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第一個小長假「五一」就這麼快結束了,當你還在感嘆還沒玩夠時,卻有不少人正在感嘆上哪兒去謀一份工作。你是一個幸運兒。當你還在八卦各地的旅遊人次和收入數據時,還有很多因為疫情失去工作的人卻在一遍遍刷新求職崗位數據。有的人甚至被迫離開原來工作的一二線回到家鄉的三四五線城市某生活。
本期眼鏡哥就結合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數據對比分析。找找哪些省份和城市群是未來經濟增長極及更強的人才吸引力,這些地方會有更多更穩定的就業機會。
重點推薦:浙江、廣東、新疆、重慶。
常住人口
首先最直觀的常住人口變化,根據統計局最新數據(不含港澳臺地區)顯示,廣東、浙江常住人口增加最多,均超100萬,全國僅東三省及北京四地常住人口減少。
其地理分布圖如下,常住人口增減已突破胡煥庸線的地理界限。
但由於各省人口基數不同,增量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們需要看一下增長比例。
對比2019年常住人口增速和GDP名義增速全國分布情況,總體趨勢基本一致。大抵呈東北低西南高,北低南高趨勢。
人口與經濟增長趨勢的一致性是意料中的事兒。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自古人口與經濟都是相輔相成。
即便是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雖全國經濟形勢有所變化,但東北向西南由低到高到趨勢依舊不變。
人口自然增長
常住人口的增長雖呈現了整體經濟發展趨勢,但並不能完全代表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
常住人口的變化包含了自然增長人口和流動人口的變化。首先來看一下人口自然增長情況,如下圖。
(ps:由於寧夏未公布2019年的人口死亡率,眼鏡哥根據周邊省份以及寧夏以往的數據做了預計,相關數據根據預計值估算,僅供對比。)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各省死亡率相差不大,但出生率卻是有明顯的差別。
對比經濟數據發現,出生率與經濟增長趨勢也基本一致。看來,有句話說得也很有道理:「錢才是生孩子的底氣」。不過也有兩個特例「北京」和「上海」。原因大家都懂的。
看完出生率,再來對比一下自然增長率。對比經濟增長情況,大致趨勢依舊一致。東三省經濟情況堪憂,連鎖反應,常駐,自然增長人口均在減少。
淨流入人口
看完前兩組數據,接下來看最重要的人口淨流入情況,具體數據如下表。浙江、廣東、新疆、重慶人口淨流入最多。
重點來了,如下圖,各省人口淨流入分布圖。有兩個重要趨勢:東北往南方(關內)流出,中部往兩側(東部沿海以及西部地區)流出,人口流動也已不再單純的受胡煥庸線的地理限制。
同樣的,淨流入量因為各省人口基數不同,淨流入比例也差別巨大。
對比經濟增速與淨流入比例,可以發現:經濟增長快不一定代表人口淨流入,但經濟增速差的省份基本上人口都上淨流出。其中河北、北京比較獨特(或許是因為雄安新區功能轉移因素)。
從上面的人口淨流入比例分布可以看出:中國對於「人才」的吸引,最強的地方在東部及東南沿海,其次是西部地區,西藏、重慶、新疆等代表。這些省市區以及相關的城市群將是未來的中國增長極。同時也將是人才就業高地。
未來增長極分析
四大增長極
浙江(泛長三角):坐擁杭州灣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帶,上接長三角經濟圈,下連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中聯福建對接臺灣,地理位置極其由於,又擁有阿里為代表的巨頭型企業,代表中國,與全世界打交道,想不吸引人才都難。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現今坐享世界級——粵港灣大灣區,同時擁有兩個區域性城市群,華為這樣的世界科技巨頭企業就坐落在這裡。這裡將是中國打向世界的王牌,人才吸引力之強。
重慶(成渝城市群),作為西部開發的龍頭,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在面向世界的同時,肩負著帶動西部的重要職責。作為雙核之一,在地理上對四川10來個地市比省會成都更有優勢。天然的吸引川東地區的人才。難怪網絡上流行著這樣的說法:「川東地市以成都為行政省會,重慶為經濟省會」。
新疆(西北),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份(自治區),在我國耕地資源稀缺的大環境下,地大物博,如若能解決沙漠問題,未來發展極其可期,國家西部戰略的重點建設對象,內地的各類建設人才輸送入疆,成就了新疆人口較大流入,未來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眼鏡寄語
四大增長極將是未來幾年甚至更長時間人口主要流入地。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若不是為了活著或者更好的生活,誰願意會背井離鄉去討活路。
各省的人口淨流入情況一定情況反映了各省的就業吸引力,可供正在就業選擇的朋友們做相關的參考。但每人的個體情況不同,背井離鄉的討活路,需要經過多方面權衡和充足的人生規劃,不能盲目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