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0年11月12日.江蘇靖江
靖江美食豐富多彩,花樣繁多,有靖江香沙芋頭,豬肉脯,肉脯,元麥粯子,蟹黃湯包,玉爪蟹,金波酒,柚子粥,大閘蟹,馬橋餛飩,季市大燒餅,鱖魚羊肉,紅燒河豚魚,扒風腿等諸多不勝枚舉的美味佳餚,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南之緣蟹黃湯包。
聞名來到南之緣,剛進入大門,就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一派江南園林景色呈現在眼前,借用古人「隔斷城西市語譁,幽棲絕似野人家」。「居士高蹤何處尋,居然城市有山林」的佳句來描繪南之緣。
南之緣有花繁草茂滿園的華麗,有翠竹落英山石的雅致,有魚戲綠波花濃的和諧,更有出水芙蓉連天的古典。南之緣的園景,有如持傘而過的江南少女,凌波微步,到處充滿詩情畫意的古韻。
南之緣蟹黃湯包是中華餐飲名店,是靖江著名美食,由靖江蟹黃湯包名師領頭雁,國家特級點心師,江蘇名師陶晉良先生親自料理, 享有「烹長江佳味方知小鮮寓道,品南園湯包始悟大肚能容」之美譽!南之緣蟹黃湯包,是南園賓館註冊品牌名點,無論春夏秋冬四季,還是八方來客,無論何時到了靖江,在南之緣品嘗蟹黃湯包這個人間美味,無不食之大動,還想著再來靖江。
當一籠雪白晶瑩的湯包端上餐桌,配上一碟上等鎮江香醋,一碟薑絲放在你的面前,用筷子在湯包上面輕輕扎個小洞,慢慢吸吮湯汁,最後再把皮子和薑絲吃掉,真是飽嘗了口福,又品味了湯包文化的樂趣。蟹黃湯包是靖江傳統美食,歷史悠久,其創造於何時,由何人所創已難以具體考證。
民間有「孫權巡視馬馱沙,湯老二無心插柳創美味」的說法,廚子湯老二靈機一動做出來蟹黃湯包,傳說當時吳主孫權品嘗後大加讚美,孫權走後蟹黃湯包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當時,路過靖江,靖江知縣馬兆鰲用蟹黃湯包,呈給乾隆皇帝。湯汁太鮮美了,當時乾隆皇帝不懂的湯包吃法,湯汁先是濺到龍袖上,後又不小心把湯汁甩到背上,就留下了「乾隆皇帝吃湯包甩到半背上」的故事。
天下之大,並非靖江有蟹黃湯包,大江上下,南有鎮江,北臨淮安,都有美味蟹黃湯包,然而靖江蟹黃湯包卻是最具獨特個性,僅用「鮮,美」兩字不足以盡道其妙。吃著美食,看著江南園林景色,意境悠然而生!一首《綺羅香.南之緣美食煥恆宇》乘興出爐:
《綺羅香.南之緣美食煥恆宇》
無上秋日,秀色可餐,相臨靖南之緣。曲徑通幽,賽似清華瑤臺。入閬苑,泉石盈目;意盎然,秋彩霞飛。風吐豔,疏密有致,樓閣榭軒庭前錦。
湯包承流今古,巷深但引客來,誘人饞欲。天雲蘭閣,仙居綠草茵茵。薄如蟬,湯入口腹;味香鮮,食之涎滴。設綺宴,慢品餚饌,明朝欲還往。
靖江民風淳樸,歷史悠久,諸多民間習俗讓世人嘆為觀止!有弦八彈絲竹樂、有「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之美譽的講經、文化藝術亮點的腰鼓、流傳民間孤山泥狗子、聞名遐邇的孤山寺每年三月初三廟會、民間小獅子舞、特色蕩湖船舞、唱鳳凰、打蓮湘舞、秧歌、龍燈舞、屋脊藝術、每年四次拜城隍廟、春節習俗、元宵節花燈、冬至節隆重祭祖等習俗。
望著靖江靜靜的萬古長空,風月獨冉,正在斑斕綻放。靖江人把這些具有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無不帶著的良好祝願,來渲染著靖江遺風古道。
回望靖江歷史一幕幕,一頁滄海,一頁桑田。腦海浮現出白馬馱沙、馬洲先民、開埠設治、函輝治水、抗倭鬥爭、抗英鬥爭、孤山廟會、寶卷之鄉、工商巨擘、情滿千帆等內容,仿佛打開了一本厚重的歷史畫折。細閱史海,仿佛走進了靖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萬點寒鴉點綴著天空,一彎流水圍繞著孤村」。回首有著小香港之美譽的靖江幾日,奈何看不盡的繁華,讓人夢裡舞翩躚,輾轉在光耀的歲月裡,讓人帶著無限流連,而化作縷縷煙雲卻記憶猶新,淡淡相憶靖江城外水墨畫,衰草連天,無窮無際。
一晃而過就到了回返時期,在去無錫的路上,眼前總是浮現出「一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柳乍和煙,倩魂銷盡夕陽前」在靖江的景象。人生如戲,歲月如梭,人要經得起平淡,在清淺歲月中,任紅塵繾綣,不去隨波逐流,秉承一顆赤心,留守在天涯荒原的每個角隅,曾幾何時,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往事如煙,用紅箋小字來記錄人間之美好,化做那不朽的記憶。
抬頭仰望天空,日暮的晚霞比朝霞更加深沉渾厚,朝霞來得快,去得也快,之後便是旭日東升,普天同照。晚霞之美在於燒紅了天,籠罩舊日的時光,令人動容,渲染著大地風景,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真是「夕陽無限好,醉美近黃昏」,教人心醉!一曲《漁家傲.落霞》呈現出來靖江晚霞醉美之深邃意境:
《漁家傲.落霞》
日暮黃昏蒼空遠,萬裡恆川落晚霞。
最憶江南江北好,火燒天,此時雖冬卻勝春。
壯美畫卷天工賦,相織錦繡暖南山。
仰望彤輝增旖旎,燦煜流,叫人怎能不思君!
邵德峰,字禪心,號法成。遼寧省莊河市人氏,學者,詩人。自幼酷愛傳統文化,並對周易、古玩玉器字畫、瓷器等領域有諸多研究。現為皖詩詞會員,淮北市詩詞協會理事,邵雍書畫院顧問。願用文字來聆聽大美世界的美妙聲音,用文字詮釋精彩人生,在文學的海洋裡盡情徜徉!
主播簡介:
王兆洪:大連啟明星語言文化交流中心創始人。原大連莊河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國家二級播音員。他近二十年舞臺實踐和配音學習,形成親切自然、莊重大氣的聲線風格。曾為多部紀錄片、宣傳片配音,並主持多場市級晚會和活動,獲省級廣播作品一等獎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