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雲安不安全?」、「私有化部署是不是更可靠?」、「數據上雲了,是不是就被你們看見了?」類似這樣的問題,已經成了部分老闆的口頭禪。工業環境對於安全性和穩定性有極高的要求,我完全能理解這些質疑。
今天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理解: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區別在哪?到底哪個更安全?該選哪一個?
先亮明我的觀點:不管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安全性並不是主要問題,降低單位計算成本,才是雲計算真正的價值。而從成本的角度考慮,公有雲是最優選擇。
01
雲計算與成本問題
提到雲計算,大家馬上想到的就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等IT巨頭們。為什麼這些巨頭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推動雲計算技術和產品的普及呢?
主要原因在於,雲計算的技術特徵決定了它必須通過規模效應,才能產生壓倒性的性價比優勢。
「網格計算之父」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曾說過,雲計算的推動力來自規模化所帶來的經濟性。他認為雲計算具備4個關鍵特徵:1.大規模可擴展性;2.作為一個抽象的實體,能提供不同的服務水平給用戶使用;3.由規模化帶來的經濟性;4.服務可以被動態配置,按需交付。
簡單總結這些關鍵特徵,就是規模化、低成本和便利性。這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水和電一樣。
我們每天都要用自來水,但不是每家都需要挖水井,它由自來水廠集中提供;我們每天都要用電,但不需要每家自備發電機,而是由電廠集中提供。這種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每個人用水用電的成本,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如果要獲得雲計算的計算能力,需要自購軟硬體等基礎設施,需要支付設備供電、空調製冷、專人維護等費用,會是一筆很大的成本支出。
如果能提供一種計算資源租用的服務,只需要在使用時支付少量「租金」就能夠「租用」到這些計算服務,既能滿足用戶存儲和計算數據的需求,又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企業和個人才能廣泛使用雲計算,才能推動雲計算的快速普及。
因而,雲計算的發展,一定會降低企業和個人使用計算資源的成本。同樣的邏輯,企業考慮要不要上雲的首要問題,不是安全問題,而是成本的問題。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硏究院的雲計算發展調查報告,95%的企業認為使用雲計算可以降低企業的IT成本,其中,超過10%的用戶成本節省在一半以上。另外,超四成的企業表示使用雲計算提升了IT運行效率,IT運維工作量減少和安全性提升的佔比分別為25.8%和24.2%。
可見,雲計算的未來一定會像中國工程院王堅院士所說的,「成為一種公共服務」,任何企業和個人都能夠像使用水、電那樣使用計算資源,都能「便宜用」、「安心用」。
02
公有雲、私有雲與安全問題
雲計算根據服務對象範圍的不同,有四種部署模式:公有雲、私有雲、社區雲和混合雲,其中最常見的是公有雲和私有雲。
公有雲的基礎設施由雲服務提供商建立和運維,一般是擁有大量計算資源與技術實力的IT巨頭,例如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巴巴、華為等。
這些IT公司將雲計算服務以「按需購買」的方式銷售給個人用戶或企業用戶。用戶只需將請求提交給雲計算系統,付費租用所需的資源和服務。對用戶來說,不需要再投入成本建立數據中心,不需要進行系統的維護,在降低了使用成本的同時,獲得了技術領先的雲計算服務。
私有雲是由用戶(例如政府、軍隊,企業)自己建立運維的雲計算平臺,專供內部人員使用,不提供對外服務。
私有雲要求購買基礎設施,建立大型數據中心,並需要投入專門的人力物力來維護數據中心的正常運轉。而且因為限制了雲計算的使用規模,大大提高了單位計算成本。由於私有雲的開放性不高,私有雲的安全威脅相對較少。
為什麼是相對較少呢?
因為,安全具有相對性: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相對的安全。正如王堅院士所說,一旦計算設備連上網絡,不管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本質上面臨的安全問題都是一模一樣的。
為了解決安全問題,那些IT巨頭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於企業最關心的數據安全問題,目前主流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數據加密技術。數據加密技術主要是基於密碼學技術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用密文檢索技術來檢索加密數據,利用高效的完整性檢測算法證明數據的存在性、完整性與可用性,利用模糊關鍵字或匿名搜索來保護用戶隱私。
當然,除了加密技術,還有身份訪問控制技術和數據備份技術。雲服務提供商向用戶提供雲服務的同時也必須對雲服務進行實時精準的監控。
但是因為數據安全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這才讓私有雲的鼓吹者打著安全的幌子,利用大家對安全的擔憂心理,向人們兜售硬體和軟體產品,做私有化部署。
恰巧有一個合適的例子,可以打消人們對公有雲安全問題的顧慮。在2019阿里雲峰會·北京站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目前阿里巴巴60%到70%是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之上,未來要經過1-2年的努力,實現100%的業務跑在公共雲之上。」
根據《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的調查數據,2019年我國已經應用雲計算的企業佔比達到66.1%,較2018年上升了7.5%。其中,採用公有雲的企業佔比41.6%;私有雲佔比為14.7%。
這份數據已經能說明問題,選擇低成本的公有雲已經是大多數用戶的選擇。
對於用戶而言,公有雲的最大優點是其所應用的程序及相關數據都存放在公有雲的平臺上,自己無需前期的大量投資和漫長的建設過程。公有雲具有規模優勢,其運營成本比較低,用戶只需為其所使用服務的付費,大大降低了單位計算成本。
同時,雲計算必須規模化,因為只有規模化才能解決成本問題。成本問題會影響事物的發展和普及速度。而私有雲的邏輯與其相悖。
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在雲計算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今天爭論雲計算的安全問題,恰恰反映了一個共識:能滿足用戶存儲、計算數據需求的雲計算,能降低單位計算成本的雲計算,未來會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
從規模、成本和便利性三個角度看今天的雲計算,它一定會發展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強大的計算能力將賦能所有的企業與個人。「當計算變成一種公共服務時,所有人的創造力都會被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