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
這次出發來到了秦皇島,有幸遊了天下第一關一山海關,登上了長城。讀著這厚厚的一本書,翻閱著這永遠翻不完的畫卷:那巍峨雄壯的、連綿起伏的長城:那青磚樓閣,飛簷重疊的古建築;那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妙品佳作:那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那皇親貴族到此所發的感慨;那領兵盤營的將軍英姿....給後人留下的是什麼?我們懷念過去,面對現實,怎能不揪心自問:你到了長城便是好漢了?
這是我第一次到山海關的感慨。
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約15公裡處,明朝洪武14年(1381年),大將徐達在此構築長城,建關設衛。因關在山與海之間,故得山海關之名。山海關地勢險要,北依燕山,南臨勃海,是東北、華北間咽喉要衝,為歷史上兵家必奪之地。故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的說法。明長城從山海關南面海濱的老龍頭,經山海關蜿蜒越群山之巔向北伸展,關城有四個城門,其中氣魄最大,保存最好的是鎮東門,也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關」。
過去許多人都認為山海關是長城東端起點,其實不然。秦朝時,長城的起點遠在更東的碣石山,明朝初期,山海關外的長城,東端一直延伸到鴨綠江。因明代關外長城,大多是土石壘成,後牆倒土塌。因到了近代,人們往往把山海關看作是長城東端的起點。
山海關,已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重點風景名勝區。我們來到山海關前,確給人不同凡響的感覺:那萬裡長城,沿燕山山脈蜿蜒而下,經過角山,在這裡入海。雄偉的「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在長城之上,如虎踞龍盤之式。俯視著海口要寨之地。
「天下第一關」城樓,實為箭樓形式,整個建築分兩層,下部城臺呈長方形,長約40多米,寬約30米,城臺建築敦實雄厚。城臺下有大門,可關可閉。城臺上高聳著兩層座東面西的箭樓,其建築為歇山重簷頂,頂脊雙吻對稱,下為磚木結構,四角飛簷上吊以形態各異的春獸,其造型古樸、雄偉、莊重。最引人注目的是城樓上層屋簷下,懸有「天下第一關」匾額一塊。此匾額布局章法得當,筆力深厚,為該城樓增添了威嚴和光輝。據傳此五字是明代進士肖顯所書。
登上第一關城樓,南望勃海,煙波浩渺;北望長城,壁壘森嚴,我們由衷地感到此樓的威攝力。
城樓上有古兵器展。看了兵器,使我們對山海關的軍事地位有了更多的了解:明朝嘉靖3年(1524年)陸雄、李貞的農民起義,攻破此關,宋將王冕被梟首示眾,明未崇禎17年(1644)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下明王朝首都北京,揮師北上,直抵山海關城下,攻破關城指日可待,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引多爾袞領兵入關,從此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的統治。1922年直、奉兩系軍閥又在這裡大戰,1937年日寇侵佔我東北後,又侵入華北,山海關淪為日寇統治。 1948年12月5日,山海關得到了解放。
使人傷心的古蹟還有姜女廟。她位於山海關東約13公裡處望夫石村鳳凰山上。孟姜女的故事,已列入我國三大民間傳說之一,在中國幾乎是孺婦皆知。「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這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孟姜女廟題撰的對聯。
我們從天下第一關下來,又開車遊了山海關城。山海關城呈方形,周長約4公裡,四周城牆高10多米,厚約7米,有城門四個:北門稱威遠,南門稱望洋,西門稱迎思,東門稱鎮東,在東西城門之外,還設一個小城圈,俗稱羅城。翼城北部與長城相聯,南部與入海的石城相接。據傳石城是萬曆7年(1579)戚繼光駐防時,用花崗石築成,高10米,長近20米,入海處俗稱老龍頭,距城關約4公裡。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明代城牆建築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基本保持原樣,別有特色的四合院民宅,顯得典雅古樸。
山海關,不愧「天下第一關」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