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企「三巨頭」,對中國汽車的警醒

2020-12-24 玢玢說娛樂

導讀:日本車企「三巨頭」,對中國汽車的警醒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日本車企「三巨頭」,對中國汽車的警醒

在美國和德國的汽車工業形成「三巨頭」之後,原本擁有許多汽車製造商的日本也開始組建「三巨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對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有何影響?未來「幾巨頭」會出現在中國市場嗎?

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全球汽車市場一片寒冷,結束了連續7年的上升趨勢。2018年,全球汽車銷量為9560萬輛,首次下降,較2017年同期下降1.24%。

自去年年底以來,國際貿易爭端和地區局勢加劇,中國經濟放緩的壓力加大,導致全球汽車業大規模裁員。甚至奔馳,寶馬,通用,福特...也無法倖免公司之間的合併,重組和聯盟。合作加快。這給以出口和海外市場為主的日本汽車工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和巨大的挑戰。

鈴木從中國撤出;日產汽車第二季度營業利潤同比驟降70%,在全球範圍內裁撤了12,500名員工。一系列因素刺激了日本汽車工業。

K-Line認為,在美國和德國汽車工業形成「三巨頭」之後,原本擁有許多汽車製造商的日本也正在形成「三巨頭」趨勢,這充分反映了該國的危機意識。這給中國的汽車工業帶來了什麼啟示?中國已經有數百家汽車公司,並且正在湧現更多新的力量?如果它仍然如此之大和分散,什麼時候才能建立汽車動力?

為什麼許多日本汽車公司逐漸擺脫「三巨頭」趨勢?

眾所周知,日本的汽車工業在過去的60年中發展迅速,到本世紀初,它已經非常發達。日本有10多家主要汽車製造商,例如豐田,日產,本田,斯巴魯,馬自達,三菱,五十鈴,鈴木和大發。

但是,這種情況正在被打破和重塑。2017年8月,豐田與馬自達正式籤署了資本合作合作協議。豐田收購了馬自達5%的股份,馬自達還將收購豐田的0.25%的股份以形成共同股權。2018年1月,兩家公司宣布在美國建立新的合資工廠。

豐田和馬自達的負責人表示,新工廠將共享一些用於生產車輛的零部件和供應商,但每個工廠都將負責技術問題的開發。該工廠預計將於2021年開始運營,年產能為300,000輛,其中豐田和馬自達分別佔50%。

隨著豐田系列的擴展,鈴木已開始討論加入豐田和馬自達成立的新公司,以開發純電動汽車技術並與他們分享經驗。此外,豐田的子公司日野汽車和與斯巴魯建立資本合作關係的斯巴魯也在討論加入。

這表明豐田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從其在這一領域的優勢中吸取了教訓。鈴木最擅長生產小型車,而馬自達則在內燃機領域有一定積累。

不僅如此,作為「領導者」的豐田在集團管理,混合動力,電氣化和氫燃料電池技術以及TNGA架構方面擁有非常強大的實力。對於鈴木,馬自達和斯巴魯,它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競爭力。力。

同時,由於三菱汽車因欺詐醜聞而被日產汽車合併,以及獨立技術的本田汽車公司,日本汽車「三巨頭」的原型現已出現。

舉行團體保暖也是大勢所趨

AutoK-line認為,推動汽車行業發生重大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技術創新,成本和市場競爭壓力。日本汽車公司這次的「擁抱溫暖」也是大勢所趨。

馬自達在2018財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其營業利潤,淨利潤,利潤率和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馬自達將此問題歸咎於全球銷售下降,營銷費用增加,外匯損失以及美國零售網絡的改革,投資成本不斷增加。

在2018財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馬自達的全球新車銷量達到15.61百萬輛,同比下降4%。在業績方面,其淨利潤下降了43%,為634.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9.3億元)。

今年11月1日,馬自達第二季度財務報告數據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營業利潤為188億日元(約合1.742億美元),扭轉了去年同期的虧損狀況。在第二財季,該公司的淨收入增長了兩倍多,達到114億日元(約合1060萬美元)。然而,儘管如此,該公司仍預計其全年營業利潤將下降27%,淨利潤將下降32%。

馬自達表示,匯率惡化和銷售低於預期正在蠶食利潤。該公司預測,本財年其全球銷量將下降1%,至155萬輛,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全球市場的銷量都將下降。

此外,鈴木汽車第二季度業績報告顯示,由於日本國內產量下降以及印度市場銷售疲軟,該公司的營業利潤下降了32%,至559億日元(約合5.14億美元)。

從全球範圍來看,鈴木第二財季的銷量為670,000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20%。該公司目前預計今年全球年銷量為285萬輛,比先前的預測下降15%。

去年9月,鈴木宣布由於持續疲軟的表現,它已完全退出中國市場。2012年,鈴木完全退出了北美市場。目前,鈴木將所有業務重點押在印度市場上。

由此可見,馬自達和鈴木依靠豐田取暖,可以有效抵禦汽車市場的寒冬,並在這一汽車市場改革中站穩腳跟。

豐田汽車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從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豐田的營業利潤達到6623億日元(約合442.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4%;總收入為7.6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2.5億元)。人民幣4873.5億元),同比增長4.5%;淨利潤同比增長1.2%至5,920億日元。

豐田營運長肯·肯在宣布業績時表示,該公司通過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轉向交叉和輕型卡車產品組合以及更嚴格的成本控制,提高了盈利能力。

然而,2018年,豐田集團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4.5%至18828億日元(約合1155億元人民幣)。

筆者認為,通過豐田與其他汽車公司之間的喧囂,取得了規模效應,從而發揮了節約成本,技術互補,研發水平提高的優勢。日本汽車工業更加精緻和強大。

濃度不斷增加,淘汰人數增加了嗎?

通過回顧日本,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汽車K線認為,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汽車產業規模巨大但並不強勁,尤其是在最近在過去30年中從未遇到過的30年市場下滑。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

那麼,中國汽車工業目前的格局是什麼?行業集中度模型將如何影響汽車公司的未來?最後,中國汽車行業將形成多少汽車巨頭?

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804萬輛,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中國重點企業集團的市場集中度高於同期。

汽車銷售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汽車銷量為1861.5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8.5%,比行業增速高1.2個百分點。前十大汽車公司的市場集中度達到90.1%,比去年同期高1.2個百分點。

2018年,中國有多達60家當地汽車製造商。進入2019年,中國自有品牌汽車的銷量已連續幾個月下降,其市場份額已跌破40%的紅線。截至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39.9%。與之前近50%的市場份額相比,中國本地公司現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和生存壓力。

根據上市汽車公司的財務報告,上汽,長安汽車,廣汽集團,東風汽車等許多汽車公司的淨利潤在前三季度均下降。

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1-9月總營業收入為5853.45億元,同比下降13.25%;實現淨利潤207.93億元,同比下降24.86%。

與上汽一樣,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的業績持續下降。長安汽車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26.6億元,同比下降328.8%;廣汽集團前三季度淨利潤僅為63.4億元,同比下降35.8%。

吉利汽車,北汽和比亞迪等其他中國本土品牌也對其經營業績施加更大壓力。

汽車K線認為,目前,中國汽車企業已基本形成了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吉利,長城,長安,上汽乘用車和廣汽乘用車。第二梯隊包括奇瑞,比亞迪和江淮。其他三級中國品牌可能會被加快淘汰。

不久前,華泰汽車,眾泰汽車,力帆汽車,海馬汽車和這四家汽車公司都面臨金融危機。儘管一些公司否認受到銀行的檢查,但其中一些公司必須通過抵押資產和股票獲得喘息的空間。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2017年陷入困境的北汽Magic和Bisu已暫停很長一段時間,重組計劃未能有效改變他們的處境。經銷商維權OEM的例子也層出不窮。

洗牌,中國可能剩下6家汽車公司

參照當前中國市場/國情的規模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未來中國乘用車公司的數量將大大減少,最終將僅保留4-6家傳統汽車公司,但前提是他們在技術改造和轉型中處於領先地位。

筆者認為,剩下的六家公司可能是:上汽,廣汽,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

究其原因,首先是公司規模達到一定水平。第二,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基礎;第三,全球視野。

在規模和規模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等本土品牌已突破百萬。上汽集團(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比亞迪在50萬至100萬輛汽車之間。

例如,上海汽車和吉利,上汽乘用車依靠的是富裕的上汽集團,總銷量約700萬輛,每年實現淨利潤近300億元,並不斷增加人才來支持上汽獨立部門的發展。

通過國際合併和重組,吉利集團擁有一系列國際汽車集團。無論是吉利,Lynk&Co,Geometry還是沃爾沃,Proton,Lotus……它們都在繼續擴大市場,總金額已達200萬。

在研發投入方面,眾所周知,研發投入是支撐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根據普華永道發布的《2018年全球企業研發支出清單》,大眾汽車集團的研發支出是2018年最高的。其研發支出高達158億美元,佔大眾汽車集團營業額的5.7%;其次是豐田,福特和通用汽車。,戴姆勒,本田和寶馬分別佔3.9%,5.1%,5%,3.6%,5.4%和5%。

比亞迪2018年財務報表顯示,比亞迪去年在研發上的投資總額為85.3億元,研發比例達到6.5%。

吉利汽車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集團的研發投入已累計近千億元。2018年,吉利控股集團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超過210億元,年收入達3285億元,研發佔總銷售收入的6.4%。這個比例與世界一流汽車集團的比例基本相同,反映了吉利控股公司研發水平的國際競爭力。

吉利汽車在上海,杭州,寧波,哥德堡,瑞典,考文垂,西班牙,巴塞隆納,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國法蘭克福,德國法蘭克福和馬來西亞吉隆坡擁有五個主要的造型設計和五個主要的工程研發中心。它擁有大量的發明和創新專利,並且只有研發人員。人數已達到20,000。

長安汽車在中國品牌中也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除了「五個國家和九個地區」的研發布局外,長安汽車還擁有「智能」和「新能源」兩張王牌。

財務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為14.74億元,同比增長25.98%;第三季度研發費用為5.5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9.82%。

在國際化方面,以上六家汽車公司均已建立海外業務。以長城汽車為例。近年來,長城汽車在全球化戰略上進行了全力以赴,在海外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前三季度,該公司出口了50,800輛新車,同比增長41%。出口到南非,俄羅斯,南美和中東的銷售額大幅增長。

隨著第一家海外全過程製造工廠(俄羅斯的圖拉工廠)的建成,長城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銷量已連續三個月超過1,000輛,其產品已逐漸獲得俄羅斯市場和消費者,最高達到458%。與去年同期相比,它在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銷量中排名第一。

今年10月26日,長城汽車平湖整車項目在浙江省平湖市正式啟動,總投資約110億元,總面積約1200畝,計劃年生產能力10萬輛汽車。長城汽車表示,其平湖汽車項目將與保定,徐水,天津,俄羅斯圖拉,重慶永川等已建成的汽車生產基地以及計劃在江蘇張家港,日照,山東和中國的整車生產基地合作。江蘇台州。他們將與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厄瓜多,馬來西亞,突尼西亞等地的KD工廠一起,共同組成長城汽車的「9+5」全球生產系統,並建立長城汽車的全球生產布局。

長城汽車不僅建立工廠並啟動戰略,還在研發,銷售和人才方面進行了全球布局。目前,長城汽車先後在日本,美國,德國,印度,奧地利和韓國建立了海外研發中心,並以保定總部為核心,建立了覆蓋歐洲,亞洲和北美的全球研發布局。。

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長安和比亞迪也在這樣做。它們都以國際化戰略布局覆蓋了全球。

最後,在成百上千的新造汽車隊伍中,可能還會有一兩個汽車「巨頭」,例如恆大集團。在今年11月12日舉行的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上,恆大集團董事會主席許家印表示:今後,恆大汽車將朝著「優質,形態,並保持良好的價格」的目標「在3-5年內成為全球最大和最強大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的目標保持不變。

在投資和大規模生產計劃方面,恆大集團計劃在三年內投資450億元(2019年為200億元,2020年為150億元,2021年為100億元)。橫池的首款車型將命名為「橫池1」。該車計劃於明年上半年推出,並於2021年實現量產。

寫在最後:

歐美日三巨頭模型對中國汽車企業的啟示之一是,只有汽車產業集中,規模化,未來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這是因為這可以使兩個或多個參與方分擔研發成本並實現技術上的雙贏局面,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進一步提高汽車製造商的利潤。

感謝各位看完這篇文章,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小編的文章的話,請記得給小編點個讚哦,小編收到大家愛的鼓勵,一定會元氣滿滿,繼續給大家推送每天不同的精彩內容的。長得好看的人都聚集過來啦,你還在等什麼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美國工廠》獲獎,美國汽車三巨頭卻迎壞消息,福特利潤大跌99%
    在近日剛剛落下帷幕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中,講述中國福耀玻璃集團在美工廠的《美國工廠》獲得了最佳紀錄長片的殊榮。然而,就在中美兩國的工廠模式還在引起熱議之下,作為美國製造業重要名片——美國汽車三巨頭卻在近期頻頻迎來壞消息。
  • 搶奪千億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 BAT與傳統車企誰主沉浮?
    智能網聯汽車是跨界融合的創新載體,傳統汽車企業和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具有天然且極強的互補性。BAT與傳統車企之間兩股力量的合作,成為中國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途徑。「汽車產業生態正在動態的重構,合縱連橫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主基調。」10月18日,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和誼表示。BAT的角色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來自北汽、吉利、比亞迪等傳統車企,公布自己在智能汽車的最新進展與戰略布局。
  • 南美大陸 吸引更多中國車企
    在市場回暖帶動下,中國車企在巴西表現越來越亮眼。雖然中國汽車在巴西汽車市場的份額不到1%,但是由於價格低廉,越來越多的網約車企業青睞採購中國車。《日本經濟新聞》稱,2019年1月至8月,奇瑞與巴西CAOA集團的合資公司CAOA奇瑞在當地市場銷量約為1.2萬輛,市場份額為0.8%。雖然佔整體的比例很小,但是銷量增至上年的3倍左右,增幅高居首位,銷量也已經超過日本三菱汽車,並有望趕超法國標緻和雪鐵龍。
  • 中國車企還在造車,日本豐田正在創造城市
    豐田公司開發的核心技術叫e-Palette(智能網聯汽車),它的主要作用是自動駕駛功能的全新移動工具(現在日本的自動駕駛技術排在世界首位,並在2020年奧運會部署5000輛全自動駕駛計程車)。通過不同車型配備相應服務系統,自動上門服務。
  • 全球十大汽車設計師,三個在中國車企,其中一個設計了最強中國車
    提到國產車,免不了會聯想到一個詞——「山寨」,早些年中國汽車工業還薄弱時很多車企確實都走了「山寨」的捷徑,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有少數車企在走著這條老路。不過,客觀地說,這幾年國產汽車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不管是外觀設計還是內在技術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 德系車企三巨頭回應「獼猴實驗」事件:涉事高管已被開除
    在此之前,大眾、寶馬都已做出回應,涉事相關高管也都已辭職或停職,但針對三家車企與委託測試機構的關係,以及能否挽救公眾形象的質疑,這起違反倫理的惡性事件仍在發酵中。德系三巨頭陷「猴子試驗」事件上周,包括《紐約時報》、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內的歐美多家媒體報導稱,由大眾、戴姆勒和寶馬三家德國車企資助的機構——歐洲運輸業環境與健康聯合會(EUGT),委託在美國的研究機構,將10隻從中國進口的長尾獼猴放入密封的試驗箱內,測試汽車尾氣的危害。
  • 恆大汽車重新定義路跑,中國車企走向世界
    恆大汽車重新定義路跑,中國車企走向世界 韋航 發表於 2020-12-10 14:49:00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概念成為了美股的弄潮兒,隨著特斯拉股價持續升高,總市值一度突破
  • 汽車電動化浪潮浩浩蕩蕩,外資車企入股中國電池廠商「風潮」湧起
    但是隨著全球電動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車企意識到有必要進一步加深與電池生產企業的關係,而入股即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在此邏輯思路導向下,外資車企掀起了入股中國電池生產企業的風潮。今年5月,大眾投資約11億歐元獲得國軒高科26.47%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也由此成為第一家控股中國電池生產企業的國際車企。
  • 百度與車企聯手造車?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集體加碼智能汽車
    不過,隨著「造車」傳聞的流出,周二收盤時百度的股價大漲13.83%,市值重回600億美元達到632億美元。這也側面反映了,2020年被稱為「智能汽車元年」名副其實。今年不僅特斯拉的高光時刻接連不斷,新造車三巨頭蔚來、小鵬、理想的股價也在蹭蹭往上漲。
  • 日本八大車企2016年全球產量創新高
    新華社東京1月31日電(記者 錢錚)日本豐田、日產、本田等8家主要汽車生產商3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八大車企2016年全球產量比2015年增長3.3%,達2722萬輛,連續5年創新高。  其中,八大車企去年海外產量合計達1871.9萬輛,比上年增長4.9%。
  • 汽車新四化勢不可擋 中國車企機遇當前 任重道遠
    回溯歷史,中國汽車工業已然經歷了兩次造車浪潮,第一次從1950年代至1985年,基於歷史與國家戰略形成了一汽、二汽、南汽、上汽等大型工業集團,反映了當時的中國汽車工業地理格局;第二次造車浪潮興起於1985年的合資潮,並包含了最近十年自主造車熱潮推動的「市場換技術」階段。
  • 中國車企資本市場的江湖地位,是蔚來、小鵬和理想給的
    11月27日,蔚來汽車美股收盤總市值達到728.41億美元(約合4799.57億元人民幣),作為對比,位居中國車企市值首位的比亞迪汽車11月30日收盤總市值為4696.50億人民幣,因此,蔚來在美股周一尚未開盤交易的時間內,得以暫時超越比亞迪成功登頂中國市值最大車企,位列全球車企排行榜第四位,排在它前面的分別是特斯拉、豐田和大眾。
  • 日本地震震蕩中國車市 車企忙賑災 銷售目標未調
    ■CNBN記者 黃金生 北京報導       日本地震雖然結束了,但是其對華的潛在影響尚難預料,以豐田、本田、日產為代表的日本三大車企在華的合資企業將發生怎樣變化?中國車市又將發生怎樣變化?汽車市場專家賈新光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本土化率、核心零部件以及對總部公司的依賴程度,是最終評估地震對日本在華合資車企影響的三個關鍵因素。       中高端車影響大       德美韓系藉機得利       近幾年,我國的進口車業務表現十分突出,而日系進口車居於首位,僅2010年我國從日本進口汽車就達到25.48萬輛,同比增長75.45%。
  • 汽車晶片缺貨,多家車企尋找替代料或停產應對
    而日本國內情況則不那麼樂觀,據財聯社報導,由於汽車晶片短缺,本田汽車準備削減產量,在日本國內已經因晶片短缺暫停了部分車型生產,目前本田正通過車型替代(即生產別的車型)來保證產量。近年來,隨著汽車智能化速度加快,晶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汽車工業應用中,幫助汽車解決動力與傳動、自動駕駛、車身舒適性、車載信息娛樂等功能的實現。一般來說,半導體從投入材料到形成產品需要3個月以上,難以靈活增加產量。2020年上半年疫情導致汽車需求銳減,車企暫時減少了半導體的採購,半導體廠商隨之調整了生產計劃。
  • 上汽搶先,長城長安緊隨,印度成車企新沙場?|印度_汽車|長安汽車|...
    印度新德裡電視臺網站12月20日發表文章《中國汽車製造商正準備在印度生產更多汽車》稱,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長安汽車正加快在印度生產汽車的計劃。此前,中國的另一大車企上汽集團在印度汽車市場已取得初步成功。
  • 口罩成為全球「硬通貨」 汽車巨頭紛向中國車企「抄作業」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翟亞男 北京報導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隻口罩可見中國製造的能量。疫情之下,中國車企轉產醫療物資的反應速度和製造能力讓國人不禁為之點讚,從造口罩、消毒液到口罩機,「大材小用」的五菱、比亞迪們結合自身優勢成為戰役中的堅強後盾。
  • 蔚來汽車成為中國市值最高車企,股價飆升背後是泡沫嗎
    來源:一財網近日,以蔚來汽車(NIO)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股價飆升。截至11月27日美股收盤,蔚來汽車總市值為72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88.4億元),超越比亞迪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車企。造車新勢力股價上漲背後,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不斷,同時造車新勢力銷量迎來大漲。最新發布的機動車交強險數據顯示,2020年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上險量為12.46萬輛,同比增長153.01%;其中,造車新勢力上險量為1.7萬輛,同比增長157.8%,增幅高於整體新能源市場。這是自今年6月以來,造車新勢力連續5個月上險量達到萬輛之上。
  • 都是汽車製造業的大國,德國和日本到底誰更強?
    在汽車領域,德國和日本無疑是在這方面造詣最深的,德系車和日系車在全球都有著令其它國家的車企望塵莫及的銷量表現。在國內可以發現,現在馬路上跑的車基本都是德系和日系車,兩者說成是佔據了國內車市的大壁江山也不為過。雖然美系車在國內也有著不錯的表現,但是相比德系和日系來說相差甚遠。
  • 中國汽車「抄襲」日本?其實不止邁克薩斯!
    今日話題時下上汽大通改名邁克薩斯,讓許多網友直呼太丟人,因為它簡直就是雷克薩斯同胞兄弟,但這並不是中國汽車抄襲日本孤例,還有長安和奇瑞都在其中;1、中國汽車抄襲日本?事實上,中國車企不僅改名會撞衫日本,同時車標更換更是緊隨日本腳步,其中廣為人知就有三個案例,首先是長安車標酷似本田謳歌,其次是奇瑞車標長得像日產英菲尼迪,還有海馬車標幾乎是馬自達車標翻版,只不過因為這些日本品牌銷量及品牌知名度,都沒有雷克薩斯那麼大,才沒有引發網友熱議,但在日常生活當中卻經常被誤認;
  • 日本東京國際汽車輕量化技術展成功召開——名企薈萃,推動行業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汽車企業品牌,如豐田、馬自達、本田和日產等汽車製造商,其生產的汽車跨越海洋,逐漸佔領全球汽車市場。與此同時,基於百年來的技術積累及製造經驗,日本車企除了提供整車外,還不斷為世界各國提供基於汽車產業的零配件及相關技術服務,從而使汽車成為日本面對國際市場最為核心的競爭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