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2,赤腳遊覽了鳴沙山後,就來到月牙泉。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在鳴沙山北麓。
月牙泉,月牙形的清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彎曲如新月而得名。泉水碧綠,如翡翠般鑲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邊蘆葦茂密,微風起處,碧波蕩漾,水映沙山,蔚為奇觀。
開心遊月牙泉
沙漠中最缺的是水,最寶貴的是水,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在最缺水的地方,有一清泉,泉流不息,天旱不涸,真乃神泉。
月牙泉在大漠中不乾涸之謎,有這樣一種說法。原來這一帶是原黨河河灣,是敦煌綠洲的一部分,由於沙丘移動,水道變化,遂成為單獨的水體。因為地勢低,滲流在地下的水不斷向泉中補充,故月牙泉百年遇烈風而不為沙掩蓋;
但卻無人能說明為何飛沙不落月牙泉?
沙漠中的神泉,就少不了相關的傳奇故事。據說,這月牙泉是藥師佛的化身。月牙泉在唐朝鼎盛的絲綢貿易的年代,這裡的泉水是專門供來來往往的商販飲用的。而這裡的泉水不僅僅能夠解渴,還能夠治療某些頑疾,這與藥師佛的救度眾生病苦與恐懼的大願相一致,所以人們稱之為藥師泉,簡稱藥泉。
現在月牙泉邊,建起了圍欄,遊人不能近距離接觸月牙泉,大概是對月牙泉的一種保護吧。
這裡曾是水下-有關月牙泉的介紹
這裡是鬆散細粒物質組成的水平地層,細沙層與泥質層交互。鬆散沉積物中含有樹枝和貝殼碎片,還有圓柱形「沙柱」代表的生物活動的遺蹟-蟲孔。上層的砂質沉積物沉入到下面的泥質層中,這叫做「負載構造」。這些現象和特徵說明,在時代不是很久遠的過去,這裡還處在河流或湖泊的水之下。
滄桑月牙泉
走近朝暉門
「除卻靈池何處覓?茫茫千裡盡平沙。」為浙江秀水人,乾隆三年舉人-朱坤,所寫《月牙泉歌》歌中最末兩句,作為了此門的楹聯。
在月牙泉邊,看到了羅布麻。羅布麻,別名紅麻、茶葉花等,是西北地區最具有特色的一種纖維植物。
羅布麻的根和葉有藥用價值,其藥理作用對高血壓、高血脂有較好的療效。
羅布麻抗逆性極強,能綠化荒地,治理和防止水土流失及沙漠化。
走近月牙閣建築群
月泉閣建築群是在1991年到1999年間陸續修建的仿漢唐建築。之前這一片高臺之上都是百餘間廟宇,亭臺樓閣倒映水中,大部分是清代建築,從東到西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雷神臺等古建築百餘間。
泛爽亭
月泉閣
月泉閣門上有一聯,上聯為「聚粒沙而成山無欺自安」,下聯為「匯滴水以為泉有容乃大」,橫批「山泉輝映」。
月泉閣匾額為趙樸初所書
月泉閣二層走道正對聽雷軒
涵澄亭,意喻月牙泉蘊涵著澄澈的泉水
觀音菩薩的另外一尊化身,自在王觀音菩薩。
金玉千手觀音殿
千眼保吉祥,千手送平安。
月泉閣大鐘:月泉閣大鐘,是敦煌人劉積賢、劉積禎兄弟攜家族成員在1994年端午節月泉閣古建築群一期工程落成之際,捐贈給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以鑄鐵造成,鐘上銘文由敦煌已故書法家姜家誠書寫。
在月泉閣環視四周,延綿的鳴沙山環繞月泉閣建築群。
一泓碧水靜至於大漠之中。月牙泉,1960年前,泉水位沒有大的變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積22.5畝。
70年代中期當地墾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來周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導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從而月牙泉水位急劇下降。
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時間是在1985年,那時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7至0.8米。由於水少,當時泉中乾涸見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兩個小泉不再成月牙形。2000年開始,敦煌市採取應急措施,在月牙泉周邊回灌河水補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暫時免於枯竭。
願沙漠中的神泉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