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居民「菜籃子」不可或缺的產品
穩定生豬生產發展
就是穩定經濟運行穩定社會發展
「智能環保」加「規模」 助力生豬穩產保供
11月3日,在鳳鳴鎮清江村生豬養殖場,兩棟各五層樓的標準化豬舍基建工程已經完工,種豬圈、育肥圈、分娩舍布局錯落有致,通風扇、蓄水池、場區道路硬化均已完善。預計今年12月底可投入養殖。
鳳鳴鎮清江村新建生豬養殖場是我縣落實重慶市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重要項目之一,佔地面積約300畝,投產後將為我縣新增生豬產能50000頭。該養殖場不僅是目前我縣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場,也首開了樓層式養殖先河,節約了土地資源。
除了規模化以外,智能化是其最大的特色。整個養殖場由重慶市畜牧總站專家設計,配備先進的除臭系統、負壓送風系統、全自動化料線與水線系統等。一臺電腦就能實時查看豬舍裡的溫度、溼度等環境參數,無需飼養員進入,從育肥豬進圈直到出欄都在電腦監控下完成,最大限度減少人畜接觸,更加安全、高效。
為兼顧生態環保效益,養殖場糞汙實行沼、果、菜一體化處理利用,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做到零排放。零汙染,資源有效利用。
智慧豬場投產,三年內生豬年出欄量有望達100萬頭
除了清江村,鳳鳴鎮桂泉村的一家新建生豬養殖場同樣在規模、環保、智能上實現了轉型升級。該養殖場巧妙利用地形特點將豬舍進行自然隔離,形成了一座座獨立豬舍。
負責人李均介紹,豬舍主要分為三大區,育肥區、種豬區和產仔配套區。分區建設的好處在於有利於瘟疫防控,不相互感染 。豬舍同樣採用自動飲水器、自動上料線等全自動化養殖設備,實現「智能化」投養。
該養殖場項目佔地總面積110畝,年出欄商品豬可達10000頭。項目採用「公司+村集體、養殖場的「2342」託養模式運作建設一體化生豬養殖場,將扶貧產業與集體經濟相結合,夯實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對加快我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將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豬肉是我縣城鄉居民不可或缺的「菜籃子」產品,為加快生豬產能恢復,保障市場供應量,我縣積極藉助新興技術及先進管理方式,加快傳統養殖管理方式升級轉型,實現智能化、數據化、情景化、現代化的養殖管理方式賦能,推進生豬產業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向華清介紹,按照「以地定畜、種養配套、適度規模」的原則,我縣將重點做好保障養殖用地、落實補助項目、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加強動物疫病防控等工作,鼓勵和支持新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對能繁母豬達到50頭、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的養殖場,給予財政補助20萬元;另一方面,將積極引導支持生豬復養和養殖場擴產增效。
規模養殖,環保先行。在新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過程中,我縣將環保達標作為前置條件,要求建設高床漏縫式圈舍,採取機械幹清糞及水泡糞、異位發酵床等節水減量與無害化處理,糞汙以異位發酵工藝處理為主,沼氣池厭氧發酵工藝處理為輔,實施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汙染物零排放。另外,我縣還財政投入5000萬元,對全縣20頭生豬當量以上的1515家養殖場實行了糞汙整治。
今年以來,我縣生豬產業形勢較好,新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單元203個以及2個種豬場建設。截至目前,我縣生豬存欄56.6萬頭,累計生豬出欄68.4萬頭,有效保證生豬產品市場供給,基本上穩定了「菜籃子」工程。
按照目標規劃,至2022年,我縣生豬年出欄量將達到100萬頭,自給率達114%。
【市衛生健康委提示】:市民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應注意:優先採用線上或掃碼等非接觸方式進行購票或付費;全程佩戴口罩,儘量與他人保持1米距離;主動配合體溫檢測,儘量減少滯留時間;保持手衛生,儘量少碰觸公共設施和物品,觸摸後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口、眼、鼻;妥善保留旅行票據,以備查詢。
記者:陳小婭 實習生 譚啟雲 曾麒麟
編輯:熊彬 熊薇
雲陽縣融媒體中心原創編輯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