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2020-12-19 央廣網

央廣網廣州12月17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王月 餘麗穎)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南沙區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出席論壇開幕式。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設進展,目前匯聚了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正在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19位院士齊聚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開幕式上,秦大河院士,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南沙區常務副區長謝明致辭。

秦大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為更好的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可持續利用海洋,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為國家海洋管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王東表示,目前廣州集聚了華南地區大部分的涉海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華南乃至全國首屈一指,希望與會的院士專家為廣州提供更多的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的一個新高地。

吳創之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成立以來,對標國家實驗室的要求,在科研團隊建設、創新資源集聚、體制機制改革、平臺建設及服務地方科技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未來,中科院將與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實驗室的建設發展,爭取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基礎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謝明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是南沙科學城建設的核心板塊之一。當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依託一個省實驗室(即廣州海洋實驗室)、兩個大科學裝置(即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三個重大科創平臺(即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科創中心、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勇擔海洋強國建設使命,重點聚焦海洋科技原始創新,全力打造國家海洋實驗室,推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態保護,開發海洋戰略性資源利用關鍵技術,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本屆論壇聚焦「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這一主題,共邀請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19位兩院院士參會,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活動現場還有水聲通信機、遙感衛星、海洋漂流浮標等科技產品及模型亮相展示。

在南沙推動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顛覆者」的重任。2018年11月14日,廣東省啟動建設第二批廣東省實驗室,其中包括廣州海洋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市、南沙區合作共建的廣州海洋實驗室於2019年1月在南沙揭牌成立,一年多來在科研團隊建設、創新資源集聚、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不少進展。

據了解,自2017年12月以來,廣東已啟動建設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其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5家,領域分別為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進位造科學與技術(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代物理研究所等)。

其中,廣州海洋實驗室以「立足灣區、深耕南海、跨越深藍」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與戰略資源開發」核心科學問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推動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力爭實現獲批成為南海海洋科學國家實驗室的目標。

據介紹,廣州海洋實驗室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基礎研究、發展7大高新技術開發,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大產業孵化中心,整合國內外海洋領域創新資源,建設全國性海洋領域重大創新基地。該實驗室採取「總部+網絡實驗室」模式,總部設在廣州市南沙區,已啟動建設香港、深圳2個高水平實驗室分部,集聚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力量。

目前,廣州海洋實驗室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現已引進雙聘人才近900人,其中全時雙聘446人。據悉,該實驗室正在南沙推動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並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6大領域方向專題研討

本屆論壇以「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為主題,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緊緊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探測/觀測)技術與海工裝備、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等6大領域方向專題研討。

記者在現場看到,特邀報告由秦大河院士、潘德爐院士主持。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海洋能源與資源」專項學術年會由康玉柱院士和陳勇院士共同召集,近20位專家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理論和核心技術問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與開採技術、南海北部陸緣水合物分解與滑坡關係探測、海上風能及波浪能的開發與利用、富稀土沉積物成礦機制等研究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旨在加快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解決海島穩定的生態體系建設、有限生物資源的高效利用、有機固廢的有效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核心問題。

「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學術年會上,美、法雙籍Paul Tapponnier院士作特別報告;來自比利時Marie-Luce Chevalier研究員現場分享了南海地質研究成果。

「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分會場會議由蔣興偉院士、杜巖研究員主持。會議聚焦海洋生態環境相關議題,以海洋遙感為切入點,安文韜副研究員率先介紹了《我國海洋衛星發展現狀和未來計劃》,展示了當前我國在軌海洋衛星的主要情況及主力產品。隨後曹文熙、胡泓達、周生啟、邵偉增等學者分別對介紹了海洋遙感在浮遊生物、海洋風能資源、海洋探測監測等生態環境方面的前沿研究與最新應用。會議後半場,王海峰和楊林等學者做了《太平洋中更新轉型事件的沉積環境記錄》和《水合物降壓開採儲層溫壓傳遞規律——以第一輪垂直井為例》等報告,針對水合物開採等前沿環境議題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和成果。

「海洋生物與生態」分會場會議由張偲院士、丁德文院士、魏輔文院士共同主持會議。會議採用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以口頭報告與展板宣講的方式研討、交流。魏輔文院士以《生態文明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題作了主題報告;李潔研究員、索安寧研究員、祝振昌副教授、劉珊副研究員、譚燁輝研究員、張慶波副研究員、張揚研究員、劉佔鋒研究員、孫進教授分別以《關於冷泉區甲烷厭氧氧化微生物研究的思考》、《廣東省海洋牧場選址生態適宜性評價研究》、《濱海溼地在海岸防護中的隱藏功能》、《粵港澳大灣區水產品中類固醇激素的生物富集特徵》、《大亞灣浮遊植物長期(1991-2017)演替趨勢及對河流輸入的響應》、《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Xiamycins的發現及其生物合成研究》、《海洋貝類基因組適應性演化》、《地上-地下生物學聯繫與熱帶珊瑚島礁生態恢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海冷泉區關鍵物種共生關係維繫機制》為題作學術報告。

「海洋(探測/觀測)技術與海工裝備」分會場會議由孫金聲院士、李碩研究員,以及楊華勇教授主持。滕錦光院士介紹了《複合材料應用與海洋工程創新》,分享了目前水下複合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創新;李碩研究員介紹了《深遠海譜系化水下機器人研發與應用》,分享水下機器人的未來發展走向;李芳成教授、李彩研究員、黃逸凡研究員、肖文生教授等專家分別就海工裝備風險管控與國產化、海水原位快速測量及傳感技術、水下裝備研製等方向介紹了研究內容與最新成果。

「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分會場會議由秦大河院士和潘德爐院士主持。李家彪院士介紹了《海洋地震聲學觀測計劃(深音工程)的前景與挑戰》;屈建軍研究員、白雁研究員、徐帆江研究員、牟林教授、李敏副研究員、劉文華教授分別做了《廣東省沙質海岸風沙危害與防治研究》、《海洋生態遙感巡查關鍵技術及典型應用》、《海面風場智能動態監測系統研究進展》、《基於大數據的海洋環境信息保障》、《環境DNA在珠江口魚類多樣性監測中的應用》、《我國中華白海豚保護的現狀與未來》的學術報告。從智慧海岸海島風沙監測、智慧生態巡查、智慧風場動態監測、智慧在線監測等關鍵技術和平臺構建的突破到粵港澳近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和修復的認知及重大的保護和修複決策各抒己見、獻言獻策。

據了解,本屆論壇旨在加強國際海洋科技、工程與產業技術交流,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結構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出謀獻策,聚智引力,拓展灣區藍色經濟空間,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實施。

相關焦點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南沙舉行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王月、餘麗穎、記者皮澤紅報導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 第二屆「海絲論壇」暨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明日南沙開幕
    原標題:第二屆「海絲論壇」暨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明日南沙開幕   國際大國必是陸海統籌兼備,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
  • 第二屆「海絲論壇」暨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南沙開幕
    12月18日,第二屆「海絲論壇」暨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南沙開幕。本次論壇由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廣東海絲研究院、廣東海洋協會聯合主辦,以"集群驅動 拓展深藍"為主題,聚焦「雙循環」背景下的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集群化發展路徑。
  • 廣州南沙與廣東海洋大學籤署合作框架協議
    南方網訊 近日,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與廣東海洋大學籤署合作框架協議活動在南沙區行政中心舉行。此次籤約活動是雙方加強合作的重要成果,將為粵港澳大灣區輸出海洋領域專業高層次人才,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中心。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通訊員 王月 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 第七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圓桌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
    第七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圓桌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 2020-11-28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七屆中山大學自貿區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
    近日,由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廣東省重點智庫)主辦的第七屆中山大學自貿區高端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辦。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集成,應該是對國際自貿港先進經驗、全國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及海南本土探索的系統集合。自由貿易港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具備內在的統一性,兩者可以協同演進。在此次論壇上,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裴長洪教授發做了題為 "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新目標—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點體會 " 的主旨演講。
  • 2020第三屆廣州郵輪發展圓桌會和第十二屆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
    記者從會上獲悉,郵輪圓桌會將於10月29-30日在廣州南沙召開,媽祖文化節將在10月30日-11月1日舉行。今年以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讓郵輪產業遭遇重挫。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國郵輪產業發展逐漸復甦。作為郵輪產業華南區域核心,廣州郵輪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南沙論劍,共謀漁業發展新篇章 第二屆中國智慧漁業峰會在廣州舉行
    智慧漁業專家南沙論劍,共謀漁業發展新篇章 第二屆中國智慧漁業峰會在廣州舉行2020-12-07 10:14 原標題:智慧漁業專家南沙論劍,共謀漁業發展新篇章&nbsp第二屆中國(南沙自貿區)智慧漁業峰會在廣州舉行
  •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科學論壇」在廣東舉行
    論壇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央廣網珠海10月25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科記協)「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科學論壇」10月24日在珠海舉行,為期兩天。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科學論壇」是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由廣東省科技協會和廣東省科技廳共同主辦。廣東省計算機學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
  • 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6月10日在廣州舉辦
    6月10日至12日,素有「生物醫藥產業風向標」之稱的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將於廣州召開。在此期間的6月10日,被譽為生物醫藥領域「達沃斯論壇」的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將於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辦。  從2017年7月3日舉辦第一屆起,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宣告永久落戶廣州國際生物島(原官洲島),每年一屆。
  • 中國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落戶黃埔
    12月10-11日,第五屆中國海洋材料發展高端論壇在黃埔區、廣州高新區舉行。中國工程院薛群基、柯偉、周克崧、毛新平等18名院士和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專家、代表500餘位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國海洋材料與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戰略和方向,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第二屆海洋健康文化論壇暨「海洋科技與安全食品」高峰論壇閉幕
    人民網青島9月14日電 (劉穎婕)9月12日-14日,2018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在青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來自國內頂尖海洋科研機構及相關企業展出了當下最前沿的海洋科技及成果。展會同期還舉辦了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海洋健康文化論壇、URC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等活動。
  • 全國首個數字漁場南沙開園!第二屆中國智慧漁業峰會在南沙舉行
    12月5日至6日,第二屆中國(南沙自貿區)智慧漁業峰會在廣州南沙舉行。本屆大會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水產學會主辦,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承辦的,以「引領數字漁業,融入現代灣區」為主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平臺直播方式舉行。
  • 第三屆國際工業環保技術高端論壇舉行
    魯中網—魯中晨報9月11日訊(記者 孫銀峰 伊巍)今天,第三屆國際工業環保技術高端論壇舉行
  • 粵港澳生態環境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
    11月4日,第三屆粵港澳生態環境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論壇圍繞「臭氧防控和碳排放達峰」主題,積極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蔡達峰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參加論壇並主持開幕式。
  • 第二屆海峽兩岸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
    圖片說明:今天下午,第二屆海峽兩岸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2月17日報導:第二屆海峽兩岸科技創新高端論壇今天在上海大學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大數據時代的科技創新,論壇圍繞大數據時代下科技創新的新特點、新技術、新模式,深入討論了區域產業發展、科創中心建設、企業創新研發麵臨的衝擊、影響、機遇、挑戰。
  • 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6月10日在廣州舉辦
    6月10日至12日,素有「生物醫藥產業風向標」之稱的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將於廣州召開。在此期間的6月10日,被譽為生物醫藥領域「達沃斯論壇」的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將於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辦。  從2017年7月3日舉辦第一屆起,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宣告永久落戶廣州國際生物島(原官洲島),每年一屆。
  • 大連海洋大學主辦第四屆國際蛤仔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蛤仔產業發展...
    大連海洋大學主辦第四屆國際蛤仔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蛤仔產業發展研討會2018-10-09 09:3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高校之窗        瀏覽量: 1479 次 我要評論 近日,由大連海洋大學和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聯合主辦第四屆國際蛤仔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蛤仔產業發展研討會在大連舉行
  • 第二屆海峽兩岸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
    圖片說明:今天下午,第二屆海峽兩岸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2月17日報導:第二屆海峽兩岸科技創新高端論壇今天在上海大學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大數據時代的科技創新,論壇圍繞大數據時代下科技創新的新特點、新技術、新模式,深入討論了區域產業發展、科創中心建設、企業創新研發麵臨的衝擊、影響、機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