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乳牛場,位於郊區西部,場部駐地在沙河鎮西南17.5公裡處,因本場地處黃河岸邊,以飼養乳牛生產鮮奶為主,故得名。轄10個自然村。
場部:1957年建場時,此處即為牛奶場機關駐地,故名。
黃河牛場一隊:隊部駐郝家圪旦村,按場內生產大隊順序排列得名。轄3個自然村。
郝家圪旦:民國8年(1919年)建村,郝姓居民最早在此定居,故名。
豆腐窯:清朝時建村,呂姓最早在此定居,並曾開過豆腐坊,故名。
張六圪旦:民國6年(1917年)建村,張六最早在此居住,故名。
黃河牛場二隊:隊部駐付家圪旦村,按場內生產大隊順序排列得名。轄2個自然村。
付家圪旦:付姓居民最早在此定居,故名。
南圪梁:1912年建村,以本村所處方位及地形得名。
黃河牛場三隊:隊部駐召灣,按場內生產大隊順序排列得名。轄1個自然村。
召灣:清朝時,此地建有一座召廟,民國18年(1929年)遷走,只剩河灣遺址,故名。
黃河牛場四隊:隊部駐召背後,按場內生產大隊順序排列得名。轄1個自然村。
召背後:因本村建於召廟背後,故名。
黃河牛場五隊:隊部駐萬興公村,按場內生產大隊順序排列得名。轄1個自然村。
萬興公:解放前,萬福元糧店在此收糧建村,故名。
黃河牛場七隊:隊部駐西召咀子村,按場內生產大隊順序排列得名。轄1個自然村。
西召咀子:早年,本村東部建有一座召廟,村即以與召廟相對位置得名。
魚種站:位於東河區二裡半南部,東起鄧家營子,西至王大漢營子,北起南二裡半,南至黃河大堤。佔地6千畝,有水面5千畝(養魚有效面積3千畝),本站水面系黃河故道積水形成,俗稱南海子。1958年開始建場,初名商業局魚場,以後隨著經營內容的變更而改為現名。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包頭市分冊)》1985年11月
資料整理: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市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裡路、嘗百般滋味,感悟文化,修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