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大轉換 綿竹融入成都一小時經濟圈
近年來,綿竹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依託劍南春、磷礦、東汽、建材4大資源優勢,不斷促進食品、化工、機械加工、建材等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快速發展的產業經濟將促使區域內部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更為頻繁地轉換,作為成德綿西翼協調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綿竹正在形成自身強大的快速交通網絡,加快融入德陽半小時快速交通體系,融入成都平原經濟圈,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冉倩婷
結束無高速歷史 交通動脈助力經濟發展
從龍年大年初四開始,儘管那時歡度新春佳節的鑼鼓聲餘音尚未散盡,節後復工的成綿高速複線建設工地上就已經呈現出一派熱氣騰騰的施工景象。從開工建設到現在即將完工,緊張有序、保質保量的施工從每天早上8點持續到晚上7點。
這是一條即將徹底結束綿竹境內無高速歷史的公路,對綿竹未來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為我省高速公路規劃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綿高速公路複線項目是災後恢復重建的第一個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其主要功能是滿足「成、德、綿」通道內未來大量的交通需求,加強成都作為樞紐特大城市對周邊大中城市經濟的輻射作用。
這條總投資達61.01億元、全長86.19公裡的成綿高速公路複線,起點接成彭高速公路,止點接成綿高速,途經新都、彭州、什邡、綿竹、羅江、安縣等地。
「這將徹底改善綿竹的區位位置,對進一步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繫、促進綿竹地方經濟發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孵化新的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綿竹市成綿高速複線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永祥表示。
此前,由於境內沒有高速公路,綿竹的工業產品和原材料運輸,以及當地的旅遊發展都受到了影響。如新市工業園區產品及原材料運輸需繞道什邡,江蘇工業園區則要經由德陽上高速,高物流成本成為綿竹工業發展的一塊「硬傷」。儘管已有兩個國家4A級景區,外地遊客卻沒有成為遊客當中的主力軍,綿竹旅遊業的發展受到交通條件制約。
長久以來,高速公路的布局相當於經濟發展的動脈,所經之處都伴隨著大到城市小到鄉鎮的騰飛或是起步。成綿高速複線的建設匹配著綿竹 「工業強市」、「大力發展旅遊業」的目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工程,受到了綿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綿竹段3個出入口的周邊區域已經配合高速公路謀篇布局:新市鎮出入口,承接產業轉移的鈑金工業園區與化工類的新市工業園區正在進行整合,並打造工業園區對接高速公路的物流通道;什地鎮出入口,以高速公路規劃的停車區為基礎,打造倉儲產業正在規劃中;孝德鎮出入口,因地處年畫村景區,周邊規劃打造綿竹年畫主題雕塑、重點景觀及景牆,與年畫村4A級景區風貌協調配套,展現綿竹文化,並實現與江蘇工業園的對接。
項目建成後,綿竹距成都只有40分鐘左右車程,到綿陽縮短至20多公裡,將極大地推動綿竹旅遊業的發展。同時,綿竹段內沿線擬建苗木基地,既起到美化作用,又通過土地流轉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為農民帶去實惠。
為進一步推動成綿高速複線工程順利推進,綿竹市成綿高速複線建設領導小組與沿線經過的新市、孝德、齊天、什地4鎮黨委書記籤訂了《成綿高速複線建設徵地拆遷安置工作目標責任書》,按新農村建設要求,對徵地範圍內涉及的農戶採取農業安置、劃地自建方式,打造宜居生活環境。
變藍圖為現實 綿竹交通實現「升級版」
綿竹位於德陽 「一帶三軸」發展軸和「半小時城鎮圈」的聚合點,與德陽市區的交通聯繫密切,是德陽市域西北方向旅遊發展、「生命線」通道的重要出入口。由於其處於成德綿發展軸和德陽市區重要出入口的特殊位置,決定了以南北向主通道為主、東西通道為輔的公路運輸格局。
以災後恢復重建為契機,綿竹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江蘇省的援建下快速「升級」。
江蘇省援建指揮部在國家和我省的規劃基礎上,對綿竹交通恢復重建規划進行完善,制定了《江蘇省對口支援綿竹市地震災後交通恢復重建規劃》。規劃顯示,綿竹公路重建立足於恢復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公路交通不僅要達到震前水平,還要超過震前水平。特別是綿茂公路建成之後,綿竹將成為連接成都與阿壩州之間最便捷的交通樞紐。
2009年9月8日,備受關注的綿茂公路正式開工建設,結束了德陽與阿壩兩個市州不通公路的歷史,綿竹到茂縣將由過去的700公裡縮短到100公裡以內,成為連接成都、德陽與九寨溝的一條最為便捷的快速通道。同時,綿茂公路不僅加快了綿竹融入德陽 「半小時城鎮圈」的進程,還徹底改變了綿竹南通北不暢的區位劣勢,實現了「北拓」。此外,這條道路的修通還為綿竹針對阿壩州農產品及特產打造的加工基地提供了基礎。
重建過程中,綿竹市域內主要道路完成 「白改黑」,即S105成青路綿竹段、綿孝路、綿漢路、西二環改為瀝青路面,共計54.55公裡;完成農村公路災後恢復重建1009.5公裡;完成「8·13」水毀橋梁維修加固工作;完成10個災後恢復重建站點建設加固。
截至目前,綿竹全市公路裡程1475.8公裡,其中省道37.3公裡,縣道267.4公裡,鄉道427.1公裡,初步形成以成青路綿竹段、快通道(綿孝路、綿漢路)及二環路構成的「一橫一縱一環線」骨架,並以市中區為中心向各鎮鄉發射狀的網絡布局。
恢復重建期間,綿竹市加大公路生態環境建設,同步建設公路綠色通道工程;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實現「公路標準等級化、路面鋪裝高級化、網絡結構合理化、管理養護規範化、城鄉客運統籌發展」的目標。
目前,綿竹境內有省道105(成青公路)綿竹段、綿茂公路、在建的成綿高速公路複線,以及成都經濟區第三繞城高速公路綿竹連接線和成(都)蘭(州)鐵路等5條過境幹線。其中,成蘭鐵路的建設也使得綿竹境內無鐵路的歷史得到終結。
交通工程的相繼實施,正在逐步將綿竹交通發展的藍圖變為現實,以市區為中心,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交通網主幹線也將相繼形成。隨著我省「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戰略要求的逐步實施和成德綿發展軸經濟的蓬勃發展,綿竹市在區域綜合交通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更加明顯。
綜合交通規劃總體目標
未來綿竹交通線網發展的總體目標可以概括為:「南融北拓、西聯東進,二縱、四橫、三環,打造綿竹交通網絡新格局」。力爭到2030年,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銜接順暢、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全面適應綿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向南 強化與德陽市區、什邡的聯繫,極力融入成都都市圈,充分接受成都輻射。
向北 打通通道,實現和阿壩乃至川西北的有效溝通,貫通綿竹向北的「生命之路」。
向東 加強和羅江以及安縣的對接,完善和區域次中心綿陽市的聯繫。
向西 連通什邡北部乃至汶川等縣,構築綿竹向西新通道。整體的綜合交通路網體系呈現「二縱、四橫、三環」新格局。
二縱 成都經濟區第三繞城高速公路綿竹連接線、綿茂公路,構築綿竹一主一副的南北過境通道。
四橫 成綿高速公路複線、省道105、城北路和成蘭鐵路,實現綿竹和周邊相鄰區域的全方位對接和溝通。
三環 市區二環路、市域內環路以及市域外環路,串聯綿竹各大鄉鎮節點,保證綿竹市域各經濟節點的有效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