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中國人的年,不到元宵節不算過完年。首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活動在全世界華人社會有悠久歷史,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華人傳統會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亦是春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所以也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為天官大帝(民間相傳即為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生查子
[宋]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青玉案之元夕
[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十五夜觀燈
[唐] 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元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節的歷史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乙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習俗。
也有說法是,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隋朝初年,元宵節完全形成。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 南宋李嵩《觀燈圖》
明清之際,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活動也日益多元化:吃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是元宵節三大主軸。遊行活動中分為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抬閣等傳統藝術表演。放煙花是元宵節的高潮。
△ 明代元宵節宮中張燈結彩,《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 宮中雜技表演,《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 宮中掛上各式花燈,下面有雜技表演,《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 宮中擺賣的貨郎,小孩提花燈,《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 宮中擺賣的貨郎,小孩提花燈,《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謂之「上節日」,初八夜謂之「上節暝」,宣告燈節的開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 晚明繪畫《上元燈彩圖》描繪當時南京元宵節人們觀燈的熱鬧景象
清朝的元宵節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明代宮廷也會張燈結彩,並模仿民間習俗,在宮內設置市集,有雜技、百戲等遊藝表演,宮中各人放煙花,燃爆竹,小孩提花燈。
清代元宵節景象
△ 清代佚名畫作《乾隆帝元宵行樂圖》
清代畫家丁觀鵬的《太平春市圖》,描繪出清人想像中的明代元宵節景象,有猴戲表演、跑旱船、傀儡戲等遊藝活動,又有賣面具的小販、拉花燈小孩、提花燈的人,還有盲眼算命先生。
常見習俗
元宵節具體發展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有些習俗見於多個地區。
【燈火相關】
華人元宵節延續了初期與燈火相關的習俗,如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見於多個地區。西南地區有燃篝火的習俗。在中國南方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話、馬祖話(福州話)、圍頭話(粵語)中「燈」和「丁」諧音,元宵點燈意寓添丁,故客家人、福建、潮汕、臺灣、廣東和香港地區人認為元宵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掛燈籠。俗稱「開燈」。也有些地方是小孩提燈籠、玩煙花等。除了紙紮燈籠外,有些地區還會用蘿蔔製成蘿蔔燈。
△ 南京夫子廟在元宵節期間舉辦的金陵燈會
大抵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而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但在臺灣,中國情人節指七夕。
【鬧社火】
鬧社火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鬧社火除了燃燈火,還有各種民俗表演。社火是中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
在中國西北,每年春節,各鄉村群眾自發組織各種社火活動。社火規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鑼鼓手,舞獅等等。群眾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隊伍,並贈予菸酒等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 水彩畫《娘子關董寨社火》,宮來祥繪製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起源於中國上古祭祀活動。中國宋代詩人陸遊在《遊山西村》中寫道: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可見其延綿之久。
【走橋】
元宵走橋的習俗見於各地,又稱踩橋、踏橋、過吉祥橋、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等,祈求健康。
△ 晚明南京的元宵走橋景象
廣東佛山將走橋形容為「行通濟,無贔屓」。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不會犯愁。
【偷青】
在廣東、臺灣農村有「偷青」的習俗,廣東是偷菜,臺灣是偷蔥。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青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臺灣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灣話發音)。
【迎紫姑】
有些地區會在元宵節拜祭紫姑,稱為迎紫姑。紫姑,又作廁姑、戚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屎坑三姑等,是華人民間信仰的廁神。
【食品】
元宵、湯圓是華人元宵節的代表食品,其雛形為唐代的面繭和焦撰。面繭是一種外形似繭的一種麵食,而焦撰則是烤餅的一種,吃時會和糖一起放在湯裡吃。這些食品都呈圓形,是代表月亮,有著祭月、賞月的含義。
根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記載,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也就是認為北方所稱的元宵就是南方所稱的湯圓。
但在當代中國部分地區(如北京市)的市井語言中,對元宵和湯圓有約定俗成的區分:
元宵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湯圓的餡料有素有葷;
元宵餡料先切成小塊後蘸水沾上糯米粉而成;湯圓乃將糯米粉和好成皮將餡包入;
元宵皮薄,煮時皮才吸收水分變糊;湯圓餡含水量比元宵多,溼糯米粉粘性極強;
元宵一般為元宵節北方的年節食品;湯圓是每年南方冬至食用。
今天推文的最後,我們分享全圖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這幅畫是明代佚名畫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於1966年在中國江蘇省蘇州市虎丘鄉的新莊出土,現藏於國家博物館。這幅宮廷畫反映了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明憲宗朱見深元宵節當天在內廷觀燈、看戲、放爆竹行樂的熱鬧場面,是一幅反映宮廷生活的風俗畫。
△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