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奧古斯都統治羅馬帝國時期採取的「守成」戰略

2020-12-09 青樓大茶壺

相比共和國時期的大舉擴張,羅馬帝國的擴張進程明顯減緩,同時有著封閉的傾向;這主要是由於以奧古斯都為代表的帝國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採取了防禦性的戰略,也可稱之為"守成"戰略重點維護帝國境內的安定。在帝國早期,這一戰略有助於帝國的穩步發展;但這一發展戰略終究不能長久推行,後來又成為羅馬帝國混亂和衰落的重要原因!

一、"守成"戰略的背景:羅馬擴張進程受阻

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奉行積極擴張理念,布頓通過對外徵服壯大自身實力,強大的軍隊也為羅馬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保證。共和國先是實現了義大利半島的統一,然後通過馬其頓戰爭控制希臘、通過布匿戰爭擊敗迦太基,並進一步發動對外戰爭,,最終成為橫跨三洲的霸主,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

但是,長期的對外擴張,也導致一些將領依靠軍功迅速崛起,甚至幹預政權:到了共和國末期,凱撒、克拉蘇等人通過軍事遠徵的勝利,積累地位和實力,相互爭權奪利,引發了長期的內戰,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同時,隨著羅馬邊界的擴大,治理邊疆地區的花費也大量增加,再加上周邊民族勢力的統合和增強,使得羅馬擴張日益艱難。

羅馬帝國疆域

在公元前27年,屋大維打敗群雄,改稱奧古斯都,終結了共和制,建立起羅馬帝國。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稱:"羅馬帝國疆域西到大西洋、北至萊茵河和多瑙河、東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南到達阿拉伯和阿非利加的沙漠,把大自然的地理限制當作永久的防線和邊界。"而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成為了擺在奧古斯都面前的現實問題。一方面,經歷了長期的大規模戰亂,羅馬人民渴望著和平;另一方面,奧古斯都推行專制統治,不能忍受再有將領憑藉戰功建立勢力、威脅其統治。很明顯,奧古斯都必須對羅馬現有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革,以更好地維護其統治和社會安定。

奧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

二、"守成"戰略的具體表現

因此,為避免頻繁的戰爭,奧古斯都不再將重點放在大規模的擴張和徵服,實際上採取了一種防禦或"守成"的戰略,重點放在帝國現有行省的治理。他在遺囑中也告誡後人"不要試圖通過新的戰爭擴大羅馬帝國的疆域";這正反映了奧古斯都把精力更多放在內政和鞏固帝制方面的思想。

當然,奧古斯都也沒有完全迴避對"蠻族"的戰爭,例如公元9年的條頓堡森林戰役和公元16年的安格裡瓦爾瓦戰役,並攫取了大量土地;但總體上看,羅馬帝國對於內政治理、平定國內叛亂的重視程度要遠遠蓋過對外擴張。後來的幾位羅馬統治者,基本延續了這一戰略。在之後一百多年時間內,羅馬帝國除了徵服不列顛的戰事,除圖拉真時代的大舉徵伐之外,基本沒有進行較大的擴張性戰爭,疆域與奧古斯都時代相差無幾,甚至出現了放棄新徵服土地的情況。對羅馬統治者功績的歌頌也主要在於文化等方面,而非軍事成就。

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帝國大敗,也促使統治者反思和改變擴張戰略

同時,為了鞏固邊疆,防止周邊民族勢力輕易進入羅馬,奧古斯都制定了一整套加強帝國統治的配套措施。首先,對羅馬公民權進行了嚴格限制,只允許羅馬公民進入軍隊(這一規定在日後有所鬆動);並制定法令阻止大規模釋放外族奴隸。其次,他派遣羅馬公民在邊疆地區開拓殖民地,強化地方統治,嚴防境外民族大規模湧入帝國境內。奧古斯都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維繫羅馬公民對被徵服者的統治,並減少與外族的矛盾和衝突。

三、評價與小結

可以看出,奧古斯都既鞏固邊界、減少擴張,又嚴格限制羅馬公民權的政策,實際上是想在將羅馬帝國置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內,以減少內亂,維繫羅馬帝國統治,並使之在和平中得以發展。在這一情況下,羅馬帝國內的人民和周邊民族基本處於獨立發展的狀態,在之後近二百年的時間內,羅馬帝國也保持了相對穩定,迎來了長期的繁榮發展,也即所謂的"羅馬和平"。

然而,這樣的防禦戰略恰似我國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終究不能長久持續,也不可能阻擋羅馬帝國與周邊民族交流加深的大趨勢;另一方面,擴張速度減緩的羅馬帝國尚武精神減弱,軍事實力下降,面對與周邊民族之間的衝突,早期的羅馬帝國還可以通過分化部族力量進行壓制,但終究難以維持,邊境防禦力量也在不斷減弱。等到了3世紀左右,羅馬帝國內部陷入混亂,周邊民族湧入羅馬帝國,而帝國並未對如此大規模的民族交流做好準備,為後來的衰敗滅亡埋下了伏筆。

相關焦點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奧古斯都屋大維4
    奴隸大眾始終是羅馬奴隸主國家加以嚴厲統治和殘酷鎮壓的主要對象,帝國時期更變本加厲。在內戰臨近結束時,屋大維就曾經密令各地軍隊清除在內戰時期加入軍隊的逃亡奴隸。」這些奴隸在同一天內都被逮捕,送往羅馬,屋大維把這些奴隸交還他們的羅馬主人或義大利主人,或這些奴隸主的繼承人。他也把西西里奴隸主的奴隸交還。他把那些沒有人認領的奴隸,在他們原來逃亡的城市裡處以死刑」。
  • 世界歷史: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文藝發展的黃金時代
    百家原創作者:斯年觀歷史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藝術作品,今天和小編來看看奧古斯都時期的藝術,如果和平與安定比戰爭更有利於文學與藝術的產生,那麼戰爭與深廣的社會動亂,便為思想的植物翻起了土壤,滋潤了和平時期成熟的種子。
  • 通往神明的階梯,淺析埃及方尖碑在奧古斯都時期的權利表達
    卡納克神廟前的埃及方尖碑在公元前30年,後三頭同盟中的屋大維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成功徵服了埃及的託勒密王朝,使得埃及併入了羅馬帝國當中。等到羅馬帝國建立起來之後,奧古斯都掌握了國家的權力使得政治相對穩定了下來,面對羅馬人的和平繁榮的期待,奧古斯都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原來埃及的方尖碑轉移到羅馬本土上來,用一個具體的建築形象來展現羅馬已經擁有了一個新的未來。
  • 奧古斯都背後的女人:著名的「第一夫人」,羅馬帝國有她一半功勞
    她享有的年歲在上古時期內可以算是是比較長的了。更令人尊敬的是,她是羅馬帝國的創始者凱撒·奧古斯都的妻子,還是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比略的母親。在那個男性專權的年代,一個女人如果想享有政治話語權,是勢必要成為男人的附庸、接受男人的左右的。可莉薇婭卻絕非如此。她憑藉著自己的能力,長期以來為奧古斯都提供溫暖的陪伴和貼心的建議。
  • 奧古斯都 凱撒開創了羅馬的黃金時代
    但是公元前30年,在經歷了多年內戰和共和政體在羅馬遭到明顯失敗以後,大多數羅馬人願意接受一位仁慈的專制君主,只要他表面上繼續實行民主統治就行。雖然奧克塔維安在登上權力頂座的鬥爭中殘酷無情,但是一當地位鞏固,他就採取出人意外的和解態度。公元前27年,為了穩定元老院議員的情緒,他宣布要恢復共和國,主動辭去了自己所有的政治職務。
  • 從元首政制到王朝統治: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徑考察
    他對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三卷本的《羅馬公法》(R?misches Staatsrecht)中。蒙森將奧古斯都開創的元首政制視作羅馬歷史上的一個新紀元。他認為,一方面,自奧古斯都時代以來,元首成為了羅馬的新領袖;另一方面,與共和國時期相比,羅馬帝國元老院在政治、外交等領域的職能並未衰減。從表面上看,內戰結束後,羅馬(res publica)處在由元首和元老院共治的模式之下。
  • 凱撒養子屋大維何以統治羅馬帝國達半個世紀之久?
    然而,正是這個弱不禁風、貌不驚人的人年紀輕輕就爬上了權力的巔峰,統治羅馬帝國達半個世紀之久。 年少得志 屋大維(公元前 63—公元14年)的父親曾是元老院的元老,母親是愷撒的外甥女。
  • 羅馬帝國的統治:前期政治,元首制
    到共和時期,執政官、獨裁官、司法官及其他依法掌握軍政大權的長官才有這種權力。這是一種比較廣泛、獨立、不受幹預的權力。從蘇拉、愷撤到屋大維,他們以各種方式終於獲得這種最高權力,成為軍事獨裁者。按照羅馬共和時期的習慣,凡是軍隊統帥在一次決定性的會戰中取得勝利後,由他的士兵用這個稱號稱呼他的時候,他就可以在自己的名字後邊加上.ImPerafor」這個稱號。但這個稱號只能用到卸任或舉行凱旋的時候為止。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但凱撒不久以後就遭到了來自元老院的反對派們的刺殺,羅馬帝國未能在凱撒統治時期建立起來。之後屋大維將雷必達踢出權力圈,並且和安東尼兵戎相見,最後獲得了勝利,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真正進入了元首制的帝國時期,他本人也被稱為"奧古斯都"(神聖偉大),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奧古斯都大帝。這就是羅馬帝國的由來。
  • 世界文化史:戴克里先統治羅馬帝國後,君士坦丁堡的統治有何改變
    百家原創作者:盼曉談歷史隨著伊利裡亞的奧列良努斯(270~275年)上臺之後,採取了大量吸收蠻族進入羅馬軍隊的做法,開始了消除內亂,恢復統一的歷程,而這一歷程的完成,羅馬進入新一期的發展階段,則是以另一位重要人物—戴克里先的上臺為標誌的。
  • 鷹旗之墜:羅馬帝國的毀滅,從奧古斯都屋大維到拉文納
    在奧古斯都治世之下,羅馬實現了"Pax Romana"(羅馬治下的和平),屋大維時期達到了帝國的鼎盛時期,富饒,繁榮,這一時期穿著環片甲的羅馬軍團士兵成為了後世中最經典的形象。在軍團的保護下,羅馬帝國內部的貿易,水運,道路建設得以興盛,古典經濟在勞動分工模型下蓬勃發展。地中海成為了"Mare nostrum"(我們的海,即羅馬人的小小澡盆)。整個地中海世界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繁榮昌盛,這也是為什麼文藝復興期間社會學家會把羅馬政體作為模仿對象。
  • 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時期,政治與文化的整體情況如何?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疆域 在對外方面,則以推行擴張保證帝國和平,使他統治時的羅馬帝國版圖擴至最大範圍,西部以多年艱巨的達西亞(今羅馬尼亞)戰爭獲得多瑙河邊的廣大土地經他的奔走提倡,帝國各行省的建設有更上一層樓的發展;首都羅馬尤添光彩,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的建築藝術和工程技術皆達鼎盛水平。
  • 羅馬帝國克勞狄王朝及弗拉維王朝時期,政治與文化的整體情況
    引言奧古斯都建立的羅馬帝國,一直存在到公元476年。在文化史上,這五百餘年的帝國階段一般可劃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奧古斯都統治的41年,因為它在承先啟後、創樹示範方面都有突出作用,通常單列為「奧古斯都時代」,可與希臘文化史上的「伯裡克利時代」並稱。
  • 凱撒大帝成就了羅馬帝國?二月為什麼只有28天?
    提起凱撒不得不說的這個名字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凱撒是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即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以卓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另一個是名字凱撒是一個官銜,在羅馬帝國時期,「凱撒」這個官位是指副皇帝。正皇帝會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 奧古斯都時期行省政策探討
    概括起來,羅馬共和時期行省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缺陷:第一,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疆界概念,以致沒有形成行省管理的系統化和制度化。第二,沒有由職業士兵組成的常備軍駐守邊疆和行省,「將無常兵,兵無常將」。第三,行省總督任命不夠科學,比較隨意,常使得無能之輩掌握行省大權。第四,中央政府缺乏對海外代理人的監控,導致不法事件叢出。
  • 陳瑩:希臘史系列第十講《羅馬統治時期的希臘》
    苦難與榮耀,輝煌與超越——陳瑩博士談羅馬統治時代的希臘    希臘化之後,羅馬帝國的版圖中,希臘是否真的衰落?是否真的黑暗、貧窮而且一蹶不振?古典作家,古典學家,以及大多數歷史學家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肯定而且感傷。
  • 環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為何最終要和基督教達成和解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的頭銜,從此羅馬由共和國時期進入了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1世紀初,屋大維病死,由提比略繼位,羅馬帝國正式進入王朝統治時期。大概也是在這一階段,早期基督教開始產生。 基督教的產生和羅馬帝國的徵服有很大的關係,當羅馬軍隊佔領巴勒斯坦後,由於採取了比較殘暴的統治,因此引發了巴勒斯坦人的多次起義。但是此時羅馬軍隊十分強大,起義都被強有力地鎮壓下去。
  • 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里先在帝國朝廷中樞排擠元老院和貴族勢力,強化君主中央集權;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卻採取了較為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公元286年戴克里先任命其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正皇帝),兩人成為共治者。293年又任命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裡烏斯兩位年輕軍官為凱撒(副皇帝)。他本人駐守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統治色雷斯、亞洲諸省、埃及和昔蘭尼加。
  •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當時的羅馬帝國,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 歐洲權杖史:從奧古斯都權杖到「法西斯」束棒
    早在埃及早王朝時期,埃及王室就已經利用名為「沃斯(Was)」的權杖來指代其權威了。沃斯杖形制細長,約一人高,杖首為古埃及神話中戰神賽特動物形態的頭部,杖尾為叉形。「沃斯」在古埃及語中本意為「權力、統治」,故而沃斯杖也完全擔得起「權杖」之名。在古埃及的莎草紙和壁畫中,沃斯杖在神、王室成員、祭司階層手中極為常見,幾乎達到「人手一根」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