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兔子不吃窩邊草」,字面意思是兔子不吃自己窩旁邊的草,其實是要告誡人們不要在家門口做壞事。那麼,做壞事就要到別處去嗎?
當然不提倡那樣。在家門口做壞事就等於壞了名聲,十裡八鄉的人都認識做壞事的人,這個人的名聲就臭了,再也抬不起頭來,而且一有這樣的壞事發生,人們就首先想到了這個人。如果他到別處做壞事,人生地不熟,人們都不知道是誰幹的,即便知道是誰幹的,也不知道這個人的底細,因為這個異鄉人是沒有什麼名聲的。如果他在本鄉本土做了壞事,就只能搬到別處去了,不然會成為人們提防的對象,也會成為人們詆毀的對象。
那麼,兔子真的不吃窩邊草嗎?當然不是,不是兔子看不到窩邊草,可能那樣的草確實不對兔子的胃口,或者兔子為了讓窩邊草擋住自己的行蹤,或者懶得吃,只是把窩邊草當成一種風景的點綴。但無論如何人是無法理解兔子的,就好比濠梁之上的莊子無法理解水中的魚一樣。
找對象的時候,人們也常說「兔子不吃窩邊草」,說的是年輕人找對象儘量不要找離家近的人,不然會產生這樣那樣的麻煩。其實還是雙方知道的信息太多了,太熟悉了也就不太好了。距離產生美感,或許遠距離的姻緣讓人保持一份對愛情的憧憬,保持一份純真的美感,距離太近反而會淡化這種美感。當然也不能絕對化,很多農村人找對象都找附近村子的,有的還找了本村的人,圖個方便,有事的時候有個照應。這樣的婚姻當然是奔著照顧去的,當然沒錢也是白搭。
古人認識到「燈下黑」的現象,在豆油燈或蠟燭下,人們總是覺得燈光被燈具(油燈座、蠟燭座兒)遮擋,產生黑暗的區域,引申開來就是人們對發生在身邊的離得很近的事物和事件沒有看見和察覺。也就是說,人們大多不善於發現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的美感,習以為常也就不認為那是一種美了。經常處在鮮花盛開的村莊的人不知道那是一種美,而當外來人看到滿村都是鮮花的時候,就會大為驚嘆神仙境地了。還有水鄉的人、山區的人對生存環境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美的地方,而平原生活的人到了那裡會驚嘆水的柔美和山的陽剛。
如此一來可以看到,兔子不吃窩邊草可能真的把窩邊草當成習以為常的東西了,而不是什麼食物。人們對身邊的人和事缺少發現美的探尋,並不是沒有美,而是把身邊的人和事習以為常了,也就不覺得美了。到了別的地方,反而覺得那裡的人和事有一種美感。也就是說,新鮮感產生美感,距離感產生美感,陌生感產生美感。
「兔子不吃窩邊草」說的不是兔子,而是人,說人做壞事的規則和刻板印象,其實,現在已經沒有這些了,並不是人們不知道「兔子不吃窩邊草」的祖訓,而是在物質利益刺激之下,一切都不在乎了,他們「吃了窩邊草」又怎樣?還不是和吃了別的地方的草一樣?放著窩邊草不吃,那麼這隻兔子一定是只傻兔子!
古語云「近水樓臺先得月」,今人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