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網訊(通訊員申暉)隨著早上大霧的消散,今天的襄陽終於迎來了久違的陽光,但天晴後的襄陽依然受到霾的影響,天空仍然是灰濛濛的。
據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襄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專家吳中華介紹,進入秋冬季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汙染物排放增加、區域性傳輸等影響,我市出現了數次空氣汙染過程。尤其是從11月26日起,因持續受到上遊區域汙染傳輸影響,汙染物持續積累,高溼靜穩天氣顯著,導致我市出現了長時間、大範圍的輕、中度汙染,甚至重度汙染。
筆者從襄陽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根據襄陽氣象臺氣象發布的大霧橙色預警,我市10日晨至上午大部分地區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部分地區小於100米的霧。由於輻射逆溫、強濃度霧將空氣中氣溶膠包裹凝結成核,空氣中氣溶膠濃度有所減少,顆粒物濃度呈下降趨勢,我市空氣品質自1時起,由重度汙染降至中度、輕度汙染,6時空氣品質變良。上午因太陽輻射的增強,大霧逐漸消散,霧滴蒸發釋放出大量核氣溶膠,近地面氣溶膠濃度大幅增加,疊加早高峰過後汙染物累積及北部汙染傳輸影響,顆粒物濃度升高,空氣品質逐漸轉差,11時由良升為中度汙染、重度汙染。
吳中華指出,汙染物由北方傳輸來到襄陽,由於風力小、溼度大、靜風、逆溫等不利擴散條件,與本地排放的汙染物一起累積、轉化,汙染物無法稀釋清除,顆粒物及二氧化氮濃度處於高位,由此形成了「灰濛濛的天氣」。預計13日至14日,西北路徑冷空氣南下,風力增強,擴散條件轉好,且部分時段可能有降雪過程,屆時襄陽的空氣汙染物或將「一掃而空」。14日起,襄陽的空氣品質有望逐步好轉。
為什麼我市秋冬季空氣汙染更嚴重?吳中華說,襄陽位於南襄盆地南部,「一江兩河」穿過市區,冬季易形成逆溫、靜風、多霧、少雨的氣象條件,多霧天氣將PM2.5等汙染物聚集積累,逆溫天氣下近地面和高空無法形成大氣環流,汙染物難以垂直擴散,靜風天氣無法將汙染物水平擴散,少雨天氣又無法將汙染物衝涮清除,再加上外來輸入的多重作用下空氣汙染勢必加重。
對比去年數據,今年1月至11月,我市空氣三項指標「兩降一升」,均實現同比大幅改善。截至12月9日,PM10濃度均值為64.9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17.6微克/立方米,PM2.5濃度均值為49.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8.1微克/立方米,全市優良天數267天,優良率77.6%,同比上升12.9百分點,提前完成省定考核目標,預計能完成省定激勵目標。
面對連日的重汙染天氣,12月9日17時,市政府將重汙染天氣Ⅲ級(黃色)預警升級為Ⅱ級(橙色)預警,並啟動Ⅱ級應急響應。
襄陽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工作人員表示,襄陽市各級各部門按照重汙染天氣II級(橙色)響應要求,對全市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面源等各類汙染源採取應急管控措施。市生態環境局將加強重點工業企業監管,對納入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的企業,按「一廠一策」應急響應落實減排措施;市住建局將負責加強城區及周邊各建築工地巡查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施工過程中不落實「八個百分百」抑塵行為,中心城區繼續落實土方工地臨時性停工要求;市城管委牽頭加強城區及周邊道路除塵保潔,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加大噴霧抑塵力度,全力壓減道路揚塵;市公安局負責加強重要路段的交通疏導,落實柴油貨車繞行措施,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
同時,在重汙染天氣過程期間,提醒廣大市民,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儘量減少戶外活動,出行戴好口罩,綠色出行,低碳生活。請全市工業企業積極開展自主減排,提升治汙效率,減少汙染物排放,嚴格執行錯峰生產,主動減排,強化社會責任,促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