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乃孔夫子、孔聖人是也。但當眾罵大街的孔子,一句髒話可以流傳千年,最後竟然成了至聖名言,你們可曾聽過?
提起孔子弟子三千,我們會想到七十二賢。在我看來有這樣一位聖明淵博的老師教導,座下的弟子不更該積極上進,勤思好問嗎?
不,有這樣一個人,有幸得孔子的口吐芬芳。他腦子超級靈活,口齒伶俐,特立獨行。
這樣的學生哪個老師不喜歡,孔子也不例外,他對這個學生寄予厚望,覺得他假如能潛心學習,肯定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但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實,這位引得孔子恨鐵不成鋼出口罵人的弟子宰予登場了。
下面請欣賞他的高光時刻:一日,孔子想考考宰予,便問他你對父母離世守孝三年有啥看法。
我猜大多數人會從一些前人古言中找事例,然後再子曰這樣做怎麼怎麼好。
嘿,也許情商高的弟子猜到了老師的用意,甚至大致猜到老師的看法,然後小小迎合老師,得到老師青眼相待。形式嗎,人情世故呀,咱要知道。
嘿,但這宰予他典型的智商高,但情商我覺得不咋地,他的腦迴路不同於一般人,直接就說自己反對三年的時間用以守孝。
孔子一聽,也不怎麼高興,那不是直接拆臺嗎,但為人老師,還是要問問學生的真正想法。
宰予的解釋:老師,三年時間可以發生很多事,也會耽誤很多事,時間太長並沒有啥好處。他還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表面的孝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也不是簡單的表面形式來展示的。其實現實中,這樣的事情哪裡少呢!
但要知道:在古代,忠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按照禮儀,父母去世,兒子應該回鄉守喪三年,如果未滿三年,就會被認為是不孝。
對於孔子來說,不遵守最基本的禮儀就是個不仁不義的人,不配稱為是君子。所以你有沒有了解到什麼?
但身為三千弟子的老師,孔子他老人家心態不好也得好,學生糟心的時候,拍拍胸膛,明天還是需要服務的一天。
你可以不同意我,但不能不尊重甚至忽視我,宰予小劇場又雙叒叕發生了一件事。
明媚的陽光照進芬芳撲鼻的杏壇,孔子盡責的教導著一個個潛心受學的弟子。摸一摸自己的鬍鬚,對這個學生說一句『吾與點也』。皺一皺眉頭,因人而異的說著不同的教導的話。
但陽光照進的歷史,不只是孔子,還有缺席的宰予。孔子疑惑這個聰慧的學生去了哪裡,便派學生去尋。
結果回來的人說著宰予還在床上呼呼大睡,一『還』字,我知道宰予要出事。孔子得知後,當然非常生氣,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似箭的道理,宰予真是白學了。
但孔子為人師以德育人,有著超高的自我修養之術,身為君子,他努力控制內心的怒氣,該忍得要忍著,他忍了。只能對宰予無奈的說了一句: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如果一天,有老師這樣講,那就是在告訴你。你這腐爛的木頭,已經沒必要雕刻,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此外也不知道還能罵什麼。
嘿,對於孔子來說,他實在容忍不了宰予公開翹課,虛度光陰。孔夫子是真是被氣壞了,這樣一句『朽木不可雕也』被弟子們老老實實收錄進了「金句大全」。
孔子他老人家也沒想到自己批評宰予的一句話竟然傳到了現在。以後學生們再聽到這句話會想起當時的宰予小劇場吧,有著聖人光環加持的一句話,其實有很多韻味的。
千年尚且彈指一揮間,不注意,不珍惜,你的一輩子更會光速似的流逝。再也聽不到那一句曾含著關心最後帶著遺恨的『朽木不可雕也』。
嘿,珍惜當前,比什麼都有必要。
宰予小劇場:宰予這個人有點不愛死讀書,他對於讀書沒多大興趣,所以因此常挨孔子說教。但他獨立思考、絕能言善辯,是少數的愛正面剛孔子學說的弟子,其實這種質疑精神挺值得現代的孩子們學習的。
在孔子死後,恰恰就是這個『壞』學生,在一片對孔子的質疑聲中為老師辯護:
「我的老師比堯舜還要偉大!」
其實他愛自己的老師,正如兩人分離後孔子晚年思念他一樣。
宰予是「孔門十三賢」之一,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沂公」,後改稱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予」。
這就是那個讓孔子喜愛卻又頭疼的弟子,在歷史中,依舊鮮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