蕾 甜甜圈的前世今生
一塊平平無奇的米黃色麵團滑入油鍋,立刻爆出滋滋啦啦的響聲,歡快地膨脹起來,變成誘人的金黃色。
剛出鍋的甜甜圈,外形圓潤討巧,油炸過的表面又能完美吸附糖霜、巧克力以及各種甜蜜的奶油醬。趁熱咬下一口,糖霜混合黃油的香氣迸發出來,麵團外脆內軟,蓬鬆中又帶點韌性,恰到好處地迎合著牙齒。那樣纏綿的口感簡直美好得猶如初戀。
美國人無疑是甜甜圈的頭號粉絲,他們擁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甜甜圈連鎖品牌Dunkin' Donuts和Krispy Kreme。不過甜甜圈的發源地並非美國,在古羅馬時期已經出現了油炸麵團的做法,這一做法傳入歐洲之後,在英國、德國、北歐等地流行開來,後來又被荷蘭人帶到美國。
甜甜圈的廣泛流行,要歸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並派遣遠徵軍赴歐洲參戰。同時,慈善組織「救世軍」徵集了一批女性志願者奔赴前線,為士兵們提供食物和基本的生活服務。為了鼓舞士氣,志願者們用簡陋的工具開始製作甜甜圈。這樣甜蜜溫暖的食物最能撫慰士兵思鄉的味蕾。而她們也因此被士兵親切地稱為「甜甜圈女孩」(Doughnut Girls)。為了紀念甜甜圈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六月的第一個星期五被定為「甜甜圈日」,並傳承至今。
身著救世軍服裝手拿甜甜圈模具的女性
1944年10月,德國亞琛大街,美國士兵從紅十字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甜甜圈
紅十字會移動俱樂部最年輕的成員凱薩琳·斯巴茨正在分發甜甜圈、咖啡、香菸和口香糖
一戰以後,甜甜圈聲名大噪,成為了當時美國最流行的甜點之一。
在1930年美國的大蕭條時期,甜甜圈以其低廉價格成為了多數人的日常食物。當時,貼心的店家時常會隨甜甜圈附上一張紙條:「As you go through life make this your goal: Watch the doughnut, not the hole.」勸告人們「盯著你的甜甜圈,而不是整天盯著它的洞。」就像樂觀主義者看到一杯半滿的水,而悲觀主義者只能看到一杯半空的水,在蕭條時期,想想「我還有個甜甜圈」,而非糾結於「我的甜甜圈缺了個洞」,顯然是更明智的生活態度。
不過,最早的甜甜圈其實並沒有洞,而是圓滾滾的一坨麵團。這樣的麵團在炸制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周邊炸過頭而中心部分還沒熟的情況,因此人們開始在麵團中切出一個洞,使其受熱更為均勻。
Doughnut Hole不過是甜甜圈切割下來的邊角料,然而有些人卻認為它比甜甜圈更加誘人
切割麵團時,切下來的小圓片總不能被浪費,扔進油鍋裡炸一炸,就成了美味的「Doughnut Hole」。它通常是呆萌的圓球狀,恰好是一口一個的大小,隨意裹上肉桂糖就可以塞進嘴裡。雖然沒有甜甜圈的華麗外表,這種油炸小球卻以其簡單純粹的味道徵服了不少人的味蕾。
貝果
甜甜圈的命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20世紀70到80年代,Bagel(貝果)在美國流行開來。它的外形類似於甜甜圈,但採取烤制而非油炸,罪惡感降低不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關注身體健康,貝果也就逐漸取代甜甜圈,成為早餐的主要選擇。
但無論如何,對高熱量的原始渴望始終根植於人類天性之中。高速發展的浪潮催生了一個全民焦慮的社會,而甜甜圈無疑是最能撫慰人心的食物之一。因此,進入21世紀後,甜甜圈的地位又悄然回歸。
製作複雜,外形精緻的可頌甜甜圈似乎更適合出現在高檔甜品店和五星酒店的餐桌上
然而,可頌甜甜圈再美味,終究少了那種隨意和親民。甜點界的風潮來了又去,甜甜圈披上色彩繽紛的花哨外衣,被擺弄成圓的扁的長的方的各種形狀,或者被一切兩半,夾入各種奶油、果醬甚至是芝士、培根,變著花樣吸引人們的眼球。然而我所熱愛的始終是軟綿綿胖乎乎的傳統甜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