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致遠 進而有為
——「領會當前經濟工作關鍵詞」系列評論之一
人民日報評論員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深入分析研究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突出強調「要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中求進、突出主線、守住底線、把握好度」,明確要求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這是我們黨基於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和重要部署,對今後一個時期更好地以穩中求進應對穩中有變、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十分關鍵。
穩中求進蘊含著深邃的辯證思維,需要我們深刻領會並運用到經濟工作之中。 「穩」與「進」是緊密聯繫的,堅持穩中求進,必須把「穩」與「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有耐力,動要有秩序有韌勁,關鍵是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耦合度。只穩不進難發展,只進不穩行難遠。
越是爬坡過坎,越要堅持穩中求進。當前,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我們面對的問題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越是挑戰嚴峻、困難重重,越要以堅持穩中求進來從容應對,越要把握新情況下的新要求,聚焦主要問題,把「穩」和「進」辯證統一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切實做到見事早、反應快、工作細、出手準。
穩中求進之「穩」,不是停滯不前、重複老路,而是以穩應變、務實前行。當下堅持穩中求進,要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的重要依託。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質量的製造業作為支撐。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存在的量大而質不優、質優而牌不響等問題也必須重視,這就要求瞄準痛點難點,對症下藥。比如,從強化資金投入、強化企業主體作用、強化成果應用轉化入手,推進位造業技術先進化;堅持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三管齊下」,加快製造業結構高端化;持續完善金融支持機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位造業發展環境優質化。
穩中求進之「進」,不是速度優先、一味求快,而是質量優先、以進促穩。當下堅持穩中求進,要把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作為「進」的關鍵招數。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就是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繼續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把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落到實處。這樣的「進」,既能鞏固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又能應對穩中有變的複雜形勢;把「進」字文章做實,我們就能在不斷解決矛盾問題中開創新局面。
不經風雨,哪能見彩虹。有風有雨是常態。面對風雨,讓「穩」的基礎更紮實、讓「進」的鼓點更有力,就能奏響雄渾激蕩的發展樂章。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夯實「穩」的定力、「進」的信心,拿出「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幹勁、奮力開拓的闖勁、百折不撓的韌勁,狠抓落實、務求實效,共同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