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從黟縣回來,途經富春江畔,俞總說,他已在這裡付了訂金,是個好地方,又說當年黃公望便隱居於此。
為了證實此處美景,我們決定探訪元高士黃公望結廬在此的故居小洞天。
黃公望隱居地位於杭州市富陽區東洲街道境內的廟山塢。黃公望晚年結廬於此,創作了《富春山居圖》山水長卷。
我們先去展館看了微電影,了解了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過程,並看了時人及後人的一些摹本。
《富春山居圖》真跡,後段《無用師卷》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剩山圖》珍藏在浙江博物館。2010年6月1日,在經歷毀容之災、身首異處相隔360多年後,「富春山居圖合璧」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隆重舉行,供世人一睹真容。
從前,富春江邊有個白鶴墩,白鶴墩邊有座廟,廟山塢裡有個小洞天,小洞天裡有所南樓,南樓裡有位仙風道骨的老人,老人尋山問水,探奇歷勝,畫了《富春山居圖》……大痴遺韻,後世仰慕。
我們出了紀念館,往後山拾級而上到了「畫潭醉月」處。此處,元代時居然是個碼頭,當年黃公望尋幽探勝的入口處正是從這碼頭開始的。前面那個白鶴村,那時叫白鶴墩,周圍自然全是水,而抬望眼看到的觀音像的地方,當年是繫船用的木樁和小石洞。原來,元代時富春江的水位比現在可高多了。
這條山徑,就叫廟山塢。
夾道修竹茂林,滿目香風,好鳥相鳴,溪水琤琮,迎眸翠色,心曠神怡,是個天然氧吧。
蜿蜒好久,終於看到了黃公望的塑像,美髯飄飄,衣袂飛揚,道家神韻,似一股清新的空氣,沁入心脾。
在山道盡頭一坪處,便得一屋,此乃小洞天是也。
黃公望,雲遊四方,晚年鍾情於富春山水,約70歲左右,在此結廬,度過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他在《秋山招隱圖軸》題記中說:「此富春山之別徑也,予向構一堂於其間……或瞪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額曰『小洞天』。」
呵呵,結廬在山間,而無車馬喧。
回來時,碰到了以前的同事顧煒和他的一個朋友,他們吃了中飯,也轉悠到了這裡。
回到家裡,我在朋友圈裡發了一組風景,大學時的好友王申華,便問我是否還在富陽,邀約一聚。
是的,下次來時,一定要在富春江畔和老同學閒遊一番,以慰藉多年的闊別之情。
20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