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日本車企「三巨頭」,對中國汽車的警醒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日本車企「三巨頭」,對中國汽車的警醒
在美國和德國的汽車工業形成「三巨頭」之後,原本擁有許多汽車製造商的日本也開始組建「三巨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有何影響?未來「幾巨頭」會出現在中國市場嗎?
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全球汽車市場一片寒冷,結束了連續7年的上升趨勢。2018年,全球汽車銷量為9560萬輛,首次下降,較2017年同期下降1.24%。
自去年年底以來,國際貿易爭端和地區局勢加劇,中國經濟放緩的壓力加大,導致全球汽車業大規模裁員。甚至奔馳,寶馬,通用,福特...也無法倖免公司之間的合併,重組和聯盟。合作加快。這給以出口和海外市場為主的日本汽車工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和巨大的挑戰。
鈴木從中國撤出;日產汽車第二季度營業利潤同比驟降70%,在全球範圍內裁撤了12,500名員工。一系列因素刺激了日本汽車工業。
K-Line認為,在美國和德國汽車工業形成「三巨頭」之後,原本擁有許多汽車製造商的日本也正在形成「三巨頭」趨勢,這充分反映了該國的危機意識。這給中國的汽車工業帶來了什麼啟示?中國已經有數百家汽車公司,並且正在湧現更多新的力量?如果它仍然如此之大和分散,什麼時候才能建立汽車動力?
為什麼許多日本汽車公司逐漸擺脫「三巨頭」趨勢?
眾所周知,日本的汽車工業在過去的60年中發展迅速,到本世紀初,它已經非常發達。日本有10多家主要汽車製造商,例如豐田,日產,本田,斯巴魯,馬自達,三菱,五十鈴,鈴木和大發。
但是,這種情況正在被打破和重塑。2017年8月,豐田與馬自達正式籤署了資本合作合作協議。豐田收購了馬自達5%的股份,馬自達還將收購豐田的0.25%的股份以形成共同股權。2018年1月,兩家公司宣布在美國建立新的合資工廠。
豐田和馬自達的負責人表示,新工廠將共享一些用於生產車輛的零部件和供應商,但每個工廠都將負責技術問題的開發。該工廠預計將於2021年開始運營,年產能為300,000輛,其中豐田和馬自達分別佔50%。
隨著豐田系列的擴展,鈴木已開始討論加入豐田和馬自達成立的新公司,以開發純電動汽車技術並與他們分享經驗。此外,豐田的子公司日野汽車和與斯巴魯建立資本合作關係的斯巴魯也在討論加入。
這表明豐田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從其在這一領域的優勢中吸取了教訓。鈴木最擅長生產小型車,而馬自達則在內燃機領域有一定積累。
不僅如此,作為「領導者」的豐田在集團管理,混合動力,電氣化和氫燃料電池技術以及TNGA架構方面擁有非常強大的實力。對於鈴木,馬自達和斯巴魯,它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競爭力。力。
同時,由於三菱汽車因欺詐醜聞而被日產汽車合併,以及獨立技術的本田汽車公司,日本汽車「三巨頭」的原型現已出現。
舉行團體保暖也是大勢所趨
AutoK-line認為,推動汽車行業發生重大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技術創新,成本和市場競爭壓力。日本汽車公司這次的「擁抱溫暖」也是大勢所趨。
馬自達在2018財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其營業利潤,淨利潤,利潤率和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馬自達將此問題歸咎於全球銷售下降,營銷費用增加,外匯損失以及美國零售網絡的改革,投資成本不斷增加。
在2018財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馬自達的全球新車銷量達到15.61百萬輛,同比下降4%。在業績方面,其淨利潤下降了43%,為634.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9.3億元)。
今年11月1日,馬自達第二季度財務報告數據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營業利潤為188億日元(約合1.742億美元),扭轉了去年同期的虧損狀況。在第二財季,該公司的淨收入增長了兩倍多,達到114億日元(約合1060萬美元)。然而,儘管如此,該公司仍預計其全年營業利潤將下降27%,淨利潤將下降32%。
馬自達表示,匯率惡化和銷售低於預期正在蠶食利潤。該公司預測,本財年其全球銷量將下降1%,至155萬輛,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全球市場的銷量都將下降。
此外,鈴木汽車第二季度業績報告顯示,由於日本國內產量下降以及印度市場銷售疲軟,該公司的營業利潤下降了32%,至559億日元(約合5.14億美元)。
從全球範圍來看,鈴木第二財季的銷量為670,000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20%。該公司目前預計今年全球年銷量為285萬輛,比先前的預測下降15%。
去年9月,鈴木宣布由於持續疲軟的表現,它已完全退出中國市場。2012年,鈴木完全退出了北美市場。目前,鈴木將所有業務重點押在印度市場上。
由此可見,馬自達和鈴木依靠豐田取暖,可以有效抵禦汽車市場的寒冬,並在這一汽車市場改革中站穩腳跟。
豐田汽車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從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豐田的營業利潤達到6623億日元(約合442.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4%;總收入為7.6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2.5億元)。人民幣4873.5億元),同比增長4.5%;淨利潤同比增長1.2%至5,920億日元。
豐田營運長肯·肯在宣布業績時表示,該公司通過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轉向交叉和輕型卡車產品組合以及更嚴格的成本控制,提高了盈利能力。
然而,2018年,豐田集團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4.5%至18828億日元(約合1155億元人民幣)。
筆者認為,通過豐田與其他汽車公司之間的喧囂,取得了規模效應,從而發揮了節約成本,技術互補,研發水平提高的優勢。日本汽車工業更加精緻和強大。
濃度不斷增加,淘汰人數增加了嗎?
通過回顧日本,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汽車K線認為,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汽車產業規模巨大但並不強勁,尤其是在最近在過去30年中從未遇到過的30年市場下滑。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
那麼,中國汽車工業目前的格局是什麼?行業集中度模型將如何影響汽車公司的未來?最後,中國汽車行業將形成多少汽車巨頭?
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804萬輛,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中國重點企業集團的市場集中度高於同期。
汽車銷售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汽車銷量為1861.5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8.5%,比行業增速高1.2個百分點。前十大汽車公司的市場集中度達到90.1%,比去年同期高1.2個百分點。
2018年,中國有多達60家當地汽車製造商。進入2019年,中國自有品牌汽車的銷量已連續幾個月下降,其市場份額已跌破40%的紅線。截至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39.9%。與之前近50%的市場份額相比,中國本地公司現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和生存壓力。
根據上市汽車公司的財務報告,上汽,長安汽車,廣汽集團,東風汽車等許多汽車公司的淨利潤在前三季度均下降。
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1-9月總營業收入為5853.45億元,同比下降13.25%;實現淨利潤207.93億元,同比下降24.86%。
與上汽一樣,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的業績持續下降。長安汽車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26.6億元,同比下降328.8%;廣汽集團前三季度淨利潤僅為63.4億元,同比下降35.8%。
吉利汽車,北汽和比亞迪等其他中國本土品牌也對其經營業績施加更大壓力。
汽車K線認為,目前,中國汽車企業已基本形成了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吉利,長城,長安,上汽乘用車和廣汽乘用車。第二梯隊包括奇瑞,比亞迪和江淮。其他三級中國品牌可能會被加快淘汰。
不久前,華泰汽車,眾泰汽車,力帆汽車,海馬汽車和這四家汽車公司都面臨金融危機。儘管一些公司否認受到銀行的檢查,但其中一些公司必須通過抵押資產和股票獲得喘息的空間。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2017年陷入困境的北汽Magic和Bisu已暫停很長一段時間,重組計劃未能有效改變他們的處境。經銷商維權OEM的例子也層出不窮。
洗牌,中國可能剩下6家汽車公司
參照當前中國市場/國情的規模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未來中國乘用車公司的數量將大大減少,最終將僅保留4-6家傳統汽車公司,但前提是他們在技術改造和轉型中處於領先地位。
筆者認為,剩下的六家公司可能是:上汽,廣汽,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
究其原因,首先是公司規模達到一定水平。第二,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基礎;第三,全球視野。
在規模和規模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等本土品牌已突破百萬。上汽集團(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比亞迪在50萬至100萬輛汽車之間。
例如,上海汽車和吉利,上汽乘用車依靠的是富裕的上汽集團,總銷量約700萬輛,每年實現淨利潤近300億元,並不斷增加人才來支持上汽獨立部門的發展。
通過國際合併和重組,吉利集團擁有一系列國際汽車集團。無論是吉利,Lynk&Co,Geometry還是沃爾沃,Proton,Lotus……它們都在繼續擴大市場,總金額已達200萬。
在研發投入方面,眾所周知,研發投入是支撐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根據普華永道發布的《2018年全球企業研發支出清單》,大眾汽車集團的研發支出是2018年最高的。其研發支出高達158億美元,佔大眾汽車集團營業額的5.7%;其次是豐田,福特和通用汽車。,戴姆勒,本田和寶馬分別佔3.9%,5.1%,5%,3.6%,5.4%和5%。
比亞迪2018年財務報表顯示,比亞迪去年在研發上的投資總額為85.3億元,研發比例達到6.5%。
吉利汽車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集團的研發投入已累計近千億元。2018年,吉利控股集團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超過210億元,年收入達3285億元,研發佔總銷售收入的6.4%。這個比例與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的比例基本相同,反映了吉利控股公司研發水平的國際競爭力。
吉利汽車在上海,杭州,寧波,哥德堡,瑞典,考文垂,西班牙,巴塞隆納,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國法蘭克福,德國法蘭克福和馬來西亞吉隆坡擁有五個主要的造型設計和五個主要的工程研發中心。它擁有大量的發明和創新專利,並且只有研發人員。人數已達到20,000。
長安汽車在中國品牌中也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除了「五個國家和九個地區」的研發布局外,長安汽車還擁有「智能」和「新能源」兩張王牌。
財務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為14.74億元,同比增長25.98%;第三季度研發費用為5.5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9.82%。
在國際化方面,以上六家汽車公司均已建立海外業務。以長城汽車為例。近年來,長城汽車在全球化戰略上進行了全力以赴,在海外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前三季度,該公司出口了50,800輛新車,同比增長41%。出口到南非,俄羅斯,南美和中東的銷售額大幅增長。
隨著第一家海外全過程製造工廠(俄羅斯的圖拉工廠)的建成,長城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銷量已連續三個月超過1,000輛,其產品已逐漸獲得俄羅斯市場和消費者,最高達到458%。與去年同期相比,它在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銷量中排名第一。
今年10月26日,長城汽車平湖整車項目在浙江省平湖市正式啟動,總投資約110億元,總面積約1200畝,計劃年生產能力10萬輛汽車。長城汽車表示,其平湖汽車項目將與保定,徐水,天津,俄羅斯圖拉,重慶永川等已建成的汽車生產基地以及計劃在江蘇張家港,日照,山東和中國的整車生產基地合作。江蘇台州。他們將與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厄瓜多,馬來西亞,突尼西亞等地的KD工廠一起,共同組成長城汽車的「9+5」全球生產系統,並建立長城汽車的全球生產布局。
長城汽車不僅建立工廠並啟動戰略,還在研發,銷售和人才方面進行了全球布局。目前,長城汽車先後在日本,美國,德國,印度,奧地利和韓國建立了海外研發中心,並以保定總部為核心,建立了覆蓋歐洲,亞洲和北美的全球研發布局。。
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長安和比亞迪也在這樣做。它們都以國際化戰略布局覆蓋了全球。
最後,在成百上千的新造汽車隊伍中,可能還會有一兩個汽車「巨頭」,例如恆大集團。在今年11月12日舉行的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上,恆大集團董事會主席許家印表示:今後,恆大汽車將朝著「優質,形態,並保持良好的價格」的目標「在3-5年內成為全球最大和最強大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的目標保持不變。
在投資和大規模生產計劃方面,恆大集團計劃在三年內投資450億元(2019年為200億元,2020年為150億元,2021年為100億元)。橫池的首款車型將命名為「橫池1」。該車計劃於明年上半年推出,並於2021年實現量產。
寫在最後:
歐美日三巨頭模型對中國汽車企業的啟示之一是,只有汽車產業集中,規模化,未來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這是因為這可以使兩個或多個參與方分擔研發成本並實現技術上的雙贏局面,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進一步提高汽車製造商的利潤。
感謝各位看完這篇文章,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請記得給小編點個讚哦,小編收到大家愛的鼓勵,一定會元氣滿滿,繼續給大家推送每天不同的精彩內容的。長得好看的人都聚集過來啦,你還在等什麼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