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 餘淺
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州,美國東西部兩大經濟和人口重鎮,成了美國疫情爆發最鮮明的一個對照。加州比紐約州更早出現第一例社區傳染病例,第一例死亡病例,結果卻在疫情爆發的一個多月後迎來迥然不同的結果。截止美東時間4月17日,加州感染病例為27600多例,而紐約州的數字是22.3萬例,是加州的8倍之多。應對疫情,人口比紐約州多了足足2000萬人的加州究竟贏在哪兒?
最早實行「封城」立下頭功
3月4日,加州普萊塞郡衛生部門官員宣布,該郡一名71歲的老人死於新冠肺炎,這是加州第一例,也是美國除華盛頓州以外第一例死亡病例。該患者的病毒感染路徑清晰,其在2月11日至21日間曾乘坐從舊金山到墨西哥的「至尊公主」號郵輪。而該郵輪正是美國疫情爆發的源頭之一,有超過700多人被確診感染。
圖片說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加文·紐森(來源:東方IC)
在首例病例死亡後幾個小時,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宣布加州進入緊急狀態。隨後,疫情迅速蔓延,3月9日,聖克拉拉郡出現死亡病例,隨後官方宣布禁止超過50人的聚會。3月16日,北加州15個郡總共371例確診,8例死亡,舊金山灣區6個郡立即宣布「封城」,三天後的3月19日,南加州洛杉磯也宣布「封城」,當天晚些時候,加州宣布全境「封城」,此時全加州只有不到1000例確診病例。和武漢「封城」相比,加州的「封城」更應該被形容為「宅家令」,加州居民仍然可以外出購買食物和藥品,但超過十人的聚會都被禁止。
圖片說明:3月20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街上行人稀少。(來源:新華社記者吳曉凌攝)
反觀紐約州,在加州全境宣布「封城」後3天才宣布類似措施。紐約州州長庫默先後在3月14日和17日拒絕了紐約市市長白思豪封城的提議。3月20日,紐約州確診病例超過1萬,庫默才勉強宣布兩天後正式「封城」,這比舊金山足足晚了一個星期。3月28日,川普建議大紐約地區,包括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進行封鎖,再度被庫默拒絕,後者宣稱川普這是向全美宣戰。
提前幾天「封城」,帶來的效果為何會如此明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凱克醫學院感染預防和抗菌管理醫學主任內赫·南達博士說:「即使提前一天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由於對這種病毒以及如何治療了解甚少,因此預防工作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最有效的工具是保持社交距離。」
鐵腕作風贏得尊重
疫情爆發後,加州也曾陷入慌亂之中。3月15日的那個周末,不少加州人驚慌失措地跑向超市,將所有衛生紙、酵母和麵包粉搶購一空。但加州人的自由與灑脫同樣名聲在外,與此同時,還有無數人湧向該州美麗的海灘和徒步旅行的小道,一時間海灘爆滿,洛杉磯的魯尼恩峽谷人潮湧動,政府的「保持社交距離」呼聲早被拋在腦後。
幾乎在第一時間,加州官員就做出了決定,關閉全州的海灘、碼頭和徒步旅行路線,並敦促人們在自己的社區步行。在洛杉磯馬裡布,多艘執法船隻參與圍追堵截一名不顧救生員警告執意在海上划槳的民眾。該畫面被福克斯新聞曝光後,甚至遭到主持人的嘲諷,稱加州政府的做法太過激進,沒有必要。但加州官員仍然堅持,將嚴厲打擊違法者,甚至不惜開出罰單。
在洛杉磯,市長賈塞提鼓勵人們「檢舉告發」任何違反「宅家令」規定的人,或者是那些被認為應該關門,卻在偷偷運營的商店和企業。「你知道這個時候舉報的話,舉報者會得到獎勵,我們要感謝這種做法,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都安全。」而加州州長紐森也在媒體頻頻亮相,且常常語出驚人,讓不少原本懵懵懂懂的加州居民不得不對疫情嚴陣以待。
3月19日,紐森致信美國總統川普,作出了一個極端的預測:加州一半以上的人口可能會在未來8周內感染新冠病毒,共計超過2500萬人。紐森寫這封信,是為了確保加州能得到與之匹配的聯邦資源。紐森要求美國海軍「仁慈」號醫療艦在加州洛杉磯港停靠,以緩解加州醫療系統的緊張情況。在紐森在信中寫道,「仁慈」號將確保加州「有能力應對緊急護理需求,比如心臟病發作、中風或交通事故。」
除了向聯邦政府申請援助,加州在籌集醫療資源的能力上明顯超過紐約州和美國其他州。紐森在疫情爆發後不久宣布籤下一個大訂單,每個月提供2億隻口罩,將堅持兩個半月。此外,加州政府迅速撥出9.9億美元用於採購醫療物資。其中最關鍵的呼吸機,加州短時間內籌得1萬多臺,甚至還抽出500臺支援紐約。
視頻截圖:紐約州州長庫默對紐約地區疫情憂心忡忡。(來源:CNN)
反觀紐約州,庫默大多數時間都在媒體上哭訴醫療資源的短缺,確診人員的爆發式增長讓紐約州醫療物資面臨枯竭。庫默和川普之間不停的嘴仗也暴露出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存在嚴重的協調和權責分配問題。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3月份預計,加州將有超過6000人死於新冠病毒。本周,該研究所修正了他們的預測,加州將在4月17日達到峰值,最終死亡人數約在1783人左右。而紐約當天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2萬,是加州死亡人數的12倍。
人口分散佔盡地利
紐約州人口密集,公共運輸發達,而加州以其發達的城市網絡和汽車天堂而聞名。紐約市的人口密度是洛杉磯的三倍,但開車的洛杉磯人比紐約人多得多。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18年的一項研究,只有不到3%的南加州人經常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對於絕大多數南加州居民來說,汽車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流行病學家蒂莫西·布魯爾博士說,加州的城市分布可能有助於阻止病毒。布魯爾博士說:「我們沒有紐約市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低,就越容易保持彼此之間的物理距離。」長期以來加州被人詬病的非現代城市特徵,比如保守傳統的汽車文化和交通堵塞的高速公路,反而對民眾起到了保護作用。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人口密度與流感和其他傳染病的傳播存在相關性,新冠病毒也是如此。牛津大學學者莫裡茨·克雷默與世界各地的其他12位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基於中國數據的研究。這項尚未完成的研究初步顯示,人口密集地區的人均冠狀病毒感染率更高,而且流行時間更長。克雷默博士說:「你擁有的空間越多,傳播的可能性就越小。」哥倫比亞大學環境健康科學教授傑弗裡·沙曼也說,西海岸文化的某些方面可能幫助抑制了病毒的早期傳播。
和其他州相比,加州自然災害較多,地震和山火是加州最主要的兩大長期威脅。加州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正如《紐約時報》的評論所說,政府應對災難時的措施固然重要,但民眾必須要有服從命令的意識。在這一點上,絕大多數加州人顯然有著超出美國其他地方民眾的經驗。
加州也是世界科技中心,以矽谷為代表的的高新科技產業在本次疫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範作用。在3月的第一個周末,蘋果、谷歌、微軟和臉書等網際網路巨頭就宣布員工在家工作,並且給第三方的服務人員支付全額工資,比如辦公樓的清潔人員和廚師等。僅僅這些高科技公司,在家辦公的就有十幾萬員工,其帶頭效應在加州相當明顯。
疫情,不僅是對政府管理水平的考驗,也是對當地文化、社會環境和生活習慣的綜合檢驗。加州和紐約州,在這場罕見的公共衛生災難面前,給出的是兩份截然不同的答卷。就算是在同樣的體制下,應對疫情的方式仍可能存在巨大差異。加州的成功經驗說明,疫情這張「試卷」沒有標準答案,找到適合自己的防疫之路才是正確選擇。
(本文作者為東方智庫特約作者、資深國際議題媒體人)
來源:縱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