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e媽解說日本景點|日本全國通譯案內士深挖景點背後故事
奈良東大寺內除了世界聞名的大佛殿和大佛之外,還有足以媲美大佛的重要景點不容錯過。
正倉院
位於大佛殿背後的正倉院建於756年,屬於校倉式建築,完好保存了1200多年。
聖武天皇去世後,光明皇后將聖武天皇和自己的愛用品贈與東大寺,總數將近一萬點。收藏品包括以屏風為代表的家具、玩具、兵器、樂器等各式寶物。可以說正倉院是聖武天皇的個人藏品館。
現在正倉院屬於宮內廳管理,普通人平時也只能瞄一瞄外部結構。據說歷史上真正到內部看過的人有藤原道長、足利義滿、織田信長等當朝顯赫人物。不過,每年秋曝時,普通人也可以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正倉院展一睹部分寶物的真容。透過聖武天皇用過的物品,或許您還能回到久遠的大唐時代,體驗大唐生活方式。
二月堂
除了大佛殿,位於境內最高處的二月堂也不該被錯過,尤其是不太為人所知的裡參道。
前往二月堂的裡參道上,細碎的石板小路和表情不一的土牆醞釀出獨特的意境。春季時粉紅垂櫻盛開,夏季時綠螢火蟲飛舞,秋季時紅葉躍出土牆,冬季時白雪與土牆構出黑白水墨畫的世界。這裡儼然已經是奈良最浪漫的一角,在這裡碰上寫生的老爺爺老奶奶也是不足為奇的。
二月堂依山懸空而建,經常被人們與京都的清水寺相提並論。每年三月,「取水節」(也稱「修二會」)傳統活動期間的二月堂也必將成為日本各大電視臺競相報導的對象。
「修二會」始於752年,由良弁高徒實忠創立。節日期間,僧侶們取若狹井水供奉二月堂的主佛十一面觀音,祈禱世間太平和農業豐收。活動期間,訓練有素的僧侶們肩扛大松明,在二月堂上急速奔跑並晃動松明抖出無數火花照亮夜空。
取水節讓二月堂聲名遠播,也正是取水節讓兩次都倖免於東大寺大火的二月堂於1667年時灰飛煙滅。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二月堂是1669年時重建的。二月堂主佛十一面觀音是秘佛,沒有對外開放,據說連練行眾(僧侶)們都看不到。
夕陽映襯下的二月堂和遠處奈良街景融為一體,古都的安寧與佛堂的寂靜讓時光停留,仿佛回到一千年前。
法華堂
緊鄰二月堂的三月堂推測建於730~740年間,是東大寺內最古老的建築。因為每年農曆三月舉行法華會而得名法華堂。
從外觀上看法華堂,鎌倉時代增建的禮堂和奈良時代的正堂連為一體,跨越不同時代的兩座建築連在一起也沒有絲毫的違和感。
堂內安置包括主佛不空索菩薩立像、梵天、帝釋天、金剛力士、四天王在內的10尊國寶級佛像。高達三米六,三目八臂的不空索菩薩立像和東大寺同齡,已經成為奈良時代佛像的代表。
都說「去京都看庭園,到奈良看佛像」,這話一點不錯。到東大寺,只是喂喂小鹿、感受大佛的宏偉是不夠的。東大寺境內國寶級佛像就有13尊,其中不乏天平時期傑出佛像作品。看看佛像,順便了解一下建築物背後的故事,東大寺之旅將變得更加有趣。
PS:入鄉隨俗,一起遵守旅遊所在地的各種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