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歲之後的生日有什麼不同,那就是不生日還好,一生日就會覺得連空氣都是悽涼的。貧窮或孤寡,二十幾歲的大部分人多少會佔一樣,或者兩樣都佔了。「生日」這樣對個體有特殊意義的節日,會放大你的種種孤寂和無助。
喉嚨從兩天前開始痛,明晚應該會剩下自己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
生活是否永遠艱辛?還是僅僅童年如此?好像永遠如此。
我突然想問問30歲的自己:我沒讓你只有20歲的時候才常常感到孤單和不快樂嗎?還是一直如此。
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適應20歲之後的年紀增長,就像昨天還是小孩子,過了18歲,就一瞬間轉為成年人,我都沒有反應過來,身邊的人就紛紛成為另一撥,與我人生狀態相差甚遠的人。
A:就你賺的多,都買房了
B:害,為了還房貸每個月都緊緊巴巴的,哪有你回老家過得滋潤
而我還在普通社會人的身份裡浮沉,很難不焦慮和迷茫,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應該跑快兩步,準備下一個行程,或者下一些決定。
我也不是沒有往下一個目的地走過,只是走到一半,沒能繼續走下去,又調回原點。我知道人生沒有一選就對的路,以後還是會發生,走到一半才發現此路不通的事。
但也不能說完全白費,最起碼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得更好,雖然知道了也不一定有用。
竟生活最煩人的,是相似的重蹈覆轍。
後來我發現,日韓劇女主最常用的設定,是開篇就落入艱難和委屈,仿佛已經被整個生活拋棄。
極好的結局面前,都是先失業失戀失望的。就跟電視劇一樣,要這樣跌宕起伏,人生才有看點。
於是我暗自給自己打氣,看吧,女主都是這麼演的。你可能會反駁我說,電視劇都是騙人的,現實生活根本不可能那樣。
不過我想,既然有這樣的劇本被編寫出來,被廣泛喜愛,不就證明了,至少有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那樣的至暗時刻嗎?
編劇本人或許就經歷過,才能寫出那些細膩的情節和感悟。最後作品的成功,不就是好結果的到來嗎。至少還是可以那樣期待著的吧。
2020年的11月份,蔡依林在高雄演唱會上說:「我今年40歲嘛,然後……欸40歲是一個很棒的年紀,如果你現在還沒40歲我跟你講40歲真的feel damn good!」
到最後我也清楚:20歲的我們不再生日快樂,無非是因為年紀老一歲,我們卻沒有成長為內心那個強大的樣子,而時間正在一分一秒地減少。
我還沒辦到,對生活遊刃有餘,接受年紀的增長,適配的成熟和能力,擁有一份親密的陪伴。
就只能當作是對未來自己的祝願了。希望那個時候的你,是真的,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