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遊」不應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胡同商戶衛生間應向遊客免費開放,胡同主要出入口處得配中英文對照全景導覽圖,「京味」特色品牌餐飲和「胡同文化主題」旅遊紀念品最好一應俱全。胡同遊的服務人員,宜佩帶工牌,應講普通話,服務用語文明、規範,宜提供一種以上外語服務。從今年10月起,「胡同遊」也有規範了。
消息來自:北京日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咱的家,成了別人的景點...
大熱天去門口買盒煙的功夫,
也得把跨欄背心給套上了...
各種旅遊團,
端著各樣的「長槍短炮」,隨時出沒,
聽著導遊杜撰的故事,我也懶得張嘴跟她們較那勁了,
我們的胡同,
真不是坐著黃包車沿著後海轉上一圈就能感受到的!
(圖片來自微博博客:一個小小的世界liu)
「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兒,是北京人最深的記憶!」
劉大爺家養的鷯哥,
王大媽家包的菜糰子,
胡同裡的小酒館兒,
院兒門口支著一口大鍋炸油餅的早點攤...
您甭看這都是幾十年前的景兒了,
但凡經歷過的北京人都還記得真真的~
小時候,
好幾家子住在一個院子兒裡,
張大媽,李大爺,劉阿姨...
都是一塊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
那關係啊就跟一家人沒兩樣。
咱再說院裡幾家孩子的交情,那就更不用提了,
「不因距離而疏遠,不因時間而變淡」
這話說的就是我們吧!
還記得那年老師突襲家訪,
要不是你幫我通風報信,那頓揍啊我肯定是挨上了!
雖說現在和老街坊們不住一塊了,
但隔三差五的還要聚聚,
包上頓餃子,
聊聊那些年在胡同裡發生過的事!
咱家院裡的那顆棗樹,您還有印象麼?
隔壁院兒那小誰,非要逞能爬樹,
這倒好,給腿摔折在家躺了半學期...
前幾天在地鐵裡碰見他,我還拿這事損了他會兒~
那會晚麼晌兒是院兒裡最熱鬧的時候,
小孩在院裡跑來跑去,嚷嚷著「我快餓死了」。
大人湊一塊兒堆,邊擇菜邊聊天,
見誰忙乎不開,拿過來就幫著擇上了。
一到夏天,
院兒裡時不常的還要搞上幾次聚餐,
在樹下擺上小桌小板凳兒,一家準備兩菜,
那畫面,真比過年還熱鬧!
等吃完飯,
收拾的收拾,刷碗的刷碗,
孩子們拿著沙包,皮筋...準備向胡同裡的空敞出發,
這會兒您再瞅院裡那閒來無事的主兒,
搖著蒲扇,都快迷瞪著了。
下棋的、聊天的,
院兒裡院兒外都是那麼的熱鬧,
但等一到九點,
大人就該招呼孩子回家睡覺了,
「三兒,你就瘋吧,我是管不了你了...」
這時候不想挨揍的孩子,也就乖乖回家洗澡睡覺了。
躺在床上,吹著過堂風,
不到伏天,是真不用開空調,
困勁兒也就慢慢地上來了,
這會兒院兒裡有動靜,不用趴窗戶瞅,
就知道是在廠子裡加班的那幾位回來了。
夜深了,胡同也靜了,
明天啊,北京人還是會被一杯茉莉花茶喚醒,
「北京胡同,縱橫交叉;
胡同兩旁,小院人家;
胡同上下,槐棗成蔭;
胡同深處,笑聲喧譁。」
我相信在胡同裡生活過的北京人,
都不會忘記過往發生過的那些個畫面!
行了,我也不煽情了,
接著咱再來聊聊北京胡同之「最」,
看看哪些承載著您的舊日時光。
位於珠寶市街西側,臨近大柵欄,胡同全長55米,平均寬僅0.7米,最窄處僅0.4米,兩個人通過此胡同需要面對面側身通過,在這條狹窄的胡同上南北共有九組建築,在清末廢兩改之前,北京全城的錢莊,糧店和各大商業商號每天早晨都要到錢市參加交易將銀兩換成制錢,或者反之。
民國建立之後,爐行蕭條錢市無市,改建成銀號鋪房,因而這裡可以算是中國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當時錢市胡同兩側的銀號利用法律的漏洞,無節制地擴建他們的商號建築,侵吞公共通道,最終使錢市胡同成為北京最窄的一條胡同。
位於西單地區一條東西向的靈境胡同,東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業街西單北大街,中與棗林大院、西黃城根南街、東斜街、新建胡同、背陰胡同相交,全長664米。因先後擴充現最寬處已達到32.18米。
這條胡同名稱源於一座道觀,觀名洪恩靈濟宮。但因道觀不怎麼紅火了,繼而靈濟宮的名稱,在人們的口傳中,以訛傳訛,把「靈濟」變成了「靈清」,後來又轉成了「靈境」。道觀所在之地也就成了「靈境胡同「。
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裡,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舊時因這裡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江米巷。
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先東交民巷仍有好多保留完好的歐式建築物,值得一看。
一尺大街坐落於琉璃廠東街東口東南,桐梓胡同東口至櫻桃胡同北口。一條胡同、一尺大街、十來米長、只有6家門臉、店鋪,是北京胡同的縮影。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獨孤劍客冰河)
它雖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卻也並非真的只有一尺長,而是長25.23米 。如今一尺大街名稱已經撤銷,被併入了楊梅竹斜街。在楊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櫻桃胡同北口之間的那段路,就是舊時的一尺大街。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獨孤劍客冰河)
九灣胡同位於宣武區東部,東口與鋪陳市胡同相連,西口從校尉營胡同通出,全長約390米,彎曲之處不下於13處,堪稱北京城彎道最多的胡同。
磚塔胡同位於西四牌樓附近。胡同之稱始於大都,當時出現過29條胡同,但只有一條胡同有文字記載,它就是磚塔胡同。
磚塔胡同因胡同東口(通西四南大街)的磚塔而得名。它是北京市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北京風貌保存較好的胡同之一。
看過《琉璃廠傳奇》、《五月槐花香》的觀眾,就算您沒到過這裡,一定對這裡有印象。從清朝初年直到今天,這裡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古玩、字畫、文房四寶是應有盡有。
老字號「榮寶齋」是這裡的代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一得閣…這些響噹噹的老店也都位於這條街上!
作為北京城南中軸線的組成部分,大柵欄每天接待的遊客不計其數,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可外人走到大柵欄的鐵牌樓下面,都會不自覺的讀成 da zha lan。
原來舊社會時候前門外這一帶是下層老百姓聚集的地方,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有文化的人少,而「柵」和「刪、珊、姍、跚」很像,「柵」還有「山」的讀音,「大山欄」讀久了也就流傳開來,加上北京本土濃重的兒化音,就有了今天的dàshílànr~
記得有個相聲說一個外地人來北京,跟出租司機說要去東——四十條。出租司機說:「沒有東——四十條。」結果倆人扯來扯去,敢情是東四——十條。那麼這些地名為什麼被稱為「條」呢?這還要追溯到明朝。
明朝北京城的面積和規模比元朝大了很多,街道、胡同的數量也隨之顯著增加。為了更好地區分這些地名,於是採取街道名稱的序列化,北京的東四頭條到十四條,就是這麼來的。
清代名為"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孔廟就不用多說了,是我國文人雅士的聖地;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掌管國學政令的機關。
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
在北京的胡同中,很多人最鍾情於的莫過於「百花深處」,倒不是因為這條胡同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這條胡同的名字帶給人無限的遐想與詩意。
帽兒胡同,熟悉北京的人不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它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胡同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胡同相通。清代因有制帽作坊,因此改名。
這裡有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園林可園,末代皇后婉容、明代將領洪承疇、北洋軍閥馮國璋都曾居住在這裡。
如今北京的胡同越來越少了...
北京人搬走的搬走,外遷的外遷,
但在這裡發生過的一切,
會伴著我們度過未來的每一天。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轉載請註明!
★ 合作聯繫微信號 ★
✉ hao0j0j 或 lsy4833406 ✉
驚了!老北京也不見得知道這些!!北京人離不開的「41樣兒」!住這片兒的北京人是真豪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