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閉幕會在東北林業大學圓滿落幕。東林參賽項目「久黎壓花的開發和推廣」獲得了文化創意和區域合作組別金獎,該組別全國金獎僅有20個。
繼世界壓花比賽最高優秀獎、國際壓花協會研討會暨壓花藝術作品比賽金獎、世界園藝博覽會壓花畫大賽金獎、世界月季洲際大賽金獎、韓國京畿道世界壓花比賽金獎……之後,在世界壓花界佔有一席之地的東林壓花人,再為我校增添了「挑戰杯」國賽金獎這項重磅榮譽!
壓花,這項源於西方的藝術,在東北林業大學達到了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技術之美、傳統文化之美、情懷之美的和諧統一,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在青年創新創業中,展現了東林學子的時代擔當!
「挑戰杯」獲獎獎獎盃與獎狀
《林中春色》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省(區、市)室內展品競賽金獎
壓花,是將根、莖、葉、花、果、樹皮等植物材料,經脫水、保色、壓制和乾燥處理而成平面花材,經過巧妙構思,製作成一幅幅精美的裝飾畫、卡片和生活日用品等植物製品,是融合植物學與環保學於一體的藝術,最早在清朝由西方傳入中國。20多年前,老一輩東林壓花人將目光瞄準壓花藝術,通過精巧絕倫的藝術加工,賦予取自自然的植物材料以新的藝術生命。壓花作品方寸之間,凝聚的是東林人對生態文明的美學哲思,蘊含著東林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懷底色。「壓花,說起來很簡單,製作起來可是比繡花還要難,裡面的技術、學問非常大。」久黎壓花團隊指導教師吳曉紅說。壓花工藝的主要原材料是花瓣,在採摘花瓣時有很多講究,不同的花水分含量與生長狀態不同,有些花需要在早上採摘,有些則需要在中午。採集好的花瓣及其他素材,經過葉綠素置換、護色液浸泡等技術處理,才能達到保色標準及要求,再通過乾燥處理,才能進行壓花創作。「壓花色彩保色技術是我們的絕招,我們能夠讓壓花素材不褪色,這是我們技術上的優勢所在。東林師生20多年的不懈攻關,1項世界領先的技術,7項發明專利,這是東林壓花斬獲世界級榮譽、獲得『挑戰杯』金獎的技術支撐。」團隊成員張藝菲自信地介紹。
如果說科學技術賦予了壓花素材技術生命,東林壓花人的匠心獨運則賦予了壓花作品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不朽的藝術生命。
雖然源於西方,但可不可以把壓花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做成有中國特色的壓花作品呢?懷著這樣的藝術追問,經過多年的探索努力,東林壓花人成功地將壓花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取得諸多成果。
「我們會結合傳統的詩詞、經言、藝術作品,通過壓花這種表現形式,藝術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種極具禪味的意境既能通過古詩詞呈現,又可以通過現代壓花作品,玄妙直觀地展現。」團隊隊長徐雪桐說。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核使東林壓花作品呈現出不同於世界其他國家壓花作品的獨特特質,在東林壓花作品中,中國傳統的詩詞書畫實現了和諧統一,自然與人文實現了和諧統一,這也是東林壓花在世界壓花界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壓花創作的過程也是美育實踐的過程,是藝術思想與生命體驗哲理統一的過程,「只有身心和諧平靜,飽含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並且經過學習體悟,具備了較高的美學修養和藝術思考,創作出的壓花作品才具有藝術靈魂和生命張力。」吳曉紅表示。
東林壓花可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不少東林人通過壓花實踐,走上了創新創業之路,並在業界取得非凡成績。久黎壓花團隊是東林壓花人投身創業實踐的又一代表。久黎壓花團隊指導教師姚亮亮幾年前帶領學生在重慶彭水苗族自治縣開展社會實踐調研的時候,切身感受了彭水縣這一國家級貧困縣的狀況,那段經歷給了他很大觸動。當得知今年的「挑戰杯」競賽設有文化創意與區域合作賽道之後,姚亮亮眼前一亮,雖然彭水縣已經脫貧摘帽,但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腳步不能停止,為什麼不能把壓花創業項目與推動彭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呢?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團隊立即開展實地調研,考察了彭水縣清平社區的白茶基地、白池村紅薯基地、燈光村油茶基地,利用無人機開展測繪,綜合分析地質地貌土壤,考察土地價格、勞動力人數和產業基礎,確定了種植花卉的助力當地發展思路。經過磋商,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彭水縣種植花草、壓制鮮花,久黎壓花團隊負責後期研發,設計手機殼、賀卡和大型的壓花畫等文創產品。同時,團隊計劃將銷售產業與休養園林密切結合,與高校合作開發壓花實驗室,開展壓花教學產業等,多途徑助力彭水經濟社會發展。提到這項工作,團隊成員張藝菲動情地說:「我們的創業活動,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更是想通過自身努力,實踐科技報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使命,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作出東林學子的點滴貢獻。」(戚力月 張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