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稱霸」 |
法制晚報12月26日報導 (記者 許思鑑 王磊)臺灣本土電視劇低迷,內地古裝劇搶灘市場。
2015年臺灣電視劇收視數據統計(全部完結劇)今日最新出爐,第一位被內地古裝劇《武媚娘傳奇》佔據,這份榜單前十名中內地劇佔據三席。
今年有14部內地電視劇登陸寶島,其中有9部收視率超過1%,這些題材無一例外都是古裝劇。
《法制晚報》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內地古裝劇能夠在臺灣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內地古裝劇對於臺灣電視劇市場起到補充作用,另一方面是臺灣拍攝大製作劇集已經遇到瓶頸,瓶頸的根源來自於資金的缺少導致的製作精度不夠和人才的流失。
·市場現象·
《武媚娘傳奇》居2015年臺灣收視率冠軍
儘管目前今年臺灣電視劇市場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嫁妝》依然在熱播當中,但今年臺灣電視劇市場的收視率格局已經基本落定,以往幾乎無緣收視率高點的內地電視劇史無前例地有三部殺入收視率前十,分別是《武媚娘傳奇》、《神鵰俠侶》和《天天有喜》。
根據目前2015年已經完結的電視劇收視率統計,《武媚娘傳奇》以2.240%的平均收視率位居第一位,這一成績基本可以保證在今年臺灣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上位居前兩位。此外,於正的電視劇《神鵰俠侶》雖然爭議頗多,但也以1.680%的收視率躋身第六位。
根據臺灣媒體統計,目前仍有多部內地劇在臺灣電視市場上播出。晚間黃金時段播出的就有《水滸傳》、《鹿鼎記》、《少年四大名捕》、《琅琊榜》和《花千骨》五部。除已經第三輪播出的《水滸傳》以外的四部劇集單周收視率都在1%以上,五部電視劇平均收視率也在1%以上,平均收視率已經達到1.39%的《琅琊榜》和剛剛在臺灣開播的《花千骨》都有望延續熱度,殺入年度收視率前十名。
在最新的臺灣在播劇收視率周排行榜中,除《水滸傳》外的四部在播劇集均殺入單周前十名。
臺灣媒體表示,今年臺灣電視劇總收視率排名前十名中,內地劇集數量將至少有三部,甚至有望佔據半壁江山。
9部破1%
內地劇均為古裝題材
根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今年臺灣電視劇市場引進的內地劇集達到了14部之多,數量雖未達到歷史最高值,但是收視率表現已經達到歷史之最。
根據記者統計,2015年內地劇在臺灣市場有9部收視率破1%,比2014年的2部多出了7部,也比歷史最高值2013年的6部大大增多。
而今年在臺灣電視劇市場播出的9部破1%內地劇無一例外都是古裝劇。
·原因剖析·
內地劇價格便宜 「擠走」韓劇
在製作方面,大陸電視劇只需要一個重新配音即可播出,同時也有部分古裝劇可以做到零修改就播出。導演尤小剛透露,內地劇增溫,價格和劇型是重要因素。
據悉,這兩年韓劇價格居高,長篇韓劇一集兩萬五美金(合約人民幣15萬),而內地電視劇均價僅三千美元(約合人民幣1.8萬人民幣),不僅如此,隨著內地電視劇的製作水準增長,電視劇的版權費水漲船高,同時也出現搶手現象。
從7月底開始,臺灣8點檔陸續有多部大陸電視劇於暑期播映,現階段熱播的電視劇是《花千骨》,為了配合他的播出電視臺更砸下300萬元新臺幣作為宣傳費用,由此可見臺灣對內地劇的重視。
古裝題材補充臺灣市場
除了價格便宜,內地劇在類型上也佔優勢。臺灣包括民視、臺視、華視、中視構成「四國爭霸」,再加上有三立、八大、TVBS這些有線強臺,收視競爭非常激烈。而近幾年,臺灣電視劇市場越發單一化,臺劇開始呈現兩極化趨勢,要麼是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追捧的偶像劇,要麼就是45歲以上中年婦女愛看的閩南語長劇,灑狗血的婆媽劇情可以拖到幾百甚至上千集,值得一提的是,臺灣電視劇市場唯有閩南語劇依舊保持著本土原創的製作,且市場過於單一,並沒有撼動其本土地位。
而內地電視劇相比之前進步神速,古裝劇、歷史劇、現實題材劇類型化增多,電視劇品質也不斷提高。
製作環節低迷「缺錢」是根本
多年來,臺灣電視人總豎起所謂「本土」旗幟,但「本土」戲難有海外市場,惡性循環下只得緊縮製作成本,讓製作環境每況愈下。
電視劇發行人許可分析,臺劇低迷的根源還是一個「錢」字:「經費日益縮減,沒有錢,怎麼實現製作的理想?」臺灣製作人邱婉君告訴記者,臺劇都不敢出現什麼大場面,如果有CG技術的話又都耗費不菲,很多劇硬著頭皮拍下來,至今未能收回成本。她直言:「很多臺灣電視人選擇拍電影或者進軍內地,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資源來完成他們拍片的夢想,沒有人想拍爛片。」
於正曾表示過:「內地電視劇蓬勃發展,一集一小時的製作費,約在五十萬人民幣左右(約兩百萬臺幣,如果是大製作的戲,則無上限);而臺灣,一集九十分鐘的戲,能有百萬臺幣已屬不錯。」
除了資金缺乏之外,在臺灣製作影視劇硬體缺乏,張雅為記者分析,內地有許許多多的影視城可以提供場景。別的不說,單單央視一家電視臺就擁有四大影視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影視城。例如浙江橫店影視城、象山影視城,這在臺灣是不能想像的。
人才稀缺集體「北上」
電視劇資深宣傳張雅分析,自新世紀以來,受內地日漸崛起的電視劇勢力影響,臺灣劇集的賣方市場漸漸沒落,大批資深電視工作者、演員遠赴內地淘金。
除了青春偶像劇與操著方言的鄉土劇仍舊能夠保證市場外,曾經盛極一時的臺灣電視劇產業終於開始走下坡路。
近年來臺灣的製作公司不再拍攝「正常」的電視劇,導致一大批在90年代中期走紅的臺灣演員,由於年齡的問題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要麼在偶像劇裡「淪落」為男主角的爸爸,要麼降價去演說閩南語的長壽劇。
不光是演員如此,製作人也是如此。在臺灣取得歷史偶像劇收視率前十的導演陳銘章、劉俊傑、瞿友寧、王明臺、陳玉珊、蔡嶽勳等八位導演及製作人中,2013年之後在臺灣有電視劇作品推出的只有奉獻了《兩個爸爸》的劉俊傑和貢獻了《你照亮我星球》的瞿友寧,而且在2014年和2015年,這幾位導演在臺灣市場均沒有作品推出,反而在內地市場推出了共計11部全新電視劇。
本版文/記者 許思鑑 王磊 製圖/廖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