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一甲子,弦歌兩世紀。2016年8月,一尊精美的「華東航空學院辦學紀念」碑石在美麗的南京衛崗落成揭幕。這裡,曾是新中國首批設立的航空高等學府「華東航空學院」所在之地。華東航空學院(以下簡稱「華航」),是現在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之一。而2016年,也是華航慷慨西遷至陝西西安的60周年。
「建設大西北,振興新中國的航空事業!」60年前,五千多名華航師生響應黨的號召,肩負神聖使命,告別南京,義無反顧奔赴條件艱苦的大西北,壯懷激烈、蓽路藍縷,創造了新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偉大的「西遷」。
華航創建
為新中國航空高等教育開路奠基
華航是1952年,新中國首次院系調整時,由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三校的航空工程系合併成立。
華航的教師隊伍中,國家首批定級為一、二級教授的有範緒箕、季文美、王宏基、許玉贊、黃玉珊、謝安祜、王培生、胡沛泉、曹鶴蓀、梁守槃等10位,他們都是早年留學海外,在各自學術領域中有很深造詣並在國內外航空教育科技界享有盛名的著名學者。教授中還有留學海外攻讀航空工程的先驅、中國航空史的奠基人姜長英,我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學科奠基人楊彭基,直升機專業創始人許俠農及著名數學家孫增光等。此外,還擁有戴昌暉、陳士櫓、王適存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華航前輩學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幾十年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西工大人。
華航精英光耀史冊。以權威的中國首部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1985)入選的人物條目為例,除華東航空學院教授季文美、黃玉珊、王宏基、楊彭基(4位西遷)、範緒箕、曹鶴蓀、梁守槃(3位在西遷前調離)7位外,還有各屆校友徐昌裕、黃志千、徐舜壽、張阿舟、陸孝彭、虞光裕、馬明德、羅時鈞、莊逢甘等共17位,佔國內航空航天教育家、科技專家入選全書人物總數38人的45%。另有9人獲院士或雙院士稱號。
華航的新生入學通知書上,第一句話便是「你志願獻身祖國航空事業的理想實現了,我們特向你報喜」。入學後,校園裡隨處都能看到「獻身祖國航空事業」的醒目橫幅及標語,洋溢著濃厚的為新中國航空事業而學習、終生獻給航空事業的時代氣氛。華航的學子們以能夠獻身航空、獻身國防感到無比自豪。
——「航空報國」成為華航人的共同信念和最高追求。
華航西遷到西工大創建
西遷精神根植古都永放光芒
華航西遷是國家的戰略舉措,更是華航人偉大愛國精神的彰顯。
1954年,國家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建設大西北的需要,做出了沿海工廠、學校內遷的戰略決策。時任華航院長壽松濤高瞻遠矚、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以非凡膽識和偉大氣魄主動請纓西遷。1955年6月8日,國家正式批准華東航空學院內遷西安。
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那是一段恆久的佳話。那更是一個偉大的壯舉!
1956年8月,華航人高擎西遷大旗,以壽松濤院長為首的華航全體師生員工約5000人,毅然揮別紫金山麓,浩浩蕩蕩,分批登上西行的火車,來到古都西安,學校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華航人以鏖戰沙場的英勇氣概和拓荒者的艱苦奮鬥精神,站到了西部開發的前沿。
1956年9月1日如期開學,國家下達給華航西遷的任務勝利完成。
「開闢新校園、興辦新專業、發展新事業、開拓新領域。」從華航到西航,學校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僅僅兩年便恢復和籌建了8個專業,為學校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師資隊伍迅速壯大,特別是培養了一批骨幹教師。招生規模成倍增長,由1955年的540人猛增為1956年的1236人,1957年又招收810人,在校學生總數達到3235人。
1957年10月,西安航空學院與西北工學院合併成立西北工業大學。一流的航空院校與一流的工科院校兩強聯手成就了「三航」(航空、航天、航海)雛形——西工大集中了兩校的優勢力量,大大加強了國防專業的建設。
到1960年,西工大已有9個系共39個專業,以航空為主體兼顧飛彈和水中兵器的西工大專業格局已經形成。1970年,原軍事名校「哈軍工」空軍工程系整建制併入西工大。至此,西工大「三脈精英」優勢共融、相得益彰,戮力同心、追求一流,聚浩然之氣唱響西工大精神,續寫新時代創新育人的新篇章。
華航西遷60年來,西工大人堅持「熱愛祖國、顧全大局、艱苦創業、獻身航空」的西遷精神,用實際行動傳承和發揚。新時期,學校進一步鑄就凝練的「紮根西部、艱苦奮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追求一流、獻身國防」的西工大精神,早已根植心靈,成為西工大人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
華航西遷
譜寫西工大世紀壯歌,更譜寫新中國航空壯歌
六十載風雨兼程,兩世紀跨越發展。
西工大幾乎與新中國的航空同行,一直以來都是牽頭承擔國防重大工程項目和國家重大專項為數不多的高校之一。型號研製是西工大科研的重要特色,西工大人幾乎參與了代表國家水平的所有機種機型的研製:從早期「延安一號」農業多用途飛機、「延安二號」小型直升機到「井岡山四號」飛機,從殲5、殲6、殲7、殲8、殲10到殲20,從運7、運8、運10到運20,從支線客機新舟60、新舟700、ARJ21到幹線大型客機C919……它們記錄了西工大與中國航空事業攜手同行的歲月。
西工大依託「三航」優勢,在先進戰機、先進無人機等方面主持或深度參與了上百項型號研製工作;多項科技成果助力「遼寧號」航母、新型戰機、北鬥衛星等國家重大工程;參與了神舟系列飛船研製,是「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做出貢獻單位」的兩所高校之一。在新中國60周年國慶大閱兵中,首次亮相的無人機方隊全部3個型號均由學校研製生產。西工大正是在參與各種軍用和民用型號飛機的研製中,在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工程關鍵技術的攻關中,鍛鍊了隊伍、儲備了技術、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一大批航空航天科技的傑出人才。
新中國飛機設計首人徐舜壽、中國高速殲擊機之父黃志千、我國首架殲教1飛機主持設計陸孝彭、精確打擊的訓練「神器」設計者周鳳岐、殲7等多種飛機主持設計屠基達、殲10總工程師薛熾壽、運8及空警200總設計師歐陽紹修、Z8預警機總設計師郭俊賢、新舟60及新舟600總設計師呂海、ARJ21-700首任總設計師吳興世和現任總設計師陳勇、殲15副總設計師趙霞,殲10雙座型和「梟龍」、殲20總師楊偉,新「飛豹」及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航天液體動力掌門人」譚永華……舉不勝舉,他們都是西工大人才培養的代表。
據中航工業集團人力資源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中航工業集團下屬三大所(中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三大廠(西飛、成飛、沈飛)擔任總師(副總師)、重大型號總師(副總師)、特級專家、黨政領導及國家三大獎獲得者中,西工大校友佔60%以上。——2011年,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教育改革」項目調研將大批西工大校友成為國防科技領域領軍人物的情況,稱為「西工大現象」。
春華秋實一甲子,踏夢飛翔鑄華章。在慶祝華航西遷60周年之際,還需要大書特書一筆的是:西工大從「航模」到「無人機」的偉大「蝶變」——西工大航模運動的發展,直接投射出中國無人機的研製歷程。
追根溯源,正是華航開創了我國航空模型運動和航空科技創新的先河。
早在1955年,南京紫金山麓衛崗,我國首架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紫金山之鷹」,就是由當時的華航航模隊研製並試飛成功。1956年,華航學生代表隊作為我國首次參與國際比賽的航模代表隊,參加了布達佩斯國際航模比賽,並獲得了兩個第三名。1961年,西北工業大學航模隊研製的「華山之鷹」模型飛機成為國際航模界的一匹黑馬,創造了兩項無線電遙控航模飛機的世界紀錄。
1958年,西工大在狠抓航模運動的同時,開始研製「無人機」。1958年8月3日,由西工大研製的我國首架無人機在西安窯村機場試飛成功,開創了我國無人機事業的先河。1984年11月西工大無人機研究所成立,1995年被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確認為中國大的無人機科研生產基地,併入選「中華之最」。
西工大在無人機總體設計、動力裝置、飛行控制、導航與制導、發射回收、系統集成、飛行試驗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核心技術。在無人機總體設計、氣動布局、先進複合材料結構設計、發射與回收等方面擁有很強的實力,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6年,西工大啟動了「航空科學城——無人機產業化示範基地項目」的建設,正著力打造中國更大的高端中小型無人機產業化基地和國際一流人才的聚集高地。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偉大的西遷精神正激勵著新一代西工大人在建設學科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長驅猛進。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西工大必將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創新引領中國無人機翱翔世界!
這,值得全球華人的期待。
(吳秀青)
《中國教育報》2016年10月1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