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一路向北,沿途稻海連天,滿目金黃,好一幅山水田園風光圖。
車行約40分鐘,記者來到石佛寺街道石佛寺村。這裡地處深山坳,四周群山環繞,景色優美,中間寬闊地帶是該村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廣場上,大爺大媽們正在歡快地跳著廣場舞。
鄉村小傳
石佛寺村位於瀋陽市北郊30公裡,西與新民市羅家房鄉接壤,北與法庫縣依牛堡子鎮隔遼河相望。遼河、尹家公路、石望公路過境。景點有海拔147米的七星山,山上有遼代修建的舍利塔殘基等。七星山風景優美、山河秀麗,依山傍水,目前已被劃定為「七星山旅遊風景區」,是瀋陽重點發展的旅遊景區之一。
駕車路線
從瀋陽市中心往瀋北進發,途經黃河北大街、道義北大街、七星大街,而後進入尹石線,一路北行,便是石佛寺村。
七星山石佛寺的根
走進石佛寺村,抬頭便是七星山。遠遠望去,這座大山有七座山峰拔地而起,酷似北鬥七星,山間溝壑縱橫,層巒疊翠,如青蓮般浮在水光稻影的遼河大平原上。站著村中,遙望山上,能清晰看見古塔。村裡老人告訴記者,這座古塔據說是遼塔,塔下有寺,寺下有村。遼代,這裡稱為時家寨,有雙州和雙城兩城;明代,是遼東鎮的十方寺堡;到了清代,叫石佛寺,村以寺得名,直到今天。
七星山是石佛寺的根,該山形成於侏羅紀末期,山間分布有狐狸大溝等山溝二十多個。山的南坡有泉眼一處,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斷。景區人文景觀豐富,歷史遺址眾多。有建於1074年的遼代古塔,有北魏拓跋氏建設的石佛及寺院,有「雙州古城」遺址,有遼金時期興建的韓家花園遺址。同時由於景區背依中國四大河流之一的遼河,在古代曾是交通重地和戰略重地,明邊牆和烽火臺,清時左寶貴修建的遼河套堤和紀念碑及近代戰爭碉堡等戰爭遺蹟分布於景區各處,自古就有「塔影遙開山霧重,笛聲清澈水風涼」之讚嘆。
自古道:「名山必有古剎」。早在北魏拓跋氏時期,這裡就興建了一處佛教場所——淨居院;遼代鹹雍十年(公元1074年)建造了一座佛教用塔——舍利塔;到了清代,關帝廟、嶽王廟、仙人廟、蟒神廟、北鬥庵、河神廟等宗教場所相繼湧現。
從古至今,石佛寺民風淳樸,風情獨特。而且七星山風景區周圍是錫伯族的發源地和朝鮮族的聚居地,同時還居住著滿、蒙等少數民族。有保留較完整的少數民族村落,民族特色鮮明,民族風情迥異,是開發民俗特色旅遊的理想之地。「經過前幾年的努力,以七星山為核心的風景區建設已初具規模,並於2003年9月晉升為國家AA級旅遊區。2007年7月9日,石佛寺村被省建設廳、省文化廳評為遼寧首批惟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石佛寺村書記李英山說。
昔日髒亂差今日換新顏
採訪中,村民蔡正坤正在門前的花壇裡侍弄花草,他告訴記者:「以前村裡到處是牛欄、豬圈和旱廁,房屋也是土牆瓦頂的老房子,那時村民們都窮呀。你看現在,家家戶戶都住上了磚瓦房,通了自來水,像城裡一樣了。」
石佛寺村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該村就被確定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通過宜居鄉村建設,這兩年我們村逐漸完善了配套設施,進行道路硬化,推進美化、綠化、太陽能路燈亮化工程。環境變美了,人們的文明素質也提高了,別村的村民看到這裡條件好,紛紛搬過來住。」
「石佛寺村的美麗嬗變,主要得益於宜居鄉村建設。」蔡正坤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出現了環衛工,每逢節假日,村幹部更是帶領村民進行衛生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石佛寺村口就是一個大集市,是七星山附近地區非常有名的鄉村集市。集市設有豆製品、水果、竹木製品、農副產品和生活用品類等交易區,交易場面十分壯觀。來趕集的不僅有石佛寺的村民,周邊興隆臺、黃家等地群眾也會來此做生意。在民間流行這樣一句俗語:在石佛寺,沒有買不到的,也沒有賣不掉的。「趕集」這一傳統習俗,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諸多財氣。
庭院經濟打造特色產業
宜居鄉村建設推動了旅遊業發展,帶火了當地的鄉村遊、農家樂。記者在石佛寺村七星山半山腰的石佛採摘園看到,一群群笨公雞、笨母雞正在果樹下面啄食鮮嫩的野菜葉。「採摘園不僅賣新鮮水果、笨雞蛋,還出售在果園裡散養的笨公雞。」李英山說,去年,採摘園裡光笨公雞就賣出6000多隻,讓村裡收入了30多萬元。
目前在石佛寺村,幾乎家家都有小果園。每年秋天,在桃、李子、山梨、葡萄、蘋果梨、寒富蘋果等果實成熟時,採摘園便熱鬧非凡,大批的遊客不僅可以採摘新鮮水果,更是可以品嘗笨公雞、笨雞蛋。記者在採摘園裡看到,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樹枝,果農們正在樹下挑選水果裝箱。62歲的果農孫開權告訴記者:「要是天晴,採摘園裡都是遊客。有的帶著孩子採摘,有的全家老小都來了,陪著老人在果園裡徜徉,嗅著秋天果實的芳香,臨走還不忘記捎上幾箱蘋果。還有從外地慕名而來的,既能遊玩、拍照,又能買到最新鮮的水果。」
李英山告訴記者,這兩年村裡辦的七星山民俗旅遊文化節暨林果採摘節非常受歡迎,既豐富了廣大市民遊客的文化生活,又帶動了當地經濟轉型,促進了農民增收,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這兩年,石佛寺村以宜居鄉村建設為契機,以旅遊開發為先導,以林果採摘為依託,發展庭院經濟,打造特色產業,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李英山告訴記者,目前該村開展的旅遊項目有:參觀七星山歷史遺蹟文物,欣賞錫伯族和朝鮮族民俗——馬術、犬術表演,遊覽七星山、石佛寺,逛廟會大集,林果、蔬菜採摘,現場參與製作錫伯族大餅、朝鮮族打糕、泡菜等活動。這不僅能使遊客感受七星山悠久的遼金歷史文化、錫伯族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還能使市民遊客品嘗綠色有機食品,親身體驗錫伯族和朝鮮族民俗風情。
新型農業撐起老村未來
宜居鄉村建設讓石佛寺村煥發新的活力,現在村中各種產業齊頭並進,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
就拿最普通的種水稻來說吧,石佛寺村有了新的產業形式。「我今年打了3萬斤稻米,存到『稻米銀行』。每過一個月,一斤稻米就漲一分錢,我算了算,一年就能多收入3600元。」農民朱建國對記者說。
「稻米銀行」是咋回事兒?石佛寺七星米業公司的總經理洪蘊來告訴記者,「瀋北新區的大米遠近聞名,但是種糧農民賣稻米總是把握不好時機,賣早了怕賣虧,賣晚了又怕市場萬一變化價格掉得更低,心裡總是不踏實。」洪蘊來說,為了讓農民吃個「定心丸」,他琢磨出了一個辦法: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收購農民手中的稻米,如需變現,就直接付現金。如果不變現,存入他公司的稻米就在收購價的基礎上每月每斤漲一分錢。這樣一來,像朱建國的3萬斤稻米存入「稻米銀行」一個月就能多收入300塊錢,一年就能多收3600元,比3萬斤稻米的變現收入4.5萬元存到銀行一年的利息要多很多。農民們高興地把這種方式叫「稻米銀行」。
據了解,「稻米銀行」是個雙贏的招法。一方面,種糧農民把稻米早早送到米業公司來,減少了曬糧、存糧的麻煩,存糧可以自由兌現,隨時拿到現錢。不急著用錢的話就可以放到「稻米銀行」裡吃利息。另一方面,對於公司來說,這樣做大大減輕了資金兌付壓力,使公司騰出資金更新設備,提高貯存能力。據了解,七星米業公司最近又投入170萬元建成了日處理稻米能力500噸的烘乾塔和能存放7000噸稻米的倉庫。「過去沒有烘乾塔,稻米要有大晾曬場。如今不用了,收購的稻米全部經過烘乾處理,可以確保沒一點黴變。」
「通過這兩年的發展,村裡人的腰包越來越鼓了,種糧的通過土地流轉,收入很可觀;搞果園的,通過採摘和網絡銷售,現在賺的也比以前多了,再加上現在村子環境也比以前好了,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李英山興奮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